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天气60天预报_南昌天气60天预报准确
1.南昌与杭州的气候比较
2.化雪天为什么特别冷?
3.南昌为什么那么热?
4.全国最热的城市排名2022
5.南昌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冷不?
6.[气象]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道理?
36个城市室外体感均温排行中,南昌以29.87摄氏度的均温排在前十,而近十年6-8月室外体感均温酷热城市排行,南昌市更是排在众多城市的第一。
南昌为什么这么热?
南昌地处鄱阳湖盆地,赣江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和影响,盛行偏南气流,雨带随即北移过长江流域,全市受单一的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锐减,蒸发量增大,天气酷热,有时发生干早。
说得通俗点,大家蒸过桑拿吗,南昌的体感温度高也是相似的道理,南昌的盛夏(7,8月份)没雨下,而自身水域面积又大,在高温的影响下,水汽蒸发,空气湿热,人在城市里,就像待在蒸笼里。
南昌地表温度60+?
为了知道南昌的地表温度到底有多热,笔者也是选了一天拿着测温枪去外面测了下温度。
下午两三点正是南昌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之一,天气预报显示,现在的气温达到了38℃。
测温枪测试了太阳曝晒的地面,显示64.4℃,这个温度可以煮个鸡蛋了。
随后又测试了停车场的车身温度,好家伙,直接要奔70了,铁板烧。这个时候,开车最痛苦的就是启动车辆,实名羡慕有自动启动,开空调的智能设置的车辆。
南昌与杭州的气候比较
火炉城市是中国对天气酷热的城市的称呼。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排放热气。城市里的人口、高楼、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阳辐射升温快,散热慢,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温度在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火炉”涌现出来。
“三大火炉”: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南京是长江沿线较具知名度的大城市,夏季气温比较炎热,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四大火炉”:长江流域的南昌、重庆、武汉、南京四大夏季气候炎热的大城市被传称为“四大火炉”。 四大火炉中最闷热无风的城市就属南昌。
还有人称重庆、武汉、南京、济南是四大火炉。
“七大火炉”:长江纬度区域的南昌、重庆、武汉、南京、长沙、杭州、上海七大夏季气候炎热的大城市被传称为“七大火炉” 。
火炉城市的说法都源于民间,最早是在中学地理课本上写的“吐鲁番、武汉、济南、南京”。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汉、南京、重庆、南昌
“四大火炉”
民间多将武汉、南京、重庆及南昌并称为中国“四大火炉”。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这4座城市夏季高温天气多,夜间气温高,空气湿度大。
据南京灾难性天气气候研究所专家介绍,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今年重庆相比北方高温稍显温柔,6月初的强降雨过程为初夏渝城消去几分暑气,不过重庆人却不为此感到庆幸。家住重庆永川的韩先生说:“重庆的招牌菜是7-8月份的伏夏天,压轴戏是9月的秋老虎,今年的高温还未开始。”而专家解释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南京大学大气系钱教授解释说。
在历史上,重庆、武汉、南京的前三把“火炉”交椅坐得稳当,“第四火炉”归属则一直存在争议,南昌、济南、上海、广州等地都曾榜上有名,最终南昌终于胜出。2003年夏,南昌有22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9.7℃,地面最高气温超过60℃。市民们纷纷跳进赣江消暑,江上每天呈现千人共泳的壮观场面。同年11月已是深秋时分,南昌某日最高气温竟达31.2℃。眼下“火炉城市”纷纷要求摘帽,只有南昌至今尚未提出申请。
化雪天为什么特别冷?
南昌气候概况
一、地理位置
南昌,位于江西中北部,东径约115°27’~116°35’北纬约28°10’~29°11’之间;其中,市区位于北纬28°35’~28°55’,东径115°38’~116°03’之间。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湖泊星罗密布,全市平原面积2651.79平均公里,占总面积的35.8%;水系面积2146.04平方公里,占29.0%;全市西北以岗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87.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丘陵面积879.62平方公里,占11.9%;岗地面积1637.7平方公里,占22.1%。
在全市总面积中,除水域面积外,占总面积70%的陆地,绝大部分已得到开发。其中:耕地面积402万亩,占总面积的36.24%;园地6.9万亩,占0.62%;林地160万亩,占14.41%;城乡居民及用工工矿用地66.7万亩,占6.01%;交通用地45万亩,占4.07%。五项合计,共占全市总面积的61.35%。
二、气候概况
1、南昌气候特点
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匹配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和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气温南昌地区(下同)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气温在17.1~17.8℃之间,≥0℃积温6256~6530℃。气温变幅大,盛夏极端最高气温达40℃以上,隆冬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
降水南昌雨水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567.7~1654.7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匀,汛期4~6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最大的可达1倍以上,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达2356毫米,最少的1963年仅1046毫米。
日照南昌光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772~1845小时,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与农作物生长旺季基本同步,对农业生产有利。
太阳辐射南昌为太阳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和净辐射观测。1986~2003年平均总辐射量为4279.02兆焦耳/平方米,1992~2003年平均净辐射量为2078.67兆焦耳/平方米。
风南昌市地处季风气候区,濒临鄱阳湖,风能资源较丰富。由于风力受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南昌、新建、进贤均有部分地区临鄱阳湖,风力较大,属风能可利用区;安义不临鄱阳湖,除特殊地形外,风力较小,无利用价值。
2、季节特征根据气候学划分季节标准和历史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地区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的特点。虽然四季长短不同,但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
三、南昌灾害性天气
1、雨涝南昌市雨季一般从4月初开始,至7月初结束,持续3个月左右。但不同年份雨季长短和降水量差异很大,雨季最短的1987年仅67天,最长的1998年达119天,相差52天。雨季降水量最多的1954年达1755毫米,最少的1990年仅449毫米,相差1306毫米。根据1951~2003年雨季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市发生严重雨涝8年(1954、1962、1973、1983、1995、1998、1999、2003年),一般雨涝8年(1952、1955、1969、1970、1975、1977、1989、1993年)。除1961、1990年等少数年份外,几乎每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严重干旱还会造成江河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南昌市夏秋季出现伏秋干旱较频繁,春旱和冬旱比较少见。根据1951~2003年伏秋期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市发生严重干旱7年(1958、1963、1966、1974、1976、1992、2003年),一般干旱16年,一般干旱和严重干旱发生频率为43%。
3、春寒3月中旬至4月中旬冷暖气团交替影响江南,此时正值早稻、棉花、蔬菜等春季作物播种育苗的重要季节。根据南昌1951~2003年气象资料统计,“春寒”发生频率为60%,其中重度“春寒”40%,有的年份还多次出现,如1987年最多出现5次,另有10年各出现2次。“春寒”对南昌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和棉花、蔬菜播种育苗影响频繁,危害较大。
4、小满寒出现在春末夏初(小满节气前后)的低温冷害。发生时段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此时正值早稻幼穗分化阶段,“小满寒”出现会使幼穗分化受阻,造成短穗,小穗或小粒,使产量降低。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南昌1951~2003年中出现“小满寒”的年份只有7年(1959、1975、1978、、1987、1990和1993年),发生频率为13.2%,其中达到重度危害标准的仅一年(1990年)。因此,“小满寒”在南昌发生频率不高,影响不大。
5、寒露风发生时段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寒露节气前后)。轻度“寒露风”多出现在9月上半月,仅对双季晚稻早熟品种抽穗扬花有影响。重度“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仅影响双季晚稻中、迟熟品种抽穗扬花,而且会使灌浆结实受阻,造成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根据南昌1951~2003年气象资料统计,“寒露风”发生频率为52.8%,约2年1遇。其中重度“寒露风”发生频率为28.3%,约4年1遇。因此,“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不可低估。
6、霜冻南昌霜冻最早出现在10月份,最晚结束在次年4月份。年平均霜日数为18.9~29.2天,南昌最少,安义最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55.7~276.2天,安义最短,进贤最长。全年以12月和次年1月霜日最多。初霜使晚秋作物停止生长,终霜则会影响早春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发生冻害。
7、冰冻冬季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往往带来降雪和冰冻天气,使油菜、蔬菜和柑桔等果树遭受冻害。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南昌地区年平均降雪日数8~10天,积雪日数4~5天,最大积雪深度20~40厘米。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最低气温一般为0℃~-3℃,-5℃以下低温仅1~2天,个别年份可达-7℃~-9℃,-10℃以下低温极为罕见。结合越冬作物冻害指标分析,油菜、柑桔等作物有时会受到冻害影响。如1991年冬季南昌受强冷空气影响,极端最低在-9℃以下,其中最低达-12.1℃,造成柑桔严重受冻,部分桔树被冻死,对柑桔产量影响很大。从冻害地域分布来看,安义相对较多、较重,新建、南昌、进贤较少、较轻。
8、热害雨季结束后,受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昌常出现连续晴热天气。当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并且持续5天以上,便会出现高温热害。高温酷暑不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而且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持续高温导致早稻成熟期提前,造成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根据灾害指标和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南昌早稻高温逼熟发生频率为22.6%,大约4年1遇,其中达到重度危害的有4年(1971、1978、1988和2003年),发生频率为7.5%。轻度发生的有21年,频率为40%。没有出现高温热害只有8年,约占15%。因此,酷热期间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9、风灾风力达8级(相当风速17.2~20.7米/秒)以上称大风。大风不仅影响交通安全,也会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南昌地区有冷空气大风和雷雨大风两种,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6~12.4天,南昌最多,安义最少。虽然出现机率不高,但危害不可轻视。
10、雹灾冰雹属强对流天气,虽然发生机率小,持续时间短,但破坏性很大,对人们生命财产和农作物危害严重。根据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南昌地区年平均出现冰雹日数只有0.2~0.3天,约3~5年出现1次,多发生在3、4月份。新建县的石岗、西山一带发生较多。
11、雷击南昌地区是雷电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50~60天,全年各月均会发生雷暴,但最多出现时段是3~9月份。据省防雷中心不完全统计,1998~2002年,南昌地区共发生雷击灾害50起,其中1998年最多达15起,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有的还造成了人员伤亡。
杭州
杭州的气候特点
杭州市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杭州市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杭州市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区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时间上和持续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出现冷热干湿异常,导致灾害性天气。
一、日射和日照
杭州市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0~11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日照时数 1800~2100小时,日照百分率(某时段内实际日照时数与该地理论上可照时数的百分比)41~48%。在地域分布上,平原多于山区。桐庐、富阳以北,萧山、余杭及市区的东北部,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108千卡/平方厘米以上,日照时数超过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大于45%,为全市高值区。市域中部的河谷平原、新安江库区及临安县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06~108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195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左右。丘陵山地,因地形遮蔽和云雾、热雷雨较多,光照较差,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一般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时数不足190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41%,在山垄窄坞,日射和日照只有平原的70%左右。
据天目山气象站观测,山区的日射和日照,在海拔500米以下,随地势的升高而变弱,变短;海拔500~1000米,因云雨较多,出现最低值;海拔1000米以上,随地势升高转而变强、变长。杭州市日射和日照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5~10月)的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均大于冬半年(11月~次年4月)。其中,盛夏7、8两月,日射强、日照长。除山区外,全市大部分地区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2.5~14.5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时数230~26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5~60%或以上。冬季日射弱,日照短,12月~次年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量都在6千卡/平方厘米以下,日照时数不足150小时,日照百分率小于50%。春(3~4月)、秋(9~10月)两季为过渡季节,日射和日照量居中,相比之下,春季阴雨天气较多,各值比秋季要小。只有天目山顶部例外,除7、8两月,冬季各月平均日照时数也多,11月~次年1月各月日照百分率均超过50%。
二、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杭州市年平均气温15.3℃~17℃。地域分布上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区。全市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寿昌盆地和梅城盆地,在17℃以上;中部建德乌龙山以北和分水江两岸河谷平原以及东北部平原,为16.0~16.9℃;西北部临安昌化、於潜河谷平原和低丘谷地为15.0~15.9℃;天目山、昱岭、白际山和千里岗等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下。全市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天目山顶部,为8.9℃。一年中,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一般3.0~5.0℃(南北温差2℃左右),山区低于3℃;以7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8.0~29.0℃(南北温差1℃左右)。天目山顶部的月平均气温,1月份偏低6℃,7月份偏低9℃。春秋季为气温转换季节,其中4月回温最快,月平均气温比3月高6℃;秋季至初冬降温最快,10月、11月平均气温下降在5.5 ℃以上,以气温论,1、4、7、10月分别代表杭州市的冬、春、夏、秋四季。
(二 )山地气温直减率。山区气温随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但受地形、坡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很大。在中山地带气温直减率(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的下降值)一般是低层大于高层,南坡大于北坡,夏秋季大于冬春季。但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受水体调节,气温直减率变化较为复杂。另外,山间盆地冬半年冷空气容易下沉积聚,晴夜辐射冷却作用又十分强烈,常形成“冷湖”和逆温(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增加)现象。天目山南侧全年逆温的出现频率达67%左右。按高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两个逆温层:第一层,海拔150~500米,平均强度大于0.7℃/100米;第二层,海拔800~1100米,平均强度约0.3℃/100米。
(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建德和临安昌化为全市两个高温中心,最热月7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在34℃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42.9℃(1971年7月31日)和41.9℃(1966年8月6日),同期,钱塘江两岸海滨平原气温较低,月平均最高气温低于33℃,极端最高气温为38℃左右。杭州市区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2.1℃(1930年8月10 日)。西北部临安昌化是全市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1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1.3℃。但极端最低气温却常出现在南下冷空气能够长驱直入的东北部平原,1977年1月5日,萧山有-15.0℃的低温记录,比西北部低丘谷地还低近2℃。南部新安江水库区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1.9℃和—8.0℃,是全市冬季最暖和区域。天目山顶最热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23.8℃,极端最高气温也仅30.6℃;最冷月的月平均最低气温-6.1℃,极端最低气温-20.2℃(1967年1月16日),均为全市最低。杭州市区1951—198 5年出现的最低气温为-9.6℃(1969年2月6日)。
(四)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杭州市平均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为23.8~24.9℃。北、中部平原区年较差较大,在24.5℃以上;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及梅城盆地年较差较小,一般不超过24.0℃。年平均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7. 9~11.0℃。此值山垄谷地较大,临安昌化达11.0℃;低丘谷地一般,为9.0~ 10.0℃;东北部平原地区较小,8.0℃左右。全年,各月平均日较差值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山区的平均年、日较差通常较小,天目山顶部分别为22.5℃和7.3℃,属全市最小。
(五)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杭州市平均初霜日出现在11月中下旬,终霜日出现在3月中旬前后,无霜期一般为230~260天。富阳以北的谷地冷空气容易侵入,初、终霜日比其南部地区分别提早5~10天和推迟10~15天,无霜期也相应缩短20天左右。特别是北部临安昌化的河谷山垄地带,冷空气的平流冷却作用和地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较强,又易于叠加,初霜日早而终霜日迟,无霜期较短,仅为232天左右。南部新安江水库附近的建德、淳安初霜日最迟,终霜日最早,无霜期可达254~263天。全市有霜日数各地一般为23~26天,北部河谷平原多于滨海平原,滨海平原又多于南部新安江水库区。山区全年气温较低,初霜日提早和终霜日推迟。天目山顶部初霜日平均为11月1日,终霜日平均为4月4日,无霜日平均仅209天左右。
(六)稳定通过10℃的初日、终日和积温。杭州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分别出现在3月下旬~4月初和11月中下旬,持续日数230~250天;≥10℃积温4700~5700℃。南部新安江水库区、河谷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20~25日,持续日数240天以上,≥10℃积温5300~5700℃ ,为全市热量条件最好地区;中部河谷平原和东北部平原≥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25~31日,持续日数235~240天,≥10℃积温5000~ 5300℃。西部低丘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区≥10℃初日的平均日期出现在3月底至4月初,持续日数230~235天,≥10℃积温4700~5000℃;西北、西南部中低山区≥10℃初、终日的平均日期分别出现在 4月3日以后和11月11日以前,持续日数少于230天,≥10℃积温不足4700℃,为全市热量条件最差地区。
三、降水
(一)平均降水量和雨日。杭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间,年雨日130~160天 。但在环流和地形影响下,各地降水量和雨日多寡悬殊,其分布总趋势是自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自河谷平原和新安江水库区向丘陵山地递增。市域西北部、中部、西南部山区,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雨日大于160天,为多雨区。特别是天目山东西两边的市岭和双石,昱岭东北部马山,白际山东侧的陈家村、樟村、千里岗的白马、西岭和建德大坑源等地,年平均降水量多达1800毫米以上,雨日超过165天。临安、富阳以南沿江至寿昌盆地、梅城盆地及新安江水库区年平均降水量1350~1500毫米,雨日145~155天。东北部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雨日少于150天,为全市少雨区。萧山、余杭的滨海、水网平原,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200毫米,雨日不到140天。
(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杭州市全年有两个雨季和一个多雨时段。第一个雨季自5月初前后开始,6月底至7月上旬结束,俗称梅汛期,多由极锋(梅雨锋)北移,雨带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停滞而产生。该时段内,雨量集中,有大到暴雨出现,平均降水量350~55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25~31%。多雨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至西北部山区,平均都在500毫米以上。第二个雨季出现在8月底到9月底,因受台风或极锋南移影响所致,俗称台风秋雨期,平均降水量120~22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8—13%。多雨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和东北部平原。天目山东侧为台风暴雨的频发中心,平均在200毫米以上。此外,3~4月为一多雨时段,称春雨期,平均降水量200~300毫米,约占年总量的13~23%。7、8月和10月至次年2月为两个相对干季。前一干季为盛夏伏旱期,即夏干期,全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夏季风极盛,高温少雨,除西北部天目山区和中部昱岭山区平均降水量超过350毫米外,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量为250~300毫米,东北部平原沿钱塘江河谷到新安江水库区降水量最少,平均在250毫米以下,后一干季为冬干期,因受蒙古南下的极地大陆干冷气团影响,连续五个月的平均降水量仅300~400毫米,占年总量的20~27%。
(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年降水相对变率。杭州市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 量的相对变率(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各年降水量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为12~17%。其中临安、淳安、建德西部和西南部、萧山东部多在15%以上,其它地区为12~15%。全年各月的相对变率以3~6月最小,为25~35%,说明春雨量和梅雨量相对稳定,而常年3~6月降水量为年降水总量的一半,故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涝和湿害。7、8两月降水较少,相对变率较前期有所增加(35~50%),故易出现伏旱,只在台风降水和9月秋雨影响下,旱情才得以缓和或解除。10月至次年2月冬干期,降水多寡悬殊,相对变率最大(50~80%),常出现“燥冬”或“烂冬”年份。
(四)暴雨日的分布。除冬季外,杭州市各地都可能出现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年平均2~5天。6月为最多,9月次之。暴雨日的地域分布,以东北部河网平原、滨海平原为最少,年平均2天左右;中部和南部的低丘谷地及新安江水库区年平均3~4天;山区最多,年平均都在4天以上,几个暴雨中心均达到或超过5天。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日各地年平均少于2天。其中,东北部平原区和新安江水库区在0.5天以下。日最大降水量,梅汛期西部山区可达200毫米上;台风秋雨期有超过300~400毫米的特大暴雨,每每出现在天目山东侧和东部平原。
四、蒸发和湿度
(一)蒸发量。杭州市年平均蒸发量为1150~1400毫米。地域分布上南部大于北部,新安江水库区附近的建德、淳安达1350毫米以上,天目山南侧的临安镇在1150毫米以下。全年蒸发量季变特点明显。全年以夏季(6~8月)为最大,盛夏7、8两月晴热少雨,月平均蒸发量高达170~230毫米。春(3~5月)、秋(9~11月)两季次之,平均月蒸发量75~150毫米。冬季(12月~次年2月)为最小,1月的月平均蒸发量一般不超过50毫米。
(二)相对湿度。杭州市年相对平均湿度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5~85%,大致上北部大于南部。萧山、余杭、临安和富阳夏秋季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为80%左右,淳安、建德和桐庐等地大多低于80%。全年相对湿度以梅汛期(6月)为最大,月平均湿度在80%以上,以冬干期(1月)为最小,一般月平均不超过78%。天目山顶部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最为明显,7、8两月高达90%左右,为全市最大;12、1两月低于65%,为全市最小。
说点生活体验到的。
结合实际一点。。。就拿今年来说,杭州6,7,8月份的温度在34-39度之间,以晴天为主,今年雨水很少。其中8月份最热的时候达到43度左右。现在杭州的温度(10,11月份)比往年都要高一些。杭州的冬天最低温度零下4度左右。属于湿冷的状态。。
南昌为什么那么热?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熔化与凝固》一节中提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根据教参和《十万个为什么·气象》卷中的解释,大意都是:下雪水结冰,要放热;而融雪冰熔为水,要吸热。故下雪不冷化雪冷。
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不错,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oC,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oC,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则低于0oC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
那么实际生活中,下雪或融雪与环境温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冰雪与水转化的物理规律不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向阳处和背光处)的气温也不一样,加上白雪和脏雪吸热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环境温度高于0oC,雪的融化也有一个过程,还有风速和湿度的影响,使人感觉到的冷热与物理学上的温度高低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要科学地判断“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下雪,什么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时,因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气温远低于0oC,但这时地面温度常在0oC以上。这样,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虽然在下雪但雪随下随融,温度始终在0oC以上,这种情况是算下雪还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这种情况仅归为下雪天,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天气,不宜仅归纳到下雪天的范畴。为了便于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归纳,能不能这样对下雪天和融雪天进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积雪,尽管头天下雪时最高气温在0oC以上,还是定为下雪天。而有积雪未降雪,最高气温高于0oC的天气都看作融雪天。”按照这一标准,笔者花了100余元抄录了南昌市近十年整个降雪过程的气象资料。虽然凭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判断还显得不足,但本人实在没有财力再购买更多的资料了。
现从南昌市近十年降雪过程的资料统计,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5oC,,平均最低气温为-2.76oC,平均下雪天气温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气温为3.2oC,平均最低气温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气温0.7oC。可见一般说来下雪天比化雪天气温低。因此,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学上讲并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气温比化雪天低,那么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开始已否定了的解释外,笔者还收集到以下几种解释:1、干燥保温说;2、化雪风大说;3、幅射散热说;4、矫枉过正说。下面对这几种解释我们逐一分析。
一、干燥保温说:这种观点认为下雪时空气湿度低,相对比较干燥,使空气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好,而化雪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空气传热性强,使人感到冷。
对此我们说:下雪时雪花漫天飞舞,化雪时到处积雪积水,这两种天气中,相对温度都很大,而且0oC时冰的饱和蒸汽压和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因此下雪天与化雪天的相对湿度应该相差不大。从南昌地区的气象统计资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对温度为81.8%,绝对湿度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3.6%,绝对湿度为5.38毫米汞柱。虽然化雪时湿度略高,但对空气热传导系数影响几乎为零。至于衣物的保暖性也应该区别很小。因此,这种很小的湿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帮以上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依据还显得不足。
二、化雪风大说:“化雪时往往风大,所以显得很冷”。根据南昌市近年气象统资料,下雪天平均风速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风速为1.1米/秒。因此这一理论依据不足。
三、幅射散热说:“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阳,空中无支,这样夜间地面热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温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据南昌地区的统计资料:下雪天平均气温为-2.76oC,化雪天平均气温为-1.8oC。最低气温还是下雪天低,因此这一理论也不成立。
四、矫枉过正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为强调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下雪比化雪冷。类似这样的矫枉过正说法,在我国天气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立秋后还有十八个秋老虎更厉害。”这就是强调立秋后天气仍很热。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说存查。
纵观以上各种解释都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根据在农村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释,与大家切磋。
首先,能总结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出入有马轿裘衣,在家有锦帐火坑,随时有人伺候加减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冻冷的时候。按儒家传统的教育,他们只应关心修、齐、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为风、花、雪、月,偎翠依红,因此不会关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问题。而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住的多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这就使他们能体会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据笔者调查,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农村农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湿了就很容易腐烂,也不保温,所以住草房的农民,秋收以后,都要把原来屋上盖的禾草换成当年的干草。至今农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还保留当年习惯,每年立冬前对牛栏的禾草都要彻底换一次。问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换草,牛会冻病冻死。”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后换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会保持干燥的状况。特别是黄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过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也应该比较比较干燥了。这样下雪时屋面的茅草应该是相对干燥的。但在化雪时,由于日温差的变化,不可能当天就把屋面的积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积聚在屋面,从而使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茅草之中。由于茅草保温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动空气,一旦这些空气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温性大大下降。据测试,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60倍,尽管下雪时平均温度要比化雪时低1---2oC,但只要茅草湿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时室内温度更低了。
由于烧饭等人类活动,室内产生的热量还是不少的。加上门窗封闭较严(科天要糊窗纸)热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几度,由于雪本身的良好保温作用可以使茅草与接触的界面上,温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湿,热量大量外泄,从而使室外内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结果使室内温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纷飞时低,自然在室内的人会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对于外出者来说。虽然橡胶在国外应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国橡胶雨鞋“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据笔者调查,四十年代前,上层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双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错了。而这些鞋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防水。这对达官贵人来说无所谓,反正出入坐轿骑马,但对中下层人士来说,化雪天不得不将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结果雪水浸湿鞋袜,使双脚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虽然气温更低,但由于没有到冰的融点。雪是“干”的,不会湿鞋。这样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双脚的温度比化雪时鞋袜踩在雪水中高出许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冷不仅会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还容易使人因此生病。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综上所述:直到不久远前,由于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袜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还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观感到更冷。因此,在过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题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雪天的气温反而比化雪天气温高。而传统的“下雪放热,化雪吸热”的解释则是错误的。
全国最热的城市排名2022
南昌靠着鄱阳湖,风很大,都是从湖面吹来的风,所以总会有阴风刺骨的感觉即使出太阳也会很大的风,冬天就更不用说了 ,那叫一个寒。。。民间多将武汉、南京、重庆及南昌并称为中国“四大火炉”。 从历史气象资料分析,这4座城市夏季高温天气多,夜间气温高,空气湿度大。 据南京灾难性天气气候研究所专家介绍,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南京大学大气系钱教授解释说。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专家解释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在历史上,重庆、武汉、南京的前三把“火炉”交椅坐得稳当,“第四火炉”归属则一直存在争议,南昌、济南、上海、广州等地都曾榜上有名,最终南昌终于胜出。2003年夏,南昌有22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9.7℃,地面最高气温超过60℃。市民们纷纷跳进赣江消暑,江上每天呈现千人共泳的壮观场面。同年11月已是深秋时分,南昌某日最高气温竟达31.2℃。眼下“火炉城市”纷纷要求摘帽,只有南昌至今尚未提出申请 一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处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区域,夏天缺水干旱,但是与其他同地点区域所不同的是,我国依靠着香格里拉青藏高原,它切断了这副热带高压的连续性,使其只能在南昌、武汉周围地区发挥较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南昌比同纬度的城市要热。 二是南昌独特的地形,南昌处于两江交汇处,地势平坦,但是北有庐山、梅岭等小型山脉围绕,南季风吹来时,起上升阻挡作用。容易形成高压天气。这就是南昌夏天异常炎热的原
南昌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冷不?
1、吐鲁番(高温天数49天/46℃)
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被称为"火洲",这里是《西游记》中火焰山所在地,历史最高气温49.6℃(地表83.3℃),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火炉城市。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吐鲁番最高气温大于40℃,2022年6月28日极端高温达到46℃,2022年7月极端高温达到45℃。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合肥1月4日天气天气,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吐鲁番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49天,其中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天数达到29天,堪称是中国最热的城市
2、福州(高温天数26天/42℃)
2022年,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东部,福州处于副高脊线附近,盛行下沉气流,相当于福州头上一直罩着一个巨大的“火炉”,常出现热岛效应,与重庆、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不少网民冠名“新四大火炉”。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福州出现35℃及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到26天,2022年6月24日出现40℃的极端高温天气,2022年7月极端高温达到42℃,成为2022年中国十大“火炉”城市之一。
3、郑州(高温天数17天/42.3℃)
小编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郑州市最高气温大于40℃,成为2022年中国十大“火炉”城市之一。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郑州出现35℃及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到17天,其中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天数达3天,2022年6月16日至17日连续2天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据郑州气象台发布的数据,2022年6月24日温度高达42.3℃,突破建站68年以来历史极值。
4、杭州(高温天数17天/40.3℃)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杭州最高气温大于40℃,成为2022年中国新的“火炉”城市之一。又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杭州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17天。
截至2022年7月14日,杭州气象台已连续4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2022年7月12日杭州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0.3℃,打破2013年41.6℃的极端高温。
5、石家庄(高温天数16天/41℃)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石家庄最高气温大于40℃,2022年6月25日石家庄极端气温达到41℃,灵寿县更是达到44.2℃,成为2022年中国十大最热的城市之一。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石家庄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16天,其中40℃及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天数达到2天,2022年6月24日至25日连续2天出现最高温度达到40℃的天气。
6、西安(高温天数15天/41℃)
据西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消息,西安市经历了自1951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热六月,2022年6月超过35℃以上天数达到20天,截至6月17日14时,西安部分高温区地表温度已超60℃,西安泾河站地表温度最高达到了惊人的74.1℃,打破当地观测史最高纪录,西安已成为2022年中国最热的城市之一。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西安最高气温大于40℃。据陕西省气象台发布信息,2022年6月16日西安区域内阎良站出现了42.9℃的极端高温。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西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15天,2022年7月曾出现41℃的极端高温。
7、上海(高温天数10天/40.9℃)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上海最高气温大于40℃,成为2022年中国新的“火炉”城市之一。
2022年7月12至13日,上海已连续两天部分地区最高温度达到40℃,尤其是7月13日14时30分,上海徐家汇站气温达到40.9℃,追平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1873年)的最高气温纪录。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上海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达10天。
8、重庆(高温天数10天/40℃)
重庆,可以说是最著名的“火炉”城市,民国时期,与武汉、南京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城市,也是传统的中国四大火炉。重庆夏天之所以酷热,也是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
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重庆最高气温大于40℃。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至7月20日重庆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10天,7月12日重庆出现40℃的极端高温。
9、合肥(高温天数11天/39℃)
从合肥气象部门获悉,自2022年6月以来,超过35℃的高温天气,合肥总共出现了20天左右,成为2022年中国最热的城市之一。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合肥最高气温在37℃-40℃之间,2022年7月12日至13日连续2天出现39℃的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合肥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11天。合肥为何气温高,因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曾经合肥因地表最强温度最高达到71.1℃上了热搜,历史上最高的气温达40.8℃。
10、南京(高温天数8天/40℃)
南京,与武汉、重庆被称为“中国三大火炉”城市,通过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6月20日至7月19日)全国高温气温实况图分析,南京最高气温在37℃-40℃之间,2022年7月极端高温达到40℃,成为中国最热的城市之一。根据中国天气网气象大数据显示,2022年6月1日至7月20日南京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天数为8天。
[气象]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道理?
南昌气候概况一、地理位置南昌,位于江西中北部,东径约115°27’~116°35’北纬约28°10’~29°11’之间;其中,市区位于北纬28°35’~28°55’,东径115°38’~116°03’之间。处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地势平坦,湖泊星罗密布,全市平原面积2651.79平均公里,占总面积的35.8%;水系面积2146.04平方公里,占29.0%;全市西北以岗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87.2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丘陵面积879.62平方公里,占11.9%;岗地面积1637.7平方公里,占22.1%。在全市总面积中,除水域面积外,占总面积70%的陆地,绝大部分已得到开发。其中:耕地面积402万亩,占总面积的36.24%;园地6.9万亩,占0.62%;林地160万亩,占14.41%;城乡居民及用工工矿用地66.7万亩,占6.01%;交通用地45万亩,占4.07%。五项合计,共占全市总面积的61.35%。二、气候概况1、南昌气候特点南昌市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内,受东亚季风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市内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且作物生长旺季雨热匹配较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气象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同,气温变化较大,降水分布不均,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和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较频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气温南昌地区(下同)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气温在17.1~17.8℃之间,≥0℃积温6256~6530℃。气温变幅大,盛夏极端最高气温达40℃以上,隆冬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降水南昌雨水充沛,历年平均降雨量1567.7~1654.7毫米。降水分布不均匀,汛期4~6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最大的可达1倍以上,雨量最多的是1954年达2356毫米,最少的1963年仅1046毫米。日照南昌光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772~1845小时,7、8月最多,2、3月最少。光照分布与农作物生长旺季基本同步,对农业生产有利。太阳辐射南昌为太阳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和净辐射观测。1986~2003年平均总辐射量为4279.02兆焦耳/平方米,1992~2003年平均净辐射量为2078.67兆焦耳/平方米。风南昌市地处季风气候区,濒临鄱阳湖,风能资源较丰富。由于风力受地形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南昌、新建、进贤均有部分地区临鄱阳湖,风力较大,属风能可利用区;安义不临鄱阳湖,除特殊地形外,风力较小,无利用价值。2、季节特征根据气候学划分季节标准和历史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地区有春、秋季短,夏、冬季长的特点。虽然四季长短不同,但季节特征明显: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雨。三、南昌灾害性天气1、雨涝南昌市雨季一般从4月初开始,至7月初结束,持续3个月左右。但不同年份雨季长短和降水量差异很大,雨季最短的1987年仅67天,最长的1998年达119天,相差52天。雨季降水量最多的1954年达1755毫米,最少的1990年仅449毫米,相差1306毫米。根据1951~2003年雨季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市发生严重雨涝8年(1954、1962、1973、1983、1995、1998、1999、2003年),一般雨涝8年(1952、1955、1969、1970、1975、1977、1989、1993年)。除1961、1990年等少数年份外,几乎每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雨涝灾害。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气象灾害。严重干旱还会造成江河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南昌市夏秋季出现伏秋干旱较频繁,春旱和冬旱比较少见。根据1951~2003年伏秋期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昌市发生严重干旱7年(1958、1963、1966、1974、1976、1992、2003年),一般干旱16年,一般干旱和严重干旱发生频率为43%。3、春寒3月中旬至4月中旬冷暖气团交替影响江南,此时正值早稻、棉花、蔬菜等春季作物播种育苗的重要季节。根据南昌1951~2003年气象资料统计,“春寒”发生频率为60%,其中重度“春寒”40%,有的年份还多次出现,如1987年最多出现5次,另有10年各出现2次。“春寒”对南昌地区早稻播种育秧和棉花、蔬菜播种育苗影响频繁,危害较大。4、小满寒出现在春末夏初(小满节气前后)的低温冷害。发生时段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此时正值早稻幼穗分化阶段,“小满寒”出现会使幼穗分化受阻,造成短穗,小穗或小粒,使产量降低。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南昌1951~2003年中出现“小满寒”的年份只有7年(1959、1975、1978、、1987、1990和1993年),发生频率为13.2%,其中达到重度危害标准的仅一年(1990年)。因此,“小满寒”在南昌发生频率不高,影响不大。5、寒露风发生时段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寒露节气前后)。轻度“寒露风”多出现在9月上半月,仅对双季晚稻早熟品种抽穗扬花有影响。重度“寒露风”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仅影响双季晚稻中、迟熟品种抽穗扬花,而且会使灌浆结实受阻,造成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根据南昌1951~2003年气象资料统计,“寒露风”发生频率为52.8%,约2年1遇。其中重度“寒露风”发生频率为28.3%,约4年1遇。因此,“寒露风”对双季晚稻的影响不可低估。6、霜冻南昌霜冻最早出现在10月份,最晚结束在次年4月份。年平均霜日数为18.9~29.2天,南昌最少,安义最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55.7~276.2天,安义最短,进贤最长。全年以12月和次年1月霜日最多。初霜使晚秋作物停止生长,终霜则会影响早春作物生长发育甚至发生冻害。7、冰冻冬季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往往带来降雪和冰冻天气,使油菜、蔬菜和柑桔等果树遭受冻害。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南昌地区年平均降雪日数8~10天,积雪日数4~5天,最大积雪深度20~40厘米。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最低气温一般为0℃~-3℃,-5℃以下低温仅1~2天,个别年份可达-7℃~-9℃,-10℃以下低温极为罕见。结合越冬作物冻害指标分析,油菜、柑桔等作物有时会受到冻害影响。如1991年冬季南昌受强冷空气影响,极端最低在-9℃以下,其中最低达-12.1℃,造成柑桔严重受冻,部分桔树被冻死,对柑桔产量影响很大。从冻害地域分布来看,安义相对较多、较重,新建、南昌、进贤较少、较轻。8、热害雨季结束后,受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南昌常出现连续晴热天气。当日平均气温≥30℃,日最高气温≥35℃,并且持续5天以上,便会出现高温热害。高温酷暑不但危害人们生命健康,而且影响作物生长发育,持续高温导致早稻成熟期提前,造成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根据灾害指标和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南昌早稻高温逼熟发生频率为22.6%,大约4年1遇,其中达到重度危害的有4年(1971、1978、1988和2003年),发生频率为7.5%。轻度发生的有21年,频率为40%。没有出现高温热害只有8年,约占15%。因此,酷热期间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9、风灾风力达8级(相当风速17.2~20.7米/秒)以上称大风。大风不仅影响交通安全,也会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南昌地区有冷空气大风和雷雨大风两种,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6~12.4天,南昌最多,安义最少。虽然出现机率不高,但危害不可轻视。10、雹灾冰雹属强对流天气,虽然发生机率小,持续时间短,但破坏性很大,对人们生命财产和农作物危害严重。根据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南昌地区年平均出现冰雹日数只有0.2~0.3天,约3~5年出现1次,多发生在3、4月份。新建县的石岗、西山一带发生较多。11、雷击南昌地区是雷电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50~60天,全年各月均会发生雷暴,但最多出现时段是3~9月份。据省防雷中心不完全统计,1998~2002年,南昌地区共发生雷击灾害50起,其中1998年最多达15起,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有的还造成了人员伤亡。
化雪比下雪冷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在《熔化与凝固》一节中提出:“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根据教参和《十万个为什么·气象》卷中的解释,大意都是:下雪水结冰,要放热;而融雪冰熔为水,要吸热。故下雪不冷化雪冷。
其实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不错,水结冰要放热,而冰融化为水要吸热,但根据热力学基本定律:物体的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水与冰雪的相互转化温度为0oC,水结冰放热到环境中会使环境温度升高,但最高不可能超过0oC,否则热量的流向就会“掉头不顾”;另一方面,雪融化为水要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但环境温度最低也不可能降到0oC以下,否则低于0oC的环境就会使冰雪融化的过程产生“逆转”。因此,从理论上讲,下雪决不可能比融雪温度低。
那么实际生活中,下雪或融雪与环境温度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一方面,冰雪与水转化的物理规律不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一天之中早晨和中午气温不同,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如向阳处和背光处)的气温也不一样,加上白雪和脏雪吸热的能力不同,而且即使环境温度高于0oC,雪的融化也有一个过程,还有风速和湿度的影响,使人感觉到的冷热与物理学上的温度高低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使“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大大复杂化了。
要科学地判断“下雪不冷化雪冷”,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下雪,什么叫融雪,例如:每年的第一次降雪时,因为雪花是在高空形成的,在高空气温远低于0oC,但这时地面温度常在0oC以上。这样,雪一落到地上就立即融化了。虽然在下雪但雪随下随融,温度始终在0oC以上,这种情况是算下雪还是算融雪呢?而且,江南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情况很常见,如果这种情况仅归为下雪天,那么就会很自然地得出“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边下雪边融雪的天气,不宜仅归纳到下雪天的范畴。为了便于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归纳,能不能这样对下雪天和融雪天进行界定:“凡第二天有积雪,尽管头天下雪时最高气温在0oC以上,还是定为下雪天。而有积雪未降雪,最高气温高于0oC的天气都看作融雪天。”按照这一标准,笔者花了100余元抄录了南昌市近十年整个降雪过程的气象资料。虽然凭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判断还显得不足,但本人实在没有财力再购买更多的资料了。
现从南昌市近十年降雪过程的资料统计,下雪天的平均最高气温为1.5oC,,平均最低气温为-2.76oC,平均下雪天气温为-0.63oC。而化雪天平均最高气温为3.2oC,平均最低气温为-1.8oC,化雪天日平均气温0.7oC。可见一般说来下雪天比化雪天气温低。因此,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在物理学上讲并不成立。
既然下雪天气温比化雪天低,那么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呢?除了本文开始已否定了的解释外,笔者还收集到以下几种解释:1、干燥保温说;2、化雪风大说;3、幅射散热说;4、矫枉过正说。下面对这几种解释我们逐一分析。
一、干燥保温说:这种观点认为下雪时空气湿度低,相对比较干燥,使空气和衣物的保暖性能相对较好,而化雪天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空气传热性强,使人感到冷。
对此我们说:下雪时雪花漫天飞舞,化雪时到处积雪积水,这两种天气中,相对温度都很大,而且0oC时冰的饱和蒸汽压和水的饱和蒸汽压相同,因此下雪天与化雪天的相对湿度应该相差不大。从南昌地区的气象统计资料看:下雪天平均相对温度为81.8%,绝对湿度为4.8毫米汞柱。而化雪天平均相对湿度为83.6%,绝对湿度为5.38毫米汞柱。虽然化雪时湿度略高,但对空气热传导系数影响几乎为零。至于衣物的保暖性也应该区别很小。因此,这种很小的湿度变化不会产生明显的“下雪不冷化雪冷”的效果。帮以上说法虽然有道理,但依据还显得不足。
二、化雪风大说:“化雪时往往风大,所以显得很冷”。根据南昌市近年气象统资料,下雪天平均风速为2.3米/秒,化雪天平均风速为1.1米/秒。因此这一理论依据不足。
三、幅射散热说:“化雪天一般要出太阳,空中无支,这样夜间地面热量很容易散失,所以化雪天的最低温度要比下雪天低。”根据南昌地区的统计资料:下雪天平均气温为-2.76oC,化雪天平均气温为-1.8oC。最低气温还是下雪天低,因此这一理论也不成立。
四、矫枉过正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主要是古人为强调化雪天仍然很冷的一种矫枉过正的说法,实际上还是下雪比化雪冷。类似这样的矫枉过正说法,在我国天气谚语中还有很多,如:“立秋后还有十八个秋老虎更厉害。”这就是强调立秋后天气仍很热。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在此可作一说存查。
纵观以上各种解释都不太理解。对此,笔者根据在农村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新的解释,与大家切磋。
首先,能总结出“下雪不冷化雪冷”的人,肯定是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因为那些达官贵人,出入有马轿裘衣,在家有锦帐火坑,随时有人伺候加减衣服,一般很少有感到冻冷的时候。按儒家传统的教育,他们只应关心修、齐、治、平,那些儒家的“不肖之子”想的多为风、花、雪、月,偎翠依红,因此不会关心下雪天和化雪天冷暖问题。而中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住的多为茅屋,出外要靠自己步行,这就使他们能体会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据笔者调查,直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昌附近农村农民住的基本上都是稻草房。稻草一湿了就很容易腐烂,也不保温,所以住草房的农民,秋收以后,都要把原来屋上盖的禾草换成当年的干草。至今农民虽然住上了瓦房,但还保留当年习惯,每年立冬前对牛栏的禾草都要彻底换一次。问其原因,答曰:“冬天不换草,牛会冻病冻死。”由于我国属季风气候,冬季一般寒冷少雨。所以立冬前后换上的禾草,在第一次降雪前,一般会保持干燥的状况。特别是黄淮流域冬季很少下雨,即使在降雪前下过雨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也应该比较比较干燥了。这样下雪时屋面的茅草应该是相对干燥的。但在化雪时,由于日温差的变化,不可能当天就把屋面的积雪全部融化,因雪水共存,使雪水积聚在屋面,从而使水有充分的时间渗入茅草之中。由于茅草保温主要是靠草所包裹的不流动空气,一旦这些空气被水所填充,必然使屋面保温性大大下降。据测试,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60倍,尽管下雪时平均温度要比化雪时低1---2oC,但只要茅草湿度增加10%就足以使人感到化雪时室内温度更低了。
由于烧饭等人类活动,室内产生的热量还是不少的。加上门窗封闭较严(科天要糊窗纸)热量不容易散失,即使外面冷到零下十几度,由于雪本身的良好保温作用可以使茅草与接触的界面上,温度在-1oC左右。又因厚茅草被雪水浸湿,热量大量外泄,从而使室外内温度接近室外温度结果使室内温度反比前述的大雪纷飞时低,自然在室内的人会感到“下雪不冷化雪冷”了。
对于外出者来说。虽然橡胶在国外应用已有上百年,但我国橡胶雨鞋“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事。据笔者调查,四十年代前,上层人士冬天穿皮鞋,中等收入的穿棉鞋,一般老百姓家穿布鞋、麻鞋、草鞋。雨雪天能再加一双木屐的,就算是很不错了。而这些鞋子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防水。这对达官贵人来说无所谓,反正出入坐轿骑马,但对中下层人士来说,化雪天不得不将不防水的鞋踩在雪地上,结果雪水浸湿鞋袜,使双脚冰冷接近0oC。而下雪天,虽然气温更低,但由于没有到冰的融点。雪是“干”的,不会湿鞋。这样鞋的保暖性好,反而可使双脚的温度比化雪时鞋袜踩在雪水中高出许多。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是有体会的。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冷不仅会使人身全身感到寒冷,而且还容易使人因此生病。这就更放大了化雪冷的印象。
综上所述:直到不久远前,由于普通人的屋面材料和鞋袜不防水的原因,不管是外出还是居家都使一般老百姓在化雪天主观感到更冷。因此,在过去“下雪天不冷化雪冷”的命题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雪天的气温反而比化雪天气温高。而传统的“下雪放热,化雪吸热”的解释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