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气象台局_台湾气象网
1.台湾为什么被莫拉克台风受重创
2.前几年的福建台风龙王到底几级
3.谁能告诉我台风云娜和麦莎是哪年哪月哪日来的
4.2009年6月21日会不会有台风?
5.台湾历史断层概述
7月26日,台风“杜苏芮”经过台湾南部地区。
台风“杜苏芮”中心27日17时位于台湾鹅銮鼻西南西方约190公里的海面上,暴风圈笼罩台湾云林以南、东南部陆地及澎湖地区,各地风雨持续增强。截至27日13时,台风已致1人遇难,全台累计停电5.5万户。
台气象部门25日下午就台风“杜苏芮”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伴随台风在台影响范围持续扩大,27日,台南、高雄、屏东、花莲、台东、澎湖、金门等县市全天或半天停班、停课。
随着“杜苏芮”不断靠近,全台多地伴有大风降雨,其中屏东、台东、花莲等地雨势明显。台气象部门数据显示,26日0时至27日17时,全台累计雨量最大出现在屏东县泰武乡西大武山,达1355毫米。
遭遇台风时建议:
1、获取天气预警信息:及时获取台风预警和最新天气信息,可以通过电视、收音机、手机应用程序等渠道获取。
2、居住环境准备:检查家庭住房的固定情况,确保窗户、门等设施牢固。清理室外场地,移除可能被风吹走的物品。
3、安全撤离:如果当局发布了疏散指令,尽快按照指示撤离到安全地点,避免在危险区域滞留。
4、食品和水的储备:准备足够的食品和水供应,以应对可能的停电或供水中断。尽量选择易保存、易准备的食物,如罐装食品、干粮等。
5、防护措施:在室内时,确保窗户紧闭,并使用胶带或木板加固窗户。如果居住在易受台风袭击的区域,可以考虑在窗户上安装防风窗。
6、避免外出:避免在台风登陆时外出,减少暴露在风雨中的风险。
7、应急物资准备:备好急救包,包括基本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常用急救设备。
8、注意风险区域:避免在易发生洪涝、山体滑坡和海啸等风险区域活动。
9、关注当地官方通知:及时关注当地和官方媒体发布的最新通知和建议,并按照要求取相应行动。
台湾为什么被莫拉克台风受重创
台湾刮台风最多的季节是夏秋季节,主要是7、8月份,9月份有一部分台风,其他的月份台风很少。
台风生成在6月份的不多,而真的有登陆台湾本岛的就更少了。由资料看来,近十年也就只一两个,近五年内则无。
6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全年大部分的降雨都集中在这个季节,特别是6-8月最多,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场雷阵雨。此外,台湾还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为夏季台风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风季节,其中7-9月台风次数最为频繁。这个季节也是台湾自然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期。此时前往台湾旅游,除了防雨防晒防暑之外,一定要时时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和道路交通状况。
台湾本岛地狭人稠、山坡陡峭、雨势集中,再加上河川短促,所以大部分的雨水都迅速地流入海洋,蓄水不易。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与都市化的结果,用水量大增,限水、休耕等似乎已不再是罕见的新闻,而是几乎年年会经历的事,於此讨论有关於水的问题实为重要的课题。检视台湾过去的降水特性发现。
延伸:台风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的猛烈风暴,有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前几年的福建台风龙王到底几级
台湾气象台 原先预测‘莫拉克台风’路线会绕过台湾 北上.....谁知道....
的防洪 防台 工作有做但是不到位...
1、该整理的河道、山石没整理...(土石滑坡,泥石流)
2、该劝离的山区民众 没落实....(小林村灭村)
3、灾后救援慢....
谁能告诉我台风云娜和麦莎是哪年哪月哪日来的
台风龙王(英语:Typhoon longwang;菲律宾命名:Maring;国际编号:0519;JTWC编号:19w;JTWC分级:超级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分级:强烈台风)是2005年太平洋台风季编号第19号的热带气旋,也是本年第4个JTWC分级下的超级台风,最高风速达到每小时125海里(每小时230公里)。“龙王”这个名字是由中国所提供
此风暴于9月26日在日本硫黄岛东南偏南335海里处形成;同日 0000 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开始为这风暴发出警报。九小时后,它增强为热带风暴龙王。在9月27日 0300 UTC,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把它升级为台风。龙王持续增强,以西北偏西的移动方向趋向台湾。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于9月29日将此风暴命名为 Maring 作菲律宾当地警报用途。龙王台风10月2日早上在台湾花莲市丰滨海岸地区登陆,登陆时花莲气象站更测出了每秒64米(相当于17级以上)的最大阵风,打破台湾花莲气象站有史以来的纪录。 台风龙王先于9月27日增强为2级台风,同日再增强为3级台风。翌日 0600 UTC,这风暴继续增强为4级台风;最终于9月29日升级为超强台风。不过随后强度逐渐减弱,于9月30日 0900 UTC,龙王被降级为台风。 台湾有1个人因为台风龙王死亡;他在屋子里时,屋子倒塌。福建有86个武警被龙王的潮流冲走,10月4日,50尸体被发现。龙王的潮流也冲走了另15个人。
基本资料
形成:2005年9月25日 消散:2005年10月2日 最高风速:175km/h(95 kts) (10分钟平均风速) 230km/h(125 kts) (1分钟平均风速) 最低气压:930 hPa 财产损失:1.5亿美元 (中国) 死亡人数:台湾1人,中国福建65人 影响地区:日本琉球群岛南部、台湾、中国东部
2009年6月21日会不会有台风?
麦莎台风形成过程
7月31日0时在北纬10.5度,东经136.0度开始形成热带低压。8月1日演变为轻度台风;8月2日演变为中度台风。8月3日0时登陆台湾,发布海上台风警报;18时发布陆上台风警报。8月5日12时台湾解除陆上台风警报,19时登陆浙江省玉环县。8月6日0时,台湾解除台风警报。
在中国大陆地区,登陆玉环县后,向西北方向移动,7日转向偏北,其减弱为低气压后,先后穿越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和辽宁。最后在辽宁减弱消亡。
云娜台风
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省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45米/秒),并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据了解,这是自19年以来登陆中国最强的一次台风。截至13日下午,浙江省50个县(市、区)因台风死亡的人数已升至115人,失踪16人,伤病1800多人。
在8月5日在西北太平洋上形成,NRL热带气旋中心给予其扰动编号为98W。98W随后缓缓发展,组织逐步好转,并朝西推进。
98W 于8月8日早上发展为一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给予其临时编号为16W。当时16W位于季风槽内,并受到相关之微弱西南气流影响,缓慢地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在不错的大气环境下增强。当晚16W增强为一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把其命名---云娜。
8月9日,云娜转向偏北的方向推进,并于下午增强为一强热带风暴,并渐渐发展出一"中心密集云团区(CDO)"。
8月10日,云娜转向西北至西北偏西移动,迫近台湾。当晚,云娜进一步增强为一台风,中心发展出一浑圆而且清晰的风眼。云娜随后继续以时速15公里向西北方向推进,趋向台湾。 台湾中央气象局(CWB)于 8月11日早上11时30分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
8月12日下午,云娜强度达至巅峰,并中心风力达至145km/h,其巅峰强度维持了约6小时。当晚云娜于浙江登陆,因而迅速减弱。当晚系统组织显著转差,风眼亦被填塞。
8月13日清晨,云娜转向西北偏西移动并减弱为一强热带风暴(轻度台风),并进一步于中午减弱为热带风暴,并于下午减弱为一低压区。
台湾历史断层概述
昨天数值预报都显示热带风暴会向东越过巴士海峡,但是昨天晚上开始数值预报开始大幅西调北调,今天多家预报机构(日本气象厅、台湾中央气象局、大陆中央气象台、香港天文台、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等)均指出热带风暴会进入台湾海峡,有可能在福建沿海登陆或者横扫福建沿海北上。福建省气象台预计热带风暴会在21日凌晨进入台湾海峡南部,并且已经发出了台风蓝色预警信号。晋江市位于福建南部沿海,要特别小心,这里是台风最先影响的地方,建议不要去,有危险,虽然热带气旋强度不是很强。
Ming-Sheng Yu
(中央地质调查所,台北 968信箱)
Shin-Nan Cheng Yeon-Tien Yeh
(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台北南康1-55信箱)
摘要 为说明历史地震与伴同地震发生的断层之间的关系,对有关地震数据予以了重新研究。利用蒙特卡洛算法,根据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的P-S波走时差——对缺乏现有地震记录的历史地震的震源参数予以重建。将等震线图和地表断层轨迹与重新定位的震中作一比较,可以发现这一研究结果要比以前的更为合理。本次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①在台湾西部海岸平原和山前有4条地震破裂带,另4条地震破裂带则出现在台湾东部的纵谷;②各种特征表明,池上断层和奇美断层在地震时活化,但在以前从未报道过;③1935年地震时的新港山断层和12年地震时的瑞穗断层不是地震的地表破裂痕迹,而是地震引起的滑坡;④根据这些地震断层的应力分析认为,主压应力轴为北西-南东向。
关键词 历史地震 蒙特卡洛算法 重新定位 断层面解 台湾
1 引言
台湾历史上大地震期间引起地表破裂的活断层均位于台湾西部海岸平原和丘陵地带以及台湾东部花莲和台东纵谷。在中央山脉,无论是用地表勘查还是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尚没有发现一条活断层[2,6,19]。台湾东、西部之间的地震断层的产状有所不同,台湾东部以左旋滑动和北北西走向为主,而台湾西部则主要为右旋滑动和北东东走向。台湾的历史断层,尤其是东部的,被认为与西太平洋的区域构造史,特别是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19]。
2 分析
台湾地震的仪器观测始于18年,其时第一台地震仪安装于台北气象台。尔后,其他各类地震仪安装于其他气象台;遍布台湾形成地震台网。由于1898~12年期间缺乏独立的走时系统,定位过程中只能用P-S波走时差,震中和震源深度用P-S波等,走时图予以估算。虽然结果的误差要大于13年后的,但在当时数据质量和地震仪的条件下用这种方法还是较佳的选择。探测的结果仍有其实用性。但是对某些大地震而言,震中和地表断层间的偏差太大,所以在研究地震活动、地震构造以及地震预报与地震危险性分析时不能忽略这一问题,必须重新估算历史地震断层。因此,利用蒙特卡洛算法,根据P-S波走时差来重新定位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9]。反演的结果结合地质资料(例如走向、倾斜和地表断层位错)和P波初动的极性以估算可能的断层面解[3,9,12]。本研究中要评价的参数是震源的纬度、经度和深度。由等震线图和地表断裂的分布,用一些先验资料来限定震中参数分布范围。用观测到的P-S波走时差数据[1,7,8]和地壳速度模型[10]来计算地震走时。
3 结果和讨论
1906~12年期间台湾有6次大地震,地震时产生的断裂活动将地面错开,位移量达1~3m。4条破裂出现于台湾西部海岸平原和山前地带;另4条出现于台湾东部纵谷。有一些不太肯定的证据表明,断层上曾有蠕变发生,但据15年以来的测量工作,尚未报道发生过蠕变。以下按地震发生的年代顺序对断裂予以描述。
3.1 1906年3月17日地震
台湾西部梅山附近的地表断裂与1906年3月17日M=7.1的地震有关,有1258人丧生,房屋倒塌6000所以上。断层整体上走向为NE80°,但向西其走向则为NE50°并延伸至民雄附近。断层迹线在1906年填图时未全部查出,它由新港延伸至梅山和塔户,长约13km,是—右旋滑动断层。这个断层造成一断崖,截断阶地沉积层最大位移(右旋走向滑动)近断层东端为2.4m,断层东端还有一1.2m的垂向位移。在此处和断层西南,断层北侧相对下降,但此点东北的短断层段上,断层南侧相对下降。靠近东北端,最大垂向位移为2.1m,兼有1.8m的右向滑动。梅山附近,1996年仍可见到部分1906年的断崖,但由于挖掘,仅存1906年断崖高度的一半[8]。
经再定位,震中位于23.585°N和120.535°E,震源深度为15km。这次地震与走向为NE80°的右旋走向滑动有关。如由梅山地区地表来估计,断层倾伏角约为-144°。设倾角正如地球物理学家所提的那样为90°,则断层面解可得应力轴为131°∠25°。这次地震的最大压应力轴为北西-南东向,这与区域构造应力相符[13]。
3.2 1935年4月21日地震
地表破裂出现于台湾西北部两条断层上,伴随着地震发生,丧生者达3000余人,房屋倒塌17000所以上。断层分别称为狮潭断层和屯子脚断层。
狮潭断层位于苗栗以东,于1935年4月21日地震期间形成。狮潭断层或北部断层上的地表破裂长达15km,其北段5km由小段断续破裂组成。断层倾角为80°W,为逆掩断层,西侧抬升较东侧高出3m,该断层某些部位具小的右旋滑动分量。
几乎沿整条断层,狮潭地震断层相互平行,但位于狮潭断层东0.5km处;仅北段1.5km与地图上的断层近于一致。该区的褶皱由北东向的具轴向逆断层的背斜和向斜组成。狮潭破裂的逆掩性质与形成屯子脚断层的应力场相一致,表明两者的破裂均由深部构造应力形成[2]。
南面的破裂称为屯子脚断层,延伸约12km,由一系列长度不同的雁行式破裂组成,右旋滑动约为1.5m,垂向位移约1m,除东北端1km地段外,西北侧总体下陷,东南侧则比较低。该断层是一右旋滑动断层,走向NE60°,全长约20km。最大水平和垂向位移分别为200cm和60cm,切穿阶地沉积和冲积层[2]。
第二次地震的震中位于24.600°N和120.900°E,深2km,可能与狮潭断层的破碎有关,断层是一逆掩断层,走向为NE67°,倾角为SE85°,倾伏角90°。断层面解表明应力轴为112°∠8°。第一次地震重新定位于24.600°N和120.900°E,深5km,可能与屯子脚断层破裂有关,为一右旋走滑断层,走向NE23°,倾角NW50°,倾伏角80°。断层面解表明应力轴为112°∠5°。这两次地震的最大压应力轴为北西-南东向,这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13]。
3.3 1946年12月5日地震
1946年的断裂活动出现在台南北东约10km的海岸平原和山前地带,伴随6.1级地震有74人丧生,毁坏房屋3577所。断层显示为右旋滑动,其东南侧相对下降,那里有确切而又清楚的痕迹。断层的类型定为右旋凹型弧转换断层。在该处最大右向滑动达2m,最大倾向滑动达0.76m。确切而又清楚的地表破裂至少延伸6km,走向为NE80°,而断层全长地表迹线为12km。全新世台南建造被错断。地表断层南西延伸约6km的一个线状带内发现雁行式裂隙和翘曲群以及小的垂向位移。震中位于23.075°N和120.325°E,深5km。这次地震与右旋走滑断层有关,走向NE80°。如从露头的断层擦痕面估算,平均倾伏角约-152°。定倾角是直立的,如地球物理学家所提出的为90°,断层面解表明,应力轴为129°∠20°,这次地震的最大压应力轴为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一致[13]。
3.4 1951年10月22日地震
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出现在花莲附近的美伦断层,它与7.1级地震有关,丧生者45人,房屋倒塌522所。断裂长度5~7km不等,可认为是最小值,因为其北端延伸至海下。
第一次地震发生于1951年10月22日5时34分,在花莲以东,伴随地表的破裂,6小时后花莲以北不远处发生另一次地震(11:29)。这些地表断裂靠近美伦断层。报道的最大位移是在断层的东南侧,滑动量为2m,抬升1.2m。断层的产状测自民尼里,垂向位移测自七星潭断层北端[5,14]。
经再定位,第二次地震(11∶29)的震中位于24.075°N和121.725°E,深度为1km,地震与美伦断层破裂有关,为一具逆掩断层分量的左旋走向滑动断层,走向为NE25°,倾角为SE85°,倾伏角为73°。断层面解表明应力轴为130°∠38°[18]。
经再定位,第一次地震(05∶34)位于23.875°N和121.725°E,震源深度为4km。地震与具逆掩断层分量的左旋走向滑动断层有关,走向为NE25°。如由花莲地区地表断距估计,断层倾伏角为31°。设倾角与第二次地震(11∶29)的一样,即为85°SE,断层面解表明应力轴为154°∠18°。这两次地震的最大压应力轴近北西-南东向,这与区域构造应力的方向相一致[16]。
值得提出的是台东站测得的第一次地震(05∶34)的P-S波走时(5.8秒)太快,如果地震波起自美伦断层,经北面的花莲并穿越整条纵谷则需更长的时间。此外,只凭一个美伦地震不足以解释自长坪至城宽观测到的破裂现状。这些现象说明,可能曾发生过另一次地震,即在同时发生于过池上断层活化的相近时刻引起的地震[17]。
3.5 1951年11月25日地震
地表破裂在7.3级地震时出现,丧生者20人,受伤326人,房屋倒塌1000所以上,地震(02∶47)在池上断层以东,3min后玉里断层附近又发生地震(02∶50)。地表破裂的地点靠近池上断层和玉里断层[11,17],破裂长达40km,报道的最大位移是左旋反向倾斜滑动,位移量达2.08m。次级断裂发生于海岸山脉西缘的塔阜周围。据报道斜向运动造成塔阜附近断崖内有新鲜的擦痕。断层东侧仰冲,倾向滑动量为131cm并向北挤压,走向滑动量达163cm。
用上述的方法确定的第一次地震(02∶47)震中,位于23.125°N和121.225°E,深达16km。地震由一逆掩断层(池上断层)造成[15],具左旋走滑分量,走向为NE32°,倾角SE70°,倾伏角为S70°。断层面解表明主压应力轴为137°∠22°[3,11]。
确定的第二次地震(02∶50)震中位于23.275°N和121.350°E,深度达36km,它可能与玉里断层破裂有关,断裂具逆掩断层分量,为左旋走滑断层,走向为NE25°。倾伏角(40°)由地表断错的擦痕估算得出。设倾角与池上断层的一样,即SE70°,则断层面解为149°∠10°。此外,这两次地震均为北西-南东向,与区域构造应力相一致[3,11]。
3.6 12年4月24日地震
纵谷第三条地表破裂发生于6.7级地震期间,丧生者5人,受伤者17人,房屋倒塌100余所。地表断裂大约在丰滨附近[7,17]。经再定位,地震位于23.638°N和121.551°E,深度达33km,伴随发生有逆掩断层,走向为NE44°,具右旋走滑分量。断层面解表明倾角为SE60°,倾伏角为E62°。此解的主压应力轴证明为水平的,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108°∠7°)向[4]。
震后台湾中央气象局对地震区进行调查[9],他们的观测结果表明,与12年地震有关的瑞穗断层无地表断裂迹象。究其原因是地震诱发滑坡[17]。我们发现奇美断层的部分段落和玉里断层则在地震时活化,这在以前未曾报道过。这表明瑞穗地震与右旋走滑的奇美断层和左旋走滑的玉里断层有关[17]。
台湾历史上地震地表断裂的数据列于表1、表2以及图1、图2、图3中。
表1 地震断层的最大位移
表2 台湾历史上地震断层的断层面解
图1 台湾历史断层的断层面解
图2 台湾西部历史地震的地表断裂
图3 台湾东部历史地震的地表断裂
致谢 著者谨向在此项研究中曾提出宝贵建议的台湾中央地质研究所Chu H.T.教授表示感谢。承蒙台湾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Hsiao C.L.**协助制图,Hsu T.L.教授提供了部分1951年花莲和台东地震的未刊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张鸣冈译,叶洪校)
参考文献
[1]Anonymous.Report on 195 1earthquakes.Central Weather Bureau,Taipei,Taiwan,1952,83.
[2]M.G.Bonilla.Areview of recently active faults in Taiwan.U.S.G.S.Open File Report 75-41.Menlo Park,Calif.,15,58.
[3]S.N.Cheng,Y.T.Yeh and M.S.Yii.The 1951Taitung earthquake in Taiwan.J.Geol.Soc.China,1996,39(3):267~285.
[4]S.T.Chiang,Y.B.Tsai and J.H.Wang.Relocation of main aftershocks of April 24,12 Juisui earthquake,Proc.Taiwan Symp.Geophys.,1986,61~74.
[5]T.L.Hsu.Recent faulting in the Longitudinal Valley of eastern Taiwan.Mem.Geol.Soc.China,1962,1:95~102.
[6]T.L..Hsu and H.C.Chang.Quaternary faulting in Taiwan.Mem.Geol.Sec.China,19,3:155~165.
[7]S.M.Lu,Y.R.Hsu and N.Shih.Report on Juisui earthquake of Apr.24.12,Central Weather Bureau,Taipei,Taiwan,16.
[8]F.Omori.Preliminary note on the Formosa earthquake of March 17,1906.Imp.Earthquake Inves.Comm.Bull.1907,2:53~69.
[9]A.Tarantola.Inverse problem theory,methods for data fitting and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87.
[10]Y.H.Yeh and Y.B.Tsai.Crustal structure of central Taiwan from inversion of P we arrival times.Bull.Ins.Earth Sci,1981,1:83~102.
[11]Y.T.Yeh,S.N.Cheng and M.S.Yu.A revisit on 1951 Taitung earthquake.3rd R.O.C.and Japan joint seminar on natural hazards mitigation,1993,74~88.
[12]Y.T.Yeh,S.N.Cheng and M.S.YLI.Relocation of several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their fault-plane solution in Taiwan.1995 Annual meeting extended abstract.Geol.Soc.China,1995,469~473.
[13]M.S.Yii and S.N.Cheng.On the earthquake-faults of western Taiwan:Proc.The Joint Symp.on Taiwan Quaternary and on Investigation of Subsurface Geology,l,Engineering Environment of Taipei Basi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Chunli,1994,1~7.
[14]M.S.Yu.The Meiluan earthquakc-fault as a miniature transform fault:Symposium on Taiwan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Ⅱ),1996,160~165.
[15]M.S.Yü.Wrench-Faul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tung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Zone.Ti-Chi,1994,14(1):121~147.
[16]M.S.Yu and S.N.Cheng.On the earthquake-faults of eastern Taiwan.1995 Annual meeting extended abstract.Geol.Soc.China,1995,464~468.
[17]Y.T.Yeh,S.N.Cheng and M.S.Yu.A revisit on 1951Taitung earthquake.3rd R.O.C.and Japan joint seminar on natural hazards mitigation,1993,74~88.
[18]M.S.Yü,H.T.Chu,C.S.Hou and J.C.Lee.The Chengkung Earthquake of May 29,1992 and the Chihshang Fault.Bull.Central Geol.Sur.,1994,9:107~121.
[19]S.T.Chiang,Y.B.Tsai and J.H.Wang.Relocation of main aftershocks of April 24,12 Juisui earthquake.Proc.Taiwan Symp.Geophys.,1986,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