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有哪些_全球气候变暖的数据表
1.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2.全球气温具体数据
3.140年最热的6月 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4.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5.全球气候变化过程
6.未来全球极端高温天气会越来越普遍,有什么依据?
7.现今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的温度达到多少度?
一份由联合国权威机构作出的国际气候报告,将全面评估全球变暖问题。
这个权威性的全球科学报告发出警告: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现象就在人们的身边———在空气、水和融化的冰中到处可见———而且未来还会越来越加剧。
目前,由联合国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作出的这份报告,其第一部分今年2月已经在巴黎发表,该部分内容由600多名科学家撰写,且由另外600名专家评审,最后由来自154个国家的官员做了修改。报告参与者众多、厚达数千页、含最新数据。
报告中描述“大量(关于目前全球变暖的)新数据。与2001年IPCC发表的报告一样,全部报告将在一年内分四个阶段分部发表。”
这份一直在修改中的报告草案的早期版本指出,“现在,对全球大气层、海洋以及冰雪的连续观察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气候变暖的一系列证据。”
报告草案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人类对气候造成了明白无误的影响,包括海冰、热浪、环流、风暴路径及降水量等。”
1901年至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7摄氏度。全球有史以来最热的两年分别是2005年和1998年。去年和今年也是美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目前,气候报告的第二部分将于今年4月份发表。这个部分的作者、美国航天局科学家辛西娅·罗森兹韦格说,它将首次描绘引起世人瞩目的全球变暖如何改变健康、物种、工程学以及食品生产等问题。
科学家们指出,未来的气候前景是非常暗淡的。第二部分的另外一位作者、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的理查德·阿利说:“我们就快要走上这条路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狼来了”。
专家们说,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将在春天公布第2个和第3个报告,届时人类及经济为全球变暖付出的代价将成为瞩目的焦点。
美国康涅狄格州米德尔敦卫斯理安大学经济学家加里·约埃说:“现在,我们更有信心说其后果更加严重。”约埃是报告题目《影响、适应及脆弱性》的著作人,也是今春4月份发表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报告的作者。
该权威报告是3个单独的“工作小组”完成的,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一个单独的报告。第一个报告已发表,是很多科学家和评估人员的共同努力。该报告得出九成肯定的结论:人类正通过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和其他行为导致全球变暖。
约埃说,4月份的报告在第一个报告的基础上回答“怎么办”这一问题。他说,该报告将评估全球变暖对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影响,并显示这些对人的影响“分布在全球各地和人类活动的各主要方面”。
像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的其他报告一样,这些都将评估和综合2001年以来的研究。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气候学家帕特里克·冈萨雷斯指出,导致珊瑚虫和海洋生物死亡的海洋酸化、正在灭绝的物种、粮食欠收和供水不足及其他灾难在最近几年都有详细报道。
于5月将公布的第三个报告,重点放在“缓解”措施,比如,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
美国经济学家杰·埃德蒙兹说:“缓解”已是个重要问题,应更加重视。他的这番话是针对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立法活动而说的。他说:“如果大气中碳含量的变化确实严重,现在应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他说,第三个报告也研究了从生物燃料到风车和把工业温室气体“隔离”在地下岩层等各种技术选择。“科学的进步缩小了答案范围,便于我们寻找。”
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1、海平面上升: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
2、影响农业和生态: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其他灾害: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对我国影响: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
全球气温具体数据
地球正面临着转折点。全球变暖虽然目前尚未失控,但很快就将一发不可收拾。危险的症兆随处可见,这是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减缓全球变暖?如果不取措施,地球会有什么下场?全球气温正在升高,每上升1度都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1度,2度,3度,4度,5度,气温升高6度,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象一下,如果21世纪全球变暖加剧,全球平均气温逐步上升,那么,下一场超级风暴,下一轮灼人热浪,下一场重大天灾将降临何处?争论已经落幕。科学家们一致指出:地球的平均气温确实已升高将近1℃,全世界严阵以待。由于各地出现的预警信息,人类利用数千艘船只,数万所陆上监测站,以及外太空的卫星,共同对地球进行监控。科学家们将获得的数据输入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以此估算地球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测结果令人担忧。四十年后,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河,这个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很有可能消失。格陵兰冰层可能在50年内全部融化。目前,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品种占全世界的一半,但这座雨林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变成一片不毛之地。目前的数据显示,全球均温已经升高了0.8℃,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多的维多利亚洲遭遇到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高发期,许多人将这次临火高发期视为大自然给的警告,让世人警觉气候变迁的冲击。“澳洲本来就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全球均温虽然只上升了不到1度。这里却因此失去了大量陆上水源。澳洲目前正遭遇一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意味着全球均温的上升,还将彻底改变地球的自然机制。到时不是这里出现干旱,就是那里发生洪灾,甚至会出现同一地接连旱灾和洪水的情况。”国家地理的专栏作家马克里内斯长期收集气候模型数据,了解气温每升高1度将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人们很难想象全球变暖的未来冲击。我想帮大家看清这个事实。因为不是都能理解相信汽车废气将在50年后融化喜马拉雅冰河这种结论。”虽然专家估计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均温有可能升高6℃,但这并非不可逆转的结果。既使地球气温只有6度变化,也将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全球均温出现6度的变化,低6度就是1万8千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的气温。当时的牛津被冰层环绕着,部分地区的冰冠厚达1英里以上。气温降低6度就能让地球重新迎来冰川期,那气温升高6度呢?初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空,大气层是一个缓冲区,它将地球表面与太空隔离开来,其中一小部分是温室气体,混合水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氩氮和臭氧。这就像一点罩住地球的圆盖。用来保存足够的太阳反射能量,以维持地球生物所需的正常气温。温室气体量越高,储存的热能就越多,这将对全球气候造成剧烈影响。过去250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因为人类不断寻找到新的方法使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我们没有意识到二氧化碳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各种能源方便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但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却被排放到大气层,积存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被增聚就会造成全球性灾难。危险含量是百万分之四佰五十。现在已经是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三。全球变暖再让地球均温上升1—2度,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气温升高1度,美国某些最富饶的陆地就将重新沦为沙漠。6000年前美国大半个西部都属于美洲沙漠,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让夏季阳光稍微有所减弱,整个美国西部却因此出现了大幅转变。沙漠被薄薄的表层土覆盖,干沙隐藏到了地表几公分以下,只要气温升高1或2度,地表就会失去水分。上世纪30年代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大地是多么的脆弱。“想象一下20倍强度的连续沙尘暴这将重创美国西部大半地区。”气候仅升高1度,就能让这片畜牧之乡重新变成炙热干枯的无情荒漠。现在,表层土仍然能稳定地覆盖住沙漠,但这又能维持多久?全球均温升高1度的世界会使几家欢乐几家愁。财富将出现转移。全球气候模式产生变化,导致各种作物的主要产区转移。全球变暖的起因是人类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每次打开开关,插上插头,或按下按钮启动电器,都必须有发电厂提供电力,全球有近九层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史前动植物化石,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化石燃料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元凶,化石燃料改善了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们难以想象没有化石燃料的日子。从个别产品来看,消耗的能源似乎不多,比如制作一副墨镜或者点亮一个招牌,但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大量累积。如果气温升高超过一度,脆弱的大自然平衡将受到威胁。从深隧的海底到世界最高峰都无法避免。
140年最热的6月 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昨日(9日),国家测绘局向全世界公布了最新的珠穆朗玛峰高程数据:8844.43米。这一新数据与15年公布的结果相比,降低了3.7米。
“岩升雪降”
“这并不能说明珠峰的高度在降低。”15年珠峰高程测定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中科院院士陈俊勇昨日表示,过去30年来,珠峰地区在欧亚板块推动下,仍在以不固定的速率缓慢长高,但其冰雪层却在不断降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安宝晟研究员昨晚向《第一财经日报》证实,珠峰顶部自1966年以来一直在降低,但降低的主要是积雪的厚度。据观测,从1966年到1999年,珠峰顶部从8849.75米降低到8848.45米,总降低值1.3米;如果按年降低值算,1966年至15年间,珠峰顶部的降低比较快,接近每年0.1米。15年至1992年间,降低过程减弱,只有0.01米;而1992年至1998年间,降低过程又快速增大,接近0.1米;1998年到1999年,达到了0.13米。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得出的结论是,珠峰顶部在短期内降低如此剧烈,肯定不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只能从冰川对气候的响应去解释。实际上,从1992年开始的珠峰顶部急剧降低时期正好对应于气候急剧变暖时期。珠峰所在地定日县年平均气温,特别是冬季气温在近几十年内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定日从11年至1992年,年平均气温增值在2.6摄氏度附近摆动,比1960年至1967年间平均提升了1.7摄氏度。从1993年开始年平均气温上升更为明显,1998年至2002年年平均气温增幅连续均在3.3摄氏度以上。
测量珠峰的意义
中国最早的登山队员之一、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兼秘书长王富洲表示:“珠峰的高度变化及相关测量数据的变动对全球的影响不容忽视。”珠峰地区的地质变化会影响到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的变化,因此测量珠峰高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有关专家介绍,2004年4月,院副总理批示同意国家测绘局提交的2005年重新测定珠峰高程的报告,珠峰高程复测在国家测绘局正式立项。此次测高,一方面为了展示国家实力特别是科技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国土重要地理信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测绘局在“十五”中提出,将全力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成覆盖我国陆地国土面积80%左右的1:5万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元数据库。“组织开展珠穆朗玛峰高程复测”被列为2005年的工作要点。
最精确可靠的数据
对于此次的测量结果,王富洲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精确、最可靠的数据”。
2005年7月18日,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2005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项目验收评审会议。“会议上提出这次结果会不会被国际社会接受的问题。”王富洲说,专家们相信,多数人会认同这个测量结果,最多对具体的测算方法或手段提出质疑。
“但我相信,这个结果是可信的。”王富洲解释说,以往也有国外的科技人员测量珠峰,但技术手段不可能与这次相比。
据介绍,此次珠峰测量,共布测了30个点的青藏板块运动GPS监测网、32个点的珠峰GPS控制网,并结合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手段精化该区域大地水准面,精确求定珠峰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及6个交会点的高程值。5月22日峰顶觇标树立起来后,6个交会点通过经纬仪、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连续进行48小时测量。峰顶测量队员进行GPS高精度定位,雷达探测仪对觇标处冰雪层厚度进行测量。6月12日全部野外测量数据送抵西安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随即开始了水准测量、GPS定位、三角测量、重力与大地水准面、雷达测深等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同时国家测绘局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总参测绘局、武汉大学等专家对计算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确保了结果的准确性。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主要结论有哪些
140年来最热的6月
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2019年6月是欧洲、南美洲和非洲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西欧和中欧的部分国家和地区日平均气温比正常水平高出10℃。6月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欧洲6月出现高温天气的频率是100年前的至少10倍。
6月气温最高的10年里,有9年出现在2010年以后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全球气候报告显示,20世纪全球6月平均气温为15.5℃,而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比这一数字高0.9,同时也是连续第414个比20世纪同月平均气温高的月份。在过去140年间,6月气温最高的10个年头中,有9年出现在2010年以后。
今年6月末,欧洲西部和中部地区经历了一场短暂但破历史纪录的热浪,日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出10℃。巴芬岛、西伯利亚北部和南极洲部分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气温明显高于常年的地区还包括格陵兰岛、阿拉斯加、南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亚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在6月初、季风开始之前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热浪。
没有任何一个陆地或者海洋低于同期6月最低值
亚洲、非洲、南美洲、北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打破纪录的高温天气。没有任何一个陆地或海洋区域6月气温低于历史同期最低值。
据世界气象组织介绍,北半球变暖速度在加快。高温干旱的天气使得海冰范围缩小,森林干涸且更易燃。而全球海表平均温度20世纪为16℃,今年6月比20世纪同月平均值高0.81℃,与2016年所创最高温度纪录持平。同时,今年6月份的北极海冰面积,位列6月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二小;南极海冰面积为有记录以来最小,比1981年至2010年同月平均值减少8.5%。
高温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
《今日美国》的报道称,科学家认为,这些创纪录的高温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有关。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气候科学家迈克尔·曼接在接受英国《卫报》访时也表示:“我们在最近的研究中表明,不考虑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就无法解释近年来我们所看到的创纪录高温。如果我们继续燃烧化石燃料并使地球变暖,那些极端高温不仅会持续下去,而且还会恶化。”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斯蒂芬·哈里森教授说,最新全球温度记录提供证据显示,地球大气所积累的碳排放正在破坏气候系统稳定,速度超出科学界预期。在他看来,南极海冰快速消融是温室气体加速影响气候的一个例证。
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近日也发布报告说,正在席卷美国和欧洲等地的热浪今后可能会更加频繁,如果不取措施减少碳排放,美国每年体感温度超过40.6摄氏度的天数到本世纪中叶将增加至24天,是现在的4倍多;本世纪末将增加至40天,是现在的8倍。
相关阅读:全球气候变暖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全球气候变化过程
ipcc关于全球变暖事实的结论:
一是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1880-2012年以来的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85℃,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
由于海水受热膨胀及大量冰雪融水的涌入,1901-201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1.7毫米的速率升高,1993-2010年更是高达每年上升3.2毫米。虽然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1998年以来全球地表增温速率降低,但未影响近百年全球变暖的总体趋势。
二是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在增加。2011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分别达到391ppm、1803ppb和324ppb,分别比18世纪中期工业化开始之前高出40%、150%和20%,达到了近8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海洋吸收了约30%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酸化现象趋重。
三是全球范围的极端在增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0世纪中叶以来极端的强度和频率发生明显变化。
极端暖增多,极端冷减少;热浪发生频率更高,时间更长;陆地区域的强降水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干旱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热带气旋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存在长期增加趋势。
四是人类活动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半以上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
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可信度超过95%。与1750年相比,2011年人为因素的总辐射强迫值达到每平方米2.29瓦,比2005年的每平方米1.6瓦高出了43%,其中1750年以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报告认为,目前已经能在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雪消退、全球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
五是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使气候进一步变暖。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可能在目前基础上升高0.3~4.8℃;热浪、强降水等极端发生频率将增加;全球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平面可能上升0.26~0.82米。
海洋酸化现象加剧,海洋上层温度将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海洋环流;9月的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43%~94%,全球冰川体积减少15%~85%;全球变暖预期会通过触发自然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多种环境污染的程度。
扩展资料:
ipcc建立及目的和主要成果:
认识到潜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了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它对联合国和WMO的全体会员开放。考虑到人类活动的规模已开始对复杂的自然系统,如全球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会造成严重的或不可逆转的破坏风险,并认为缺乏充分的科学确定性不应成为推迟取行动的借口。而决策者们需要有关气候变化成因、其潜在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等客观信息来源。
而IPCC这样一个机构的地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决策层以及其他科研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等。IPCC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最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全面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使之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
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方法报告和技术报告。每份评估报告都包括决策者摘要,摘要反映了对主题的最新认识,并以非专业人士易于理解的方式编写。评估报告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其成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有关对策的全面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
至今,IPCC共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第一次评估报告》于1990年发表,报告确认了对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它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决定。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第二次评估报告》于1995年发表,并提交给了UNFCCC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并为公约的《京都议定书》会议谈判做出了贡献;《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也包括三个工作组的有关“科学基础”、“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和“减缓”的报告。
以及侧重于各种与政策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的综合报告;《第四次评估报告》于2007年初发布,由于气候变化的明显表现,该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其综合报告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
而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强,在世界各个大洲都已观测到种种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气候变化将会增强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普遍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可能性。
然而,当前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办法,而实施严格的减缓活动可确保将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从而可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 。
百度百科-ipcc
未来全球极端高温天气会越来越普遍,有什么依据?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3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2020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破纪录,成为自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1月。
原因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UNFCCC)的发展而逐渐成型的。1992年UNFCCC阐明了其行动框架,力求把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从而防止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全球问题
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国际社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现今的温室效应会使地球的温度达到多少度?
其实说到这个问题,大家应该都能想到,最主要还是因为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热死人了!”这句话在未来或许不再是抱怨,而是席卷全球的现实。
这几天的高温大家也都能感受到,比如我自己吧,其实我每年夏天都是不开空调的,晚上都是用风扇降温,但是今年这个高温真的受不了。真的就像题目中说的,是一种极端高温,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遭受“烤”验,浙江、四川、河南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中暑最严重的情况-“热射病”,这个病今年才被大家重视起来,往年真的没听讲过,而且一旦患上,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80%。
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这几天,经常刷短能看到因为热射病而死的病例:西安56岁农民工因热射病倒在路上,送医后抢救无效,次日凌晨去世;福建44岁女工倒下,体温达到了40.6℃,抢救无效死亡;浙江49岁男子工作时突然昏倒,肝功能衰竭,抢救31个小时,最后去世。
这些都是因为极端的高温天气。
不仅咱们国家,全世界都在受高温侵袭。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消息,西班牙和法国的一些地方,气温比往年同期平均气温高出了10℃以上。法国气象部门表示,这是1947年以来最早的高温天。6月18日,法国迎来气温最高值, 超过70个省份发布了高温预警,很多地方的高温纪录被打破。
还有英国,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这个国家可是一直以天气凉爽著称,即便如此,也没能躲过极端高温。7月15日,英国因为高温进入紧急状态,3天后,英国气象部门发布了有史以来首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伦敦气温都超过了撒哈拉沙漠。
高温天也影响着美国中部和东南部地区,6月21日,美国气象局在多地都发出了高温预警,据悉,美国东部和南部每天创下的高温纪录超过了100个。
据相关数据,现在已经有超过60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关于此轮高温天气,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还发出警告,未来全球的极端高温天气会越来越普遍,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到2060年。
真是不敢想啊,这是不是意味着以后每年夏天都要热死很多人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全球变暖。
其实在2015年,很多国家都意识到地球温度这个严重的问题,并达成了《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
全球各国都因为气候变暖而开始重视环境,包括极端高温的情况,前不久,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一份报告,上面提到过去一年温室气体浓度、海平面上升、海洋热量和海洋酸化四个关键的气候指标都破纪录了。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会更加频繁。当然了,在大家一贯的印象中,突破我们生存极限的高温可能很遥远,也可能要等几十年、几百年。但就在两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做过一项研究,结果表面:在全球很多地区,夏季高温正在逼近甚至达到人类能忍受的高温极限。
很显然,人类活动已经让地球不断的升温,极端高温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小学就知道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极端高温以及其他极端天气为什么不断出现,可能是地球发出的警告,人类是时候要团结起来了,用实际行动为地球续命。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夏天有多热,但可以预见,极端高温逐渐成为全人类面对的常态……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热议的话题,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严重影响到地球的气候变化,全球不再是简单的变暖,而是永久性的气候变暖。气候的混乱异常,忽高忽低,极端天气的增加,旱涝不均,这都是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就目前科学家统计的数据表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加快温室效应,目前有观测的升高温度大约在1.5~4.5度之间。
温室效应不仅仅影响的是气候温度
全球气候的升高会使得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冰川和冰覆盖,陆地占世界陆地的10%,它储存着世界75%的淡水,如果说所有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70米左右,根据气候变化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从1961年到1994年全球海平面上升达到近两毫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将沿海的城市及国家淹没。
温室效应导致的升温,可能会影响各地区降水量
粮食产量与气候有很大的关联,降水量如果下降,可能会对粮食产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我们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在整个20世纪,北美,北欧,北部一些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增加,而非洲地中海,南亚地区的降水量在逐年减少,这样降水的变化,可能会使得一些地区动植物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甚至说如果一些地区继续的升温,一些热带疾病以及毒虫会向这些地区迁移,气候的变暖,这些疾病的扩散地区会更加广泛。
温度升高后的正反馈作用也会加快全球温度的升高
全球的温度升高会使得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迅速的上升,而水蒸气作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会产生正反馈的作用,正反馈不同于负反馈,它会使得大气的温度进一步增高,产生一个恶性的循环,根据研究表明水蒸气的正反馈效果比其他如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变暖的效果要大两倍。我们在倡导低能减排绿色生活的同时,对水蒸气的关注可能较少,如有必要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