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农业气象对农业的影响_气象对于农业的影响

tamoadmin 2024-06-13
1.气象对农业有多大影响?2.春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

1.气象对农业有多大影响?

2.春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农业气象对农业的影响_气象对于农业的影响

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配合较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重要的农业大省。

目前山东省农业生产依然是靠天吃饭,不可否认气候变暖给山东省农生产带来了一定好处,但带给农业生产更多的却是负面影响。

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

2灾害性天气增加

3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加

4土壤质量下降

气象对农业有多大影响?

1、气候变暖,会由于生长期延长而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后,如果没有新的适应技术,主要作物的生长期会普遍缩短,这会对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有负作用。同时,热量资源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降水变化的制约,如果降水不能相应增加,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气候变化对作物品质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

3、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情况尚知之甚少。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

4、气候变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据统计,我国农业产值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5、气候变化对化肥、农药使用的影响。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氮肥,温度增高1℃,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6天。因此,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4%左右。

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意味着这些地区将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

6、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同时,增温直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这两个决定作物生产率的主要过程。大气中CO2浓度倍增后,温度升高、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7、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农业生产是典型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最终的影响评价应从这两个方面同时考虑,因为相同的自然变化过程会在不同经济水平的社会产生不同结果。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影响十分重要。

春季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

在农业生产中,讲究“顺天时,量地力”的种植方法,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其周围自然气候的特点,做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起这些有利的气候特点,种植适合的经济农作物才能真正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在教育中人们提倡“因材施教”的育人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同样的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光、热、水、二氧化碳等因素是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中不可缺少的能量和物质,所以在植物的生长期中,要确保植物对湿度、热度和养料的供应量,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达到顶峰。

天气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每年当中都要发生很多的自然灾害,气候的变化总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特别是这些年气候的变化更是反复无偿的,像是在2008年初春时,湖南出现的冻雨现象;2009年冬到2010年,云南等地出现的大旱现象等,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民的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别的气象灾害,如旱涝、霜冻、冷害、冰雹、大风、干热风等。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每到一年的春天就会出现恶劣的沙尘暴天气,而且现在变的日益恶化,已经蔓延很大的一片区域。

恶劣的气候变化,严重超出了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所能承受的破坏性,这就会造成农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停止,对农产物的收成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降低不良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就要分析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时期、地理分布规律,确定为害指标,研究危害机理,探索和改进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方法,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从而降低农作物收成的受损情况,收获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要做到“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首要的就是要掌握好农田的地质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再就是要选择适宜在这里种植的农作物,最后就是要良好的改善和利用周围的环境,达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和增产增收的双重目的。在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烟台苹果、莱阳梨得益于山东半岛夏无酷暑,秋季降温缓和,利于糖分积累;大泽山葡萄得益于半岛中部山脉的阻挡,7~9月份降水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金丝小枣得益于鲁北夏季炎热,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这些的农作物之所以能长得这么的好,就是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形、坡向、水域等自然因素十分的适合其的生长需求。现在有很多新型的农业技术对开发和调适农业环境气候有很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提高了对光、热、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如营造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可以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伤害,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湿度、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地面覆盖保护膜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延长植物的生长季;遮阳网可以防强光、防高温,对植物生长的刺激;建造温室、畜禽舍、贮藏库等气候工程可以调控或改善动植物周围的气候条件,从而改变动植物的生长期限和季节,使过去许多不能生产农作物和品种得以生产,不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空闲期以利用,将低产的变高产,形成了特、优、新、稀产品的生产基地,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转变成为一条龙式的工厂式生产模式。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一、有利影响

1、北方冬麦区水热条件利于小麦生产

2021年春季,北方冬麦区多降水过程,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南部降水量200~250mm,大部农田土壤种植条件较好。主要降水时段为3月中下旬,为冬小麦起身和拔节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条件;4月西北、华北,主要降水时段为4月1-3日、10-13日和19-26日,土壤水分得到阶段性补充,此时正值冬小麦需水旺盛阶段,适宜的土壤墒情对冬小麦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十分有利;5月冬麦区又出现多次降水过程,其中5月13-15日降水范围较大,有效补充了农田土壤水分,冬小麦主产省土壤缺墒站点减少,其中山西、河南两省0-20cm土壤相对湿度在60%以下的站点分别减少13.0个和16.5个百分点,关键性降水为冬小麦灌浆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

2.播区大部水热条件利于作物播种出苗

2021年春播期间,大部农区气象条件较好,春播进度总体略快于常年。春季,东北春播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4℃,回暖偏早,土壤化冻较快。4月下旬地温为5~15℃,较上年有提高,耕作层土壤已化冻,大部农区土壤墒情较好。总体来看,北方地区气象条件利于春玉米、春小麦、棉花、马铃套等旱地作物播种出苗以及水稻,未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天气,水热条件总体利于水稻适时播种育秧和春玉米、棉花等旱地作物播种出苗。华南和西南春播区大部热量充足,4月云南南部和中东部、广西大部陆续出现明显降水过程,4月27-28日广东和福建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大部地区农业干旱基本缓解,利于玉米、水稻、马铃薯等春播作物播种和苗期生长。

二、不利影响

1.北方大风沙尘日数偏多,影响设施农业生产和春播2021年春季

北方大风天气较多,尤其是西北地区、内蒙古、东北地区大部以及华北西部和北部。受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影响,2021年春季北方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11-2020年同期平均(8.3次)偏多0.7次。大风沙尘天气导致部分地区设施大棚和牲畜圈舍垮塌或棚膜受损,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局地春播受阻,进度偏慢,春播作物幼苗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2. 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阴雨寡照,不利早稻育秧和夏收粮油作物生产

2021年3-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多阴雨寡照天气

,江淮西部、江汉西部和南部、江南、重庆、贵州等地降雨日数是有25~47d。持续多雨寡照不利于夏收粮油作物开花灌浆和成熟收获以及水稻播种育秧,并导致移栽后的早稻返青缓慢,一季稻秧苗生长慢、长势偏弱,同时也严重影响油菜灌浆,造成油菜籽粒灌浆不饱满、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此外,持续多雨也不利于病虫防治,安徽、江西等省局地油菜菌核病以及江西等地早稻稻瘟病偏重发生,不利冬小麦和油菜籽粒的光合积累以及早稻晒田控蘖,增加了已成熟冬小麦和油菜收获难度和霉变发芽风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恶劣天气、病虫害、生物多样性受损。

1、气候异常意味着恶劣天气:气候变化会引起降雨、温度以及其他气象因素的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稳定性。例如,降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或旱灾,气温升高可能延迟作物生长期等。

2、病虫害及其传播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加剧病虫害的爆发和传播程度。例如,暴雨和洪水可能导致病菌繁殖和侵染,而极端干旱可能使得病虫害的防治更加困难。

3、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可能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重要的农作物被淘汰,给区域饮食结构带来风险。

应付方法

1、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可采用耐旱、耐寒等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加强土壤改良、优化灌溉管理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适应性。

2、加强农业科学研究:通过引进优质作物品种、培育新的抗旱、抗病害的作物品种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民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生态保护:通过生态修复、森林防火、荒漠化治理等方法,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4、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可通过改善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等手段来降低其排放量。

5、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可以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生产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