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站建设方案_气象检测站设计规范
1.气象监测概念股票有哪些
2.农业气象站一般都监测哪些气象监测?
3.什么是气象站?
4.市气象局年度工作情况报告
5.什么是五要素气象站?
6.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7.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关于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第一条 为提高农村气象服务水平,防御农村气象灾害,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青岛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气象服务是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活动。
海洋捕捞气象服务工作及相关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农村气象服务坚持主导、社会参与、立足公益、需求导向的原则。第四条 市、有关区(市)人民应当将农村气象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研究解决辖区内农村气象服务的重大问题。农村气象服务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五条 市、有关区(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水利、财政、农业、林业、畜牧、海洋与渔业、广播电视、通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有关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第六条 农村地区的镇人民、街道办事处(以下统称镇人民)按照本办法要求做好当地农村气象服务的相关工作。
农村地区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农村气象服务工作。第七条 农村气象服务工作应当纳入市、有关区(市)人民工作目标考核体系。第八条 有关区(市)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有关部门编制农业气候、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拟定农业生产布局、结构调整、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的指导意见,经本级人民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相关指导工作。第九条 市、有关区(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制定农村气象服务方案和业务流程,加强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建立智能化农村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第十条 市、有关区(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与粮油作物、水果、蔬菜等生产有关的农业气象指标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数据库,指导农业生产;对新引进的品种,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第十一条 市、有关区(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重点做好以下气象服务:
(一)针对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时和施肥、喷药、灌溉、晾晒等农事活动,提供气象预报、情报服务。
(二)针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水产养殖,开展农业气象专题预报、情报服务。
(三)针对林果、花卉、观赏植物,开展开花期、摘期等生态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第十二条 市、有关区(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情况取下列方式提供气象服务:
(一)通过气象信息快报、重要天气预报、气象服务快报等形式,向相关决策部门报送农村气象服务材料。
(二)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12121电话自动答询、手机短信、青岛气象APP、电子显示屏、广播喇叭等传播平台,提供气象信息。
(三)与家庭农场、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服务。第十三条 市、有关区(市)人民应当在气象灾害多发区域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等需求明显区域建设自动气象监测站网,提高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有关区(市)人民应当在镇(街道)、村按照规定设置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广播喇叭、警报器等气象信息接收与传播设备。
镇人民应当做好辖区内自动气象监测站网、气象信息接收与传播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并接受区(市)气象主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第十四条 市、有关区(市)人民在粮食主产区、林果种植区、特色农业区、冰雹多发区、水库等区域,按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标准化要求,建设作业站点,配备必要的作业装备。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所在地的镇人民应当按照专业化要求配备作业队伍,落实工作经费,加强作业人员考核,做好作业站点和装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第十五条 市、有关区(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农业抗旱、防雹、水库蓄水、生态改善、森林防火的需求,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第十六条 镇人民应当加强农村气象服务站管理,配备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聘用人员信息应当报区(市)气象主管机构。
气象监测概念股票有哪些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天气、气候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包括因干旱、暴雨(雪)、大风、沙尘暴、寒潮、冰雹、霜冻、低温冷害、冰冻灾害、连阴雨、雷电、高温热浪、干热风、大雾、龙卷风、霾等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包括因气象因素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植物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有毒气体、环境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防御,是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应急、救助和监督管理等活动。第四条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防御的原则。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协调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要相应加大投入。第六条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依法组织管理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发展和改革、自然、公安、民政、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应当接受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支持和鼓励气象灾害防御的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推广先进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并纳入本地区的科技发展规划。第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增强防御气象灾害意识,提高避险、避灾减灾、自救互救等应救能力。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防御气象灾害风险。
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或者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防御规划与设施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素和上一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做好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规划。
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设施建设方案,报本级人民批准后实施。第十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气象灾害防御的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气象灾害现状、影响评估和发展趋势;
(三)气象灾害易发区域、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四)气象灾害的分类防御要求;
(五)气象灾害防御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六)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
(七)应当纳入防御规划的其他内容。第十一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编制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旅游、通信、能源、环境保护和自然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应当符合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相关要求。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基础设施建设。
在气象灾害易发区、林区、矿区、旅游区等重点区域和电力、通信、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设施以及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所在地,建立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和气象探测设施,并根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建设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设施。
在城镇、乡村的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设施。
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场所应当具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播发条件。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在大中型水库、城市供水和工农业用水紧缺地区的水源区域,森林火灾易发、频发区,干旱、冰雹灾害高发区域,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和配套基础设施。
农业气象站一般都监测哪些气象监测?
气象监测是一项重要的行业,它涉及到天气、气候、大气环境、海洋环境等诸多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天气、环境等方面的关注度的提高,气象监测行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股票是气象监测概念股票。
第一,北京君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气象局授权的气象设备定标机构,主要从事气象、环保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涵盖了气象、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盈利能力。
第二,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领先的气象监测器件供应商之一。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气象、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第三,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医药制造和销售,同时也是国内领先的气象监测仪器供应商之一。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气象、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第四,中科曙光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同时也是国内领先的气象、环保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气象、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第五,维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气象、水文、环保等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领先的气象监测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气象、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以上是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气象监测概念股票,这些公司在气象监测、环保、军工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如果您想要投资气象监测概念股票,可以多关注这些公司的动态,做好投资风险控制,以达到更好的投资收益。
什么是气象站?
一般来说农业气象站监测的数据都是农业气象方面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气象上的自然因素而使农作物获得茁壮成长。大概的监测数据有:CO2、气压、雨量、风速、风向、光照度、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PM2.5/PM10等,监测的气象参数都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进行定制的。山东天合环境是一家专业的农业气象站生产厂家,值得信赖。欢迎咨询。
农业气象站是一款高度集成、低功耗、可快速安装、便于野外监测使用的高精度气象观测设备。该设备由气象传感器,集器,太阳能供电系统,立杆支架,云平台五部分组成。免调试,可快速布置,广泛运用于气象、农业、林业、科学考察等领域。
产品特点:
1.低功耗集器:静态功耗小于50uA
2.标配GPRS联网、支持扩展蓝牙、有线传输
3.七寸安卓触屏,版本:4.4.2、四核Cortex?-A7,512M/4G
4.支持modbus485传感器扩展
5.太阳能充电管理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
6.三米碳钢支架,两节螺纹旋接
7.短信报警,超限后向指定的手机上发送短信
8.ABS材质防护箱,耐腐蚀、抗氧化,防水等级IP66
技术参数:
1.集器供电接口:GX-12-3P插头,输入电压5V,带RS232输出Json数据格式,集器供电:DC5V±0.5V峰值电流1A,
2.传感器modbus、485接口:GX-12-4P插头,输出供电电压12V/1A,设备配置接口:GX-12-4P插头,输入电压5V
3.太阳能供电、配置铅酸电池,可选配30W 20AH/50W 20AH/100W 100AH.充电控制器:150W,MPPT自动功率点跟踪,效率提高20%
4.数据上传间隔:1分钟-1000分钟可调
5.屏幕尺寸:*600 RGB LCD
市气象局年度工作情况报告
气象站是一种用于收集、分析和预测天气数据的设备。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安装环境,气象站可以有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自动气象站、高速公路气象站、森林火险气象站、校园气象站、电力气象站、光伏气象站、景区气象站、城市气象站、便携气象站、农业气象站、车载气象站等特定种类的气象站。
气象站可以固定安装在一个地方不动,也可以是可移动的,使用方便,集成多项气象要素的可移动观测系统。它用一体化结构设计,可以集空气中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太阳辐射、降雨量、大气压力、光照度、紫外辐射等,还可以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盐分电导率、土壤酸碱度等多项信息,并做公告和趋势分析。这种气象站分有线站和无线站两种形式,可以配合软件实现网络远程数据传输和网络实时气象状况监测。
这些气象站各自针对不同的应用和需求,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例如,校园气象站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数据在校园里直观教学,而森林火险气象站则关注于预测和预防森林火灾。
气象站一般是由气象要素、立杆、太阳能供电系统、气象数据集器及无线通讯设备组成。
气象站功能:
(1)显示功能
可同时测量并显示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雨量、蒸发、风速、风向、PM2.5、气压、太阳总辐射、光照度、二氧化碳等。
(2)气象要素可选配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需要观测的气象环境要素。
(3)参数设置功能
可以设置各种环境参数值,数据超xianshi,发出报警信号。
(4)通讯功能
可以通过RS232、RS485、RJ45、GPRS、无线电台等多种通讯方式接入软件平台,实现数据远程在线监测。
(5)短信功能
配置短信报警功能,可以将数据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多个管理员手机。
(6)LED屏显示功能
系统可与户外LED屏对接,数据在LED屏上滚动显示。
(7)存储功能
标配有4M存储芯片,可存储4万条历史数据;可配置SD卡存储器,实现数据海量存储。
什么是五要素气象站?
我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省市气象局和XX市委市的工作部署,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气象服务,深化县级气象综合改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务实创新狠抓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一)
1、按照“十二五重点工程”项目的六个分项工程,稳步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一流”气象台站基础建设等工程的组织实施。主动向当地汇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落实了 “十二五重点项目”地方配套全部经费。
2.监测评价气象现代化进程。按照省市气象局和统计局联合开展气象现代化指标进程监测评价的文件要求,和XX市统计局一起,开展气象现代化进程监测。结果表明,江阴在气象工作纳入地方绩效考核和地方财政保障方面,达到了气象现代化工作目标。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对业务科技支撑上,尚有不足。
3.项目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新建会议系统一套,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一套,提高了预报员业务培训和农村信息员培训硬件装备水平。完成业务大楼安全监控设计、招标、安装。“大气环境气象监测项目”列入地方项目库。
(二)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综合能力与水平
1.着力增强综合观测能力,探索装备保障社会化。新改建4个中尺度自动站。在全市新建4个大气电场仪。在新桥镇选择了一名气象信息员,承担自动站设备日常维护。组织成立XX市气象志愿者团队,开展灾害性天气观测。完成国家观测场草坪整理修补工作。新建水泥场地、黑色路面、自由大气、草地等4类特种温度观测方式。
2.着力增强预测预报能力。按照省市气象局部署,实施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投入业务应用。加强新进预报员学习培训,提高综合业务工作能力。
3.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拓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新渠道,增加服务产品。新建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qq群。 “江阴气象”官方微博、微信在腾迅和新浪上线。
召开新闻发布会,利用公共媒体传播气象防灾减灾信息。7月17日,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召开出梅新闻发布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应急办、公安、民政、国土、建设、水利、农林、卫生、环保、安监、城管、港口、园林、公用、供电、海事等19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气象台介绍了今年的梅雨情况,各部门汇报了他们职责范围内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取的措施。
(三)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保障能力
作为合作单位,参与XX市气象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研究和服务能力。发表核心刊物文章一篇。承担“XX市气象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中的'部分项目,将投资建设城市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气溶胶激光气象雷达、激光雨滴谱仪。新申报XX市科研项目三项。新进研究生一名,提高了气象业务能力。
二、认真做好汛期、“三农”等气象服务
(一)切实加强关键时段气象服务
高质量完成防汛、春运、护林防火、中高考、大气污染信息发布等各阶段的气象服务工作。抓住每一次天气过程,在暴雪、连阴雨、大雾等灾害到来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预防建议。全年制作发布天气公报和各类服务材料125期。气象服务领域,除了防汛以外,扩展到护林防火、春运、长江捕捞、节能保供、海事救援、安全监督、农业种养殖、110治安管理、交巡警道路管理、教育系统、卫生系统、节日出行、社会重大活动等。目前,全市免费手机短信预警覆盖群,人数已经达到5000多。
(二) 强化“三农”气象服务
按照中国局气减函〔2014〕25号《关于组织做好2014年“三农”服务专项工作的通知》,认真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组织需求调研,完成为农服务调研报告。更新了农村气象信息员、镇协理员信息,完善了乡镇防灾减灾分管负责人。在县市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全部乡镇的应急预案。修订镇街绩效考核指标,并开展半年度、年度考核。应年度绩效考核要求,组织镇街科普和防灾减灾培训,并于3月和7月8月9月五次开展了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总结报送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情况、统计表;开展了面向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开通直通式服务qq群、微信、微博。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开展信息员/志愿者观测。接待南信大长望班社会实践、社区夏令营、小主人报、学校科普教育等20批次。新桥社区防灾减灾科普馆正按照规范流程招标,将于近期开标。
(三)积极开展环境气象服务
在市组织下,签署了《XX市201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书》,承担大气污染预警及信息发布、完善预警应急工作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等三项工作任务。与XX市环保局签署了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研究和资料共享合作协议。一、建立大气环境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二、建立大气环境污染预报预警联合会商和服务产品联合发布机制;三、建立重大大气环境污染联合调查和评估机制;四、建立科研开发和业务交流、培训合作机制;五、建立双方联络和协调机制。协议的签署,有效实现了共享、整合了部门优势。
三、加强科学管理和党建工作
(一)参与地方行政管理
气象局承担职能的领导小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指挥部办公室,防雷减灾办公室。
气象局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地方领导小组。主要有:危化品安全生产攻坚工作领导小组,XX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秸秆露天焚烧领导小组等。
参与XX市一系列文件和应急预案的修订、讨论、发布工作。主要包括:《XX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细则》、《XX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XX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XX市突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XX市突发工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XX市冰雪灾害应急预案》、《XX市突发供水事故应急预案》等。
(二)加强气象社会管理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稳定发展传统媒体、新兴网络、行业社会自有渠道转播等三大类气象信息发布渠道。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开展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更新灾害防御组织人员网络,开展市级、镇街、村社区等多层次科普宣传和防灾减灾教育。
气象工作再次纳入市委市对镇(街)的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澄委办〔2014〕28号);与民政局联合开展基层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认证合格单位已达12个。
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为市发文组织防御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落实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加强周边建筑物高度设计审核、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对观测场周边建筑物,从立项设计阶段就参与高度控制,积极与地方领导和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和理解,保持观测环境评分稳定不降低(89.6分)。及时修剪清理气象大院内外植物和堆放物。
与地方港口、安监、公用事业等部门联合开展防雷防静电、汛期时段、燃气行业等各类安全检查。防雷中心对燃气行业500多家充气加气站的安全检测,正在洽谈过程中。
围绕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的主题,组织开展社区防灾减灾讲座、参与广场宣传。
(三)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职权法定原则、简政放权原则、便民高效原则、公开透明原则,梳理出行政许可事项4项,相关联行政服务两项,承接行政许可和相关联行政服务2项。在市的组织协调下,调整了行政审批流程和服务方式,实现行政技术分离,一票制收费。梳理审核《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涉企经营性收费清单》
(四)深化气象改革工作
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及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按照苏气发〔2013〕90号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XX市气象局机构编制调整方案》,调整了内设机构和直属业务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按照政事分离原则,调整了下属事业单位法人和财务流程。按照规范流程新录用2名编外人员。
(五)内部管理和离退休管理
落实离退休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尊重离退休职工,每年通报气象发展成就,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他们订阅报纸、刊物,方便他们了解党和国家法规政策。按时发放离退休金,及时按照有关政策调整数额,认真组织年度体检,在生病住院、高温、年节组织看望。
充分利用社会,做精做细内部管理,保安、卫生、食堂、水电、绿化、设备维护均用外包形式,提高了内部管理的专业水平和科学化水平。
开展摄影活动、歌唱比赛、三农摘活动,提高职工集体意识,和谐团队关系。
(六)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党建创建和反腐败工作
按照省市局部署,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召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和总结大会。按照“XX市气象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先后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的活动,组织学习活动12次,召开座谈会4次,开展谈心21次,梳理出“四风”方面问题31 条,上级督导组反馈意见9条,组织专题会议讨论2次。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1次。
在机关党工委的领导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年”和“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坚持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拓宽思路、创新手段,用好、培育品牌,不断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严格考察流程,完成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材料上报工作。
回顾今年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1、气象现代化进程的力度、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2、防雷图审和验收费进入地方财政专户,但离综合预算进入地方财政体系还有距离。
3、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工作
1、做好汛期、秋收秋种、冬季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
2、进一步完善市、镇、村(社)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气象社会管理;
3、在环境空气质量气象条件监测和服务方面有进展。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五要素气象站,是指包含五种气象监测要素的气象站设备,比如说,可以是风速,风向,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内容。
气压:大气的压力,它是在任何表面的单位面积上,空气分子运动所产的压力。?
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单位一般用摄氏度℃,或用热力学温度K。?
大气湿度(简称湿度):它是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潮湿的程度,可以由比湿(g)、绝对湿度(pv)、水气压(e)、露点、相对湿度等物理量表示。?
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气象上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并用风向、风速来表示。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或km/h表示。(0-12级)
扩展资料:
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人们常见的天气现象。它的研究范围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约3000公里。
按热力结构分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按电磁特性分层,可分为中性层、电离层和磁层;按化学成分分层,可分为均质层或湍流层、非均质层。
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
在虹的外面,有时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百度百科-气象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关于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如图7.1所示。
7.3.1 国家、省、市、县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
县级以上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承担地质灾害监测任务,负责业务技术管理,并可受委托行使部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职能,发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地质灾害监测机构是公益业单位。
(1)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全国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信息网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并承担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任务;承担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拟编全国地质灾害监测规划、、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承担全国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成果报告的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为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省(区、市)级地质灾害监测业务的指导、协调和技术服务。
图7.1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格规划图
图7.1 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格规划图
(2)省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省(区、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省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信息网的建设与运行工作;承担省级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受国家监测机构委托承担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任务;编制省级适用的技术要求、实施细则;承担省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报告的汇总、分析、处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为决策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市(地、州、盟)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3)市(地、州、盟)级地质灾害监测站
市(地、州、盟)级地质灾害监测站负责市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和信息网的建设、运行和监测设施维护;承担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相关调查工作;承担省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委托的地质灾害监测任务;承担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报告的汇总、检查、分析研究,为当地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负责对县级监测机构以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实地培训。
(4)县(市、旗)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地质灾害管理需要,特别是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旗),必须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站(点),负责本县的地质灾害监测和组织群测群防工作;同时负责监测设施的维护;及时完成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的上传。
7.3.2 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建设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骨干网络主要指由国家建立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区域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山区城市和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和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点。其选点原则如下:
1)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灾害点;
2)威胁重要城市、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可能造成大江大河堵塞的大型突发性地质灾害体;
3)威胁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或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区的重要灾害隐患点;
4)贫困地区威胁人口1000人以上,潜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规模为大型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1)山区城市和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
对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影响范围较大、具有国家级重大工程设施的地区,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定期对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城市和重大工程进行监控。
2010年之前,主要监测对象如下:
1)大江大河:对中俄界河、黄河上游主干流、长江上游主干流、雅鲁藏布江等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定期实施灾情监测。
2)南水北调工程:以南水北调西线和中线为主。
3)交通干线: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宝成铁路、成昆铁路、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
4)管线:西气东输管线、涩宁兰天然气管线、宝成输油管线、汉川天然气管线、中俄输油管线等。
5)城市:重庆市、兰州市、抚顺市、鞍山市、铜川市、大冶市等。
6)矿山:辽宁抚顺煤矿、辽宁抚顺红透山铜矿、黑龙江七台河煤矿、山西太原市西山煤矿、贵州开阳磷矿等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的国有老矿山。
(2)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工程
1)监测及选点原则:对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从防灾减灾角度一般可分为两类:①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消除灾害隐患,并且具有明显治理效益(治理费用与潜在损失相比)。对这类灾害应及早进行勘查治理,在消除灾害隐患之前必须取可靠的监测手段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避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②灾害体特征复杂、灾害征兆不十分突出、难以取有效措施进行避让或治理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国家和地方等出资建立专业监测点。也可接受其他部门的委托,对重大工程区(沿线)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建立专业监测点。
2)单体监测方案:建立以GPS测量法、钻孔倾斜仪法、地下水动态监测法等监测技术方法为主体的综合监测技术组合体系。包括滑坡地面绝对位移监测系统,滑坡深部位移监测系统,滑坡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滑坡相对位移监测系统,滑坡诱发因素监测系统等监测体系。
2010年之前,完成全国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单体监测网的建设,同时重点做好已发现的分布在13个省(区、市)的50处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表7.4)。其中,重庆市滑坡4处,浙江省滑坡4处,云南省滑坡及滑坡泥石流群7处,西藏自治区滑坡3处,四川省滑坡5处、泥石流3处,陕西省滑坡7处,青海省滑坡3处,湖南省滑坡1处,湖北省滑坡1处,贵州省滑坡1处,广东省滑坡3处,甘肃省滑坡6处、泥石流2处的单体监测工程。
表7.4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点概况
续表
(3)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试验区
针对我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同时性、突然性、暴发性和危害大等特点,结合国土整治规划和能源开发,在代表性地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在试验区建立自动遥测雨量观测站网,逐步建立试验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区域爆发的降雨临界值,为突发性灾害的区域预警提供依据。同时,在试验区开展降雨期斜坡岩土体渗流观测,研究降雨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机理。
2010年前,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三峡库区立体式监测预警示范区。完成三峡库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立体监测网建设,在库区60处地质灾害点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集、实时传输和自动分析;完善库区20个县级监测点建设;完成1∶1万航摄飞行;建立全库区的遥感(RS)监测系统,完成全球定位系统(GPS)控制网、基准网建设。
2010年以前重点在重庆市区、北京市、甘肃兰州市、陕西安康市、四川雅安、云南新平、云南东川、浙江金华市、江西宜春市等地区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研究。
(4)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
1)国家级地面沉降监测网选址原则:①跨省区的地面沉降灾害区域;②有一定的监测工作和设施基础;③地方有积极性,并提供配套资金;④具有较为完善的法规和管理体系。
2)工作部署:2010年之前,重点开展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淮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建设;2010年以后逐步开展汾河谷地、辽河盆地、珠江三角洲以及全国其他主要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调查及监测网的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包括上海市全部,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南通地区和盐城地区南部的三个县(市),浙江的杭嘉湖平原,控制面积近5万km2。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包括北京、天津市的平原区,河北省的环渤海平原区和山东的鲁西北平原,控制面积5万多km2。
关中平原和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覆盖范围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北东,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宽近100km,长近1000km,包括渭河盆地、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大同盆地等,涉及近50个(县)市。
7.3.3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主要针对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山区农村,以县为单位,在专业队伍指导下,建立由当地领导下的县、乡、村群测群防体系。在各级地方的组织和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监测站的技术优势,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参与程度,完善监测预报制度,到2010年,建成1400个县(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1)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监测点选定原则:①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会造成严重灾情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②对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③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④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体;⑤威胁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隐患体。
2)监测点的建设:根据上述原则确定需要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后,由专业调查组及时向当地提出监测方案,同时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工作。①监测范围的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②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或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简易监测点,同时要对宏观地面变形、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等进行观察。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24小时值班监测。③监测点的设置:简易监测点一般用设桩、设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对滑坡体地面裂缝相对位移进行监测,对危害大的隐患点,如有条件也可用视准线法测量监测点的位移。
3)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①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其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②建立岗位责任制,县、乡(镇)、村应逐级签订责任书。调查过程中,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③信息反馈与处理。县(市)国土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州)国土行政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省国土厅地质环境处(或省地质环境总站)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④预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和有关单位应立即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省、市、县和国土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⑤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按国土资发[1998]15号文附件执行。
4)资料的收集与监测数据的整理:①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②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③监测点必须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今后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④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
(2)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1)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和指导群众监测网络,负责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
2)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的地质环境职能部门应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地质灾害危险点,并及时向有关乡(镇)、村和矿山及负有对重要设施管理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3)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乡(镇)、矿山、重要设施主管部门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全县(市)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4)县(市)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和基层干部培训工作。
7.3.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网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数据是国家与地方进行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社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信息,具有数量大、更新快、用途广等特点。通过信息网的建设,实现数据的集、存储、分析和发布,切实做到为、研究人员和社会提供所需的地质灾害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宏观决策提供基础的科学依据。
到2010年,在完善中国地质灾害信息网与各省地质灾害信息网及部分地(市)地质灾害信息网的同时,建成集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环境监测等为一体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自动集、传输、存储、数据管理、查询、应用和信息实时发布系统。
到2020年,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不断完善全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地震等相关因素,建成多专业领域、多信息处理技术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水平,满足社会和民众对地质灾害信息的需求,实现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等重要决策功能。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依托于各级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具有统一要求、统一流程、分级管理等特点,是一个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本书在第11章(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研究)全面讨论了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在内的整个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本节不再赘述。
7.3.5 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建设与远程会商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1)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从现在(2004年)起,国家、各省(区、市)要组建以省国土行政主管部门为指挥中心,以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为主体,地(市、州)、县(市、区)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专业队伍协同作战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系统。
1)应急反应系统要配置必备的应急设备,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县(市)进行险情巡查,重点检查防灾减灾措施、群测群防网络、监测责任制是否落实到位,并对主要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
2)发现险情和接到险情报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进行险情鉴定,同时能够及时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接到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应急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建议。
(2)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突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针对重大地质灾害及时作出反应,提出科学的决策意见,及时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是针对突发重大地质灾害的预报和应急指挥,在建立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连接院国土主管部门、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与重点地质灾害发生区的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网络化多媒体环境及地质灾害应急数据传输环境,形成一套信息化的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流程。
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对重大地质灾害预报和应急指挥相关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整理、集成与分析,建立地质灾害综合数据库。信息内容包括地理、地质背景数据;气象分析数据;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地质灾害情况资料;救灾条件信息等。
2)建立地质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开发和建设重大地质灾害信息预报与应急指挥相关的动态信息发布系统、空间信息提取与发布系统、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
3)构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的网络和多媒体运行环境。包括多点、多级会议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及有关音像、电话系统;国家与重点地质灾害区域之间的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构建地质灾害重点区域应急调查数据快速传输环境。
4)研究与制定形成一套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工作规范。分析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工作的特点,提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工作的模式,建立一套相关的工作规范。
(2008—2010年)
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是国土部门的重要职责,不断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是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保证。党中央、院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把强化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作为6项主要任务之一,院批准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对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在多次讲话和批示指示中,对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关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展思路的意见》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作为“立院之本”。
为了更加有力、有序地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深入思考汶川大地震后应急技术支持的经验教训,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关于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008—2010年)》(以下简称“方案”),确定了今后3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明确了年度重点工作内容。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核心,以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为保障,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为目的,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坚持不懈,奋力把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主要着力点
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体系、工作队伍体系、监测网络体系、法规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提升工作队伍服务水平和能力是“方案”的主要着力点。
在推进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财政专项和与地质环境监测有关的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协调一致,合力推进。二是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新机制,推进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和主要矿产开发区的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三是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专项资金,增加对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的支持力度。
在指导帮助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推进地方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队伍工作能力方面,一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投入少量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示范区和试验基地建设,起到带动和推进地方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作用;二是加强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针对性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开展相关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省级队伍工作能力的提升;三是积极为省级总站申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与运行的省级财政资金提供技术支持。
在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方面,考虑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立法是一项长期任务,难以在近年内完成,从实际与可能出发,“方案”中主要列出了一些急需出台的关于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部门规章、规划和行业技术标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将积极与国土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沟通,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完成起草工作。
(三)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
不断完善监测网络是推进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经过广泛讨论和认真思考,提出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说明以下几点。
图1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总体框架
1.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由专业监测网络、信息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等组成。专业监测网络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网、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督网等。按照事权划分,专业监测网络分为,即国家级骨干网、省级基本网和地市级延伸网。国家级骨干网由区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国地质环境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由地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系统、全面地掌握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获取的监测数据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地市级延伸网由局部针对性监测点组成,以满足于当地实际需要为原则。各级监测网的关系如图2所示。信息网络由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省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和监测信息传输网络组成。
2.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不同地区应有所侧重。山地丘陵区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为主;平原盆地区和岩溶分布区以地下水和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监测网建设为主要任务;在矿产开发区,重点建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地质遗迹、地热、矿泉水、水土地质环境等的监测网络建设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3.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紧密围绕提高预警预报水平,群专结合、点面结合、监测与研究结合,建立支撑网络。基本构想是: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为依托,用多种手段方法,点(单体监测、定点巡查等)、面(雨量监测、遥感监测、群测群防等)结合,建立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长期坚持,面向国内外科研、教学单位开放运行。监测预警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当地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进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基地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与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等共同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2008~2010年,重点推进国家级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立规范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制度、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探索形成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多种新机制,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队伍的服务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高,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与技术培训实现经常化。
(二)主要任务
1.积极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制度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汇报协调,力争促成部、局出台规范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2个文件和9项技术标准。2个文件是: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中长期规划;9项技术标准是: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建设技术要求、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要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监测预算定额标准、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标准、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地面沉降监测规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图2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分级及其关系示意图
2.大力推进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一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并运行3个国家级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升级改造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初步形成以预警预报为龙头、以监测预警试验基地为支撑、以可视化远程会商系统为平台、以服务群测群防为主要目的的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二是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优化调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点,总数增加到1500个,完成1000个孔的洗孔,并安装自动化监测仪与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建立孔口保护设施。深化北京、乌鲁木齐和济南3个地下水监测示范区的工作,将其打造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级地下水科研基地。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选择典型地下河流域,建设1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三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监督网络建设,实现定期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调查与评估,建立1~2个国家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四是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建立1个国家级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五是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探索水土地质环境监测方案,建立1个国家级示范区。
3.加快推进应急响应和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突发地质环境应急监测和技术支持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地方监测机构合作机制,完善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指挥和远程会商系统,提高应急监测和现场处置的技术装备水平。分类整合建实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建立高效、统一的网络化地质环境监测信息服务平台。
4.探索建立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新机制。在西气东输管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沧州地面沉降监测示范区建设、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建设、深圳海水入侵监测等方面,探索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地方、企业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新机制。
5.加强对省级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年召开1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2~3期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培训班。依托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根据省级总站需要提供网站托管服务。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省级总站之间双向的干部交流与技术人员挂职锻炼制度。
6.加大地质环境监测项目申报力度。继续推进“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的申报,陆续启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和“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等项目的申报工作。
三、年度工作内容
(一)2008年
1.牵头组织省级总站和有关专家,完成“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和“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建设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的起草(修订)工作,报部、局审批,力争年内发布实施。
2.建设运行四川雅安、云南新平和三峡库区3个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升级改造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会商系统,试验运行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处置和远程会商系统,论证提出应急监测技术装备购置总体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突发地质环境应急监测合作机制、经费补偿机制和全国范围的技术支持专家库。
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要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和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及当地国土部门等密切配合,建成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群测群防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三峡库区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要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密切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使之成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所有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应积极面向国内外其他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合作,扩大影响。
3.分片组织省级总站和有关单位进行讨论协商,完成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的优化调整,总数到达1500个以上;完成400个监测孔的洗孔,并安装自动监测与实时传输设备,建立孔口保护设施;开展重点城市和地区300个点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
优化调整后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点包括:能够正常运行和能够修复的现有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3个示范区的自动化监测孔,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项目设立的新的自动化监测孔,可以纳入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网络运行的大调查项目勘探孔和监测孔,部分省级专门监测孔升级为国家级点。
4.对地质灾害和地下水方面的调查监测数据库分别进行整合,充实数据信息,完善功能;基本完成网络化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的开发,具备信息统一发布功能。
5.启动3个合作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新机制试点。与中石油合作,探索西气东输管道沿线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合作机制;与河北省有关单位合作,探索沧州地面沉降监测预警合作机制;与深圳有关单位合作,探索地下水监测合作机制。
6.研究编制华北平原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7.主要面向省级监测机构技术人员,举办2期地下水监测技术培训班;召开1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会。
8.继续推进“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的申报;积极与部、局沟通,争取矿产两权费用和价款对“矿山地质环境动态评估”的经常性专项资金支持。
9.探索建立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人员双向交流学习的长效机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派出2~3人(以中层干部和技术人员为主)到省级总站挂职锻炼和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省级总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派人员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或其他总站挂职或交流学习。
10.研究提出健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理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的意见和建议,报国土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2009年
1.牵头组织省级总站和有关专家,完成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技术要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技术要求、地质环境监测预算定额标准、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标准等的起草(修订),报部、局审批,力争当年发布实施。
2.继续建设运行3个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处置和远程会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3.组织完成300个监测孔的洗孔,安装自动监测与实时传输设备,建立孔口保护设施;组织开展重点城市和地区200个点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
4.与省级总站和有关单位合作,启动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
5.规范3类数据库中的地理底图数据,细化基础数据分类,能够快速形成简洁明了的系列图件,及时提供应急技术支持;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增加数据查询下载、定制服务等功能,建立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省级总站之间的监测信息共享和分工服务机制。
6.继续推进地质环境监测新机制试点工作;启动岩溶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建设。
7.积极向部、局和财政部等汇报沟通,争取中央财政增加对“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项目的支持。
8.举办2~3期监测技术方法、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培训班,召开1次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经验交流会。继续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之间的人员交流。
(三)2010年
1.研究编制地质灾害、地下水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十二五”专项规划,完成地面沉降监测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等的起草或修订工作。
2.完善3个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的软硬件环境,实现开放运行。论证提出黄土高原、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等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的选区和建设方案。
3.组织完成300个监测孔的洗孔,安装自动监测与实时传输设备,建立孔口保护设施;开展重点城市和地区200个点的地下水有机污染监测。
4.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企业相结合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合作机制。
5.继续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培训和人员交流。
6.启动“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