对气候变化的态度_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英语
1.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人什么态度
2.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4.积极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中国应有怎样的决心
回答者: ljt_1113 的说法我不认同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待气候变暖,都是两个态度,一是作秀和抵制,比如美国只喊口号要求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对待他自己,他表示“观察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成果后在做决定。二是如同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用低碳经济来缓解中国的经济压力。
不过如果你不嫌看的累,我可以给你彻底解析下气候的科学和经济、政治问题。
首先我明确一下,气候并没有任何问题,基本上这就是真实情况!!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从2000年到2010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驱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
我们来解析下上面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二战结束后,工业高速发展,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气候并没有变暖,反而在75年后到2000年,气温提高了,然后到目前为止,气温又没变化了,可见,气候是有一个曲线上下浮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是25年左右。而这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如果二氧化碳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那么二战结束后就不可能会有气温变冷的过程。
然后我们在来说说二氧化碳,从理论上来看,二氧化碳的确是个“保温气体”,但是我想说的是,人类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事实上是很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占据大气的含量是0.054%,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与人类有关的活动,包括呼吸,以及汽车尾气,每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5亿吨,这个数字,连每年火山喷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要少很多。
而且,从研究冰层样本中表面,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
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以往理解的,二氧化碳引发高气温,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最终答案,是气温影响二氧化碳的含量。
另外再补充一点,说道保温气体,二氧化碳的保温效果其实相对是比较差的,比谁差呢?比水气差,而且是差很多~~
综合上面的说法,可以得出最终结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盛世!(所以高温期代表着富庶)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所以气候并没有什么问题,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么你可能会想了,为什么明明气候没有问题,现在“低碳”口号却喊的那么响呢?
那我来告诉你,哥本哈根会议,说是拯救地球的会议,其实,是经济发达的大国为了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而搞的政治阴谋,环境,只是被利用而已。
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办公桌上的大难题,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能尽快解决水污染和垃圾围城!
知识和观点是学习的,文章是自己写的,是非对错,我们心中自有答案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人什么态度
“保护地球,绿色工厂”GHG温室气体标准ISO14064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气候变化是未来世界各国、部门、经济领域和公众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它对人身健康和自然界都会带来影响,并可能导致的使用、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为此,人们正在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等各个层次上制定措施并取行动,以限制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以下简称GHG)浓度。这些措施和行动有赖于对GHG排放和(或)清除进行量化、监测、报告和核查。
去年出版的国际标准ISO 14064和热门词汇碳中和(Carbon Neutral),VCS(自愿性碳标准),CDP(碳揭露专案)等一起广为国际接受,并很快被一些行业先驱和世界五百强企业纳并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法国国际检验局在温室气体核查与验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始终专注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核查与验证,并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在国内颁发ISO 14064认证证书的认证机构之一。
2008年7月4日,法国国际检验局认证部在北京和平宾馆举办了“保护地球,绿色工厂”GHG温室气体标准ISO14064专题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松下,联想,爱普生,西门子等十几家知名企业的环境专员,与会代表积极的参与了关于温室气体减排和量化计算等方面的交流与探讨。
了解更多有关法国国际检验局认证服务能够提供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请点击这里
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了第四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地球在呻吟:飓风、洪涝、旱灾等极端气候反应就是证明;大自然在呻吟:地球上的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法国总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IPCC的结论解释说,“我们正处于不可逆转的十字路口,现在该是取果断行动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进行认识上的革命、经济上的革命、政治行动上的革命。”
英国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2日发表声明说,“必须立即就气候变化展开国际讨论,承认全球共同面临的困境。我们的经济得不到发展会威胁和平与繁荣,但如果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我们的经济,和平与繁荣会同样受到威胁。”
瑞士交通、通讯和能源部长莫里茨?洛伊恩贝格尔说,瑞士是阿尔卑斯山国家,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瑞士要带头取行动控制全球变暖。除了在国内落实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等措施外,瑞士还会全力支持达成一项关于2012年之后气候政策的国际协议。
欧盟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2日呼吁,国际社会应尽快就缔结新的、全面的气候变化协议进行谈判。季马斯认为,为了稳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发达国家必须在2020年将排放水平控制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70%。
加拿大总理斯蒂芬?哈珀说,加拿大意识到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并呼吁寻找控制全球变暖的现实途径。
虽然本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措词强烈地”指出人类活动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密切关系,但美国却表态说,出于保护本国经济的考虑,美国仍不准备取强制性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美国目前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澳大利亚是少数与美国一样拒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澳大利亚环境部长马尔科姆?特恩布尔3日说:“(联合国)这份报告重要但没有新内容。”
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保不作为,巴西总统卢拉2日批评说:“所有国家都签署(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文件,只有它们例外,因为它们没有面对工业污染的勇气。”卢拉表示,为了帮助遏制全球变暖,近两年来巴西加大了保护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力度。(来源:中国气象报)
世界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有哪些共识和分歧
中国天气网讯11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届缔约方大会今日起将在德国波恩拉开帷幕。那么,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认知度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执行度方面怎么样呢?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底中国加入《巴黎协定》,96.3%的受访者持支持的态度。在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后,对于中国继续留在《巴黎协定》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的决定,高达9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其中持“非常支持”态度的受访者占52.5%。
96.8%的受访者支持中国努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其中,54.7%的受访者对此“非常支持”。对于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要实行总量控制的做法,96.9%的受访者持支持的态度。
在问及对于取的一系列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九成受访者普遍对取的各项措施持支持的态度。受访者普遍对取的各项措施持支持的态度,各项措施的支持率均超过96%。
值得关注的是,98.7%受访者认为“学校应该教育孩子们学习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其中77.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
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面,27.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全额支付200元为的碳排放付费,这一部分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愿意支付100元的受访者,约占25.0%;愿意支付50元、25元的受访者分别占14.7%、22.2%。
当前代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共享单车风靡各地。从调研发现,46.7%的受访者表示曾经使用过共享单车,略低于未使用过单车的比例。不过,在问及是否支持共享单车出行时,超过九成受访者表示支持。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09年12月16日-20日,就在哥本哈根谈判针锋相对、几近崩盘的时候,牛津大学举办了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会议,会议学者来自欧洲、美国、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国等。众多学者的观点透露一个共同的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的气候变化谈判阵营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哥本哈根进程中,我们已经很难掌控众多分歧,实现有效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在延长将近一天后落幕,由所斡旋的一个政协协议《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获得大会以附注(take note of)方式通过。尽管美、中、欧、印、日等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同意了这项政治协议,但部分拉美、非洲和小岛屿国家对哥本哈根协议作了消极的反对。这说明哥本哈根大会在基本政治共识方面也未能取得全球一致,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日趋碎片化,传统大国主导,或者传统的南北阵营分野的局面都不能解释哥本哈根谈判的破裂原因了。从气候变化1990年开始谈判以来将近2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这样的一个集团至少有两个变化。第一个就是从经济方面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分化,贫富的悬殊已经越来越大了。第二个就是从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来说,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在过去的20年排放是非常多的,47个小岛屿国家和部分的撒哈拉以南的国家也对发展中大国快速增长的碳排放对他们生存的影响颇有微词。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代表的伞形联盟和欧盟在气候变化的认识、应对的方法、国际合作以及与发展中国家要求等诸方面立场逐渐靠拢,在减排方法上都特别注重技术和总量—排放权交易体系,在意图方面都特别注重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竞争力,在行为上都开始特别注重法律和碳关税,在对发展中新兴大国具体减排施压方面又形成高度默契。美国绿色新政的实施和重新谋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加之美特有的单边主义气候变化外交行动,导致欧美发达国家阵营出现分化。和中国***在哥本哈根谈判上发挥了斡旋的领导作用,但是欧盟国家却担心这会变成新的中美共治,虽然这种担心没有事实依据,但是欧盟对哥本哈根协议和美国的做法非常不满。此外欧盟和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在减排这个核心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明显,发达国家内部减排阵营已经形成裂痕。在哥本哈根谈判中,我们可以通过报道看到,海平面上升会导致小岛屿国家生存出现危机,所以他们参与行动意愿最高,取极为激进的态度立场。欧盟是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旗手”,气候变化谈判和低碳经济有利于欧盟节能减排立法、政策、行动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匮乏,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相对薄弱,一方面深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快速增长,需要维护经济发展空间;美国能源消费模式是奢侈和浪费型,接受强制性减排指标会伤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始终坚持技术上可行的减排。因此,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特点就是每个国家并非完全平等地从应对气候变化中受害或者受益,一个地区所遭受的气候变暖影响可能很大,另一些地区的影响却是正面的,一个国家既可以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污染源,也可能是受害者,而更多的则两者兼有。各国从全球气候变化中受益和受损有差异,有的过度使用别国能源,有的过度使用本国能源,有的基线过低,有的使用效率甚高,因此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涉及的利益非常复杂,利益多元化导致了全球谈判阵营的碎片化。全球谈判阵营的碎片化的结果是此次哥本哈根会议出现了十多种谈判草案、政治宣言的版本,导致气候变化谈判最终难以达成共识。欧盟委员会巴罗佐表示,“《哥本哈根协议》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点不在于谁是受害者,谁应该付出代价,而是如何建立共识,通过共同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作以减缓变暖的趋势。在后哥本哈根进程中,防止各种谈判集团的碎片化局面将是我们拯救地球的可行之道!
积极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中国应有怎样的决心
我们不应该只考虑眼前,还应该考虑子孙后代,甚至那些我们还未曾谋面的未来的国民。
一:心理学与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的心理学效应。
极端气候引起的流离失所,最常见的是贫穷和饥荒加剧,人们的寿命缩短,文化认同缺失。
极端气候引起的冲突。一旦气候发生变化,农业往往会遭殃,然后是接踵而来的饥荒和痛苦不堪,尤其是匮乏的贫穷国家更是处境悲惨。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亲身经历和易得性直觉的说服力会超过抽象的数据,人们只有面对炎热的天气才会相信气候变暖。而且公众接受信息来源的媒体也是各执一词,所有普通公众大部分都是旁观的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地悲剧状态。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1、明确的新技术。如果说这两百多年来人类之所以有这么长足的进步,完全在于技术的更新迭代,快速发展。如果未来我们的生态经济技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是不是可以更少的污染环境,然后满足人类的需求。
2、减少消费。对物质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如何节制消费呢?第一通过公共政策来限制强烈的购买欲望,比如奖励公共出行,绿色出行;比如征收环境税等;第二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及时反馈,比如智能电表和账单,第三利用人们的同一性来倡导我们的理念,比如从积累财富到转向寻求人生意义?
三:物质主义与财富
1、日渐盛行的物质主义。物质主义在膨胀,精神信仰在衰退。现在人们排在第一的追求是经济上非常富裕。
2、财富与幸福感。相对富有确实可以预测更强的幸福感。能够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是亲密关系、权利感和胜任感,当这些基本需求满足后,金钱的增加就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3、为什么物质主义不能让我们满意呢?因为内在价值观的原因,那些关注亲密关系,做有意义工作并关爱他人的人,能够获得内在奖励。
而且人是有适应能力的,当我们的成就超越过去的水平时,我们会感到成功和满足,当我们的社会声望、收入或居家技术有所改善时,我们会高兴,但是,不久以后我们就适应了这一切,过去感觉很好的变成了正常。
而且我们的幸福感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特别是同一群体的人进行比较。
4、面向可持续发展与生存。用国民幸福总值来替代国民消费总值可能是一个选项。
具体对应于个人而言可以:
亲密、支持性的关系
积极的思维习惯
感受大自然
全神贯注的流畅感(心流)
这些能帮助我们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一、中国的一贯主张 中国一贯主张:(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核心框架和最有效的机制,其所确立的原则和模式应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为此,一方面要推动关于长期合作行动的公约对话取得进展,另一方面京都议定书下关于2012年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指标的谈判最迟要在2009年达成协议;(二)应对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两者目标一致、实现手段相同,应相互协调、两相促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为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也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技术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不可或缺,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各国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大现有技术的推广和利用,特别是要尽早落实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技术转让的规定,建立切实有效的机制;(四)统筹把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关系,两者要同举并重,一手抓减缓一手抓适应。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优先的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五)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应互利共赢,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双赢合作的成功典范,应根据需要对这一机制加以必要的简化和完善,使其继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二、中国对待全球气候问题的措施 中国在对待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频发的问题上,中国本着负责任态度制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然《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减少排放的义务,但中国还是认真负责地取了包括增加科技运用、增加森林覆盖率等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等14部委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大国,中国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承担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的责任与义务。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详细描述了我国的策略: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第四,实施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第五,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第六,进一步完善了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 第七,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研究及能力建设。 第八,加大气候变化教育与宣传力度。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在全球治理中融合各国利益的契机,同时,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策略中的复杂性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然中国在此中必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处理得当,这一过程与经验将成为中国现代国家重构中的重要推动力量,这无疑考验着我们的远识和智慧。当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中国一国之力可以解决,应对全球变化问题是世界各国的责任,各国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问题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