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材分析_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1.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
2.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3.浅谈生物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怎么运用ABCD理论阐述你的教学目标?
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
6.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5篇
7.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5篇
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用前者,有些则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着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会面临更多“课堂效率”问题的挑战。下面案例中的主人公为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气候的形成因子”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一个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气候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解决一些实际气候现象。另一个教学过程是先给出一些气候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形成原因。教师设想第二种教学设计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会更好些。为了验证自己设想的结论,教师把所教的班级分成两组,分别用不同的教学过程讲课,来比较两种教学设计的效果。用第二种方法讲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时,教师用投影片打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对比表格,让学生讨论总结影响气候的因素。表格如下:
北纬30度——40度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讨论得出在北纬30—40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特征不同,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形势不同。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冬季在西风带的控制下温和多雨,夏季则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炎热干燥。大陆东岸却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教师也是给出以下几个地理现象,请同学们分析形成原因。地理现象如下:l 同纬度的海滨地区比起大陆地区,夏季凉爽而冬季温和。l 为什么古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l 古诗所说的“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l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又是何意思呢?学生讨论得出海洋和陆地对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形的高度、坡向延伸方向都会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学生通过讨论基本能够得出正确结论。有些小组争论激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了教学过程,自主学习的效果确实不错。不过有些同学讨论时有偏离主题的现象,更有个别学生缺乏思路,讨论时间较长。这样下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讲完,整节课不够完整,影响了教学进度。在另一组,教师取了先讲解气候的各形成因子,再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释地理现象。这样学生也能较快解决实际问题,但显得学习缺乏主动,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不过教学内容能顺利完成。[1]课堂教学的效率很难用纯数学的方法计算。案例中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描述,可以出她对教学效率的思考。一堂课是否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教师估算自己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指标。当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与否,不仅是教学效率问题,也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是控制课堂进度能力有直接关系,教师对此所做评价,常常反映出对自己的信心和自我认可程度。除了教学任务的数量这个“硬”指标外,随着教师对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知识以外的发展,会成为教师考虑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案例中的教师已经试图从知识获得和能力发展两个方面说明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了,只是还没有找到能够很好解释这些问题的思路。在“寻找根本问题”一节中,我们讨论了如何从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段来考虑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这里我们将问题的讨论限定在一堂课的时间内,看看就案例中的课堂来说,效率问题是如何表现的。教师使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是“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一种由概括到具体的方法,先为学生搭起上位概念,再用事实解释概念,或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具体问题。归纳法则正相反,先给学生一些具体事实,让学生从归纳这些事实中得出相关概念。当我们先告诉学生什么是“金属”的概念,再让学生看金、银、铜、铁、锌等具体金属时,我们用的是演绎法;当我们先给学生看金、银、铜、铁、锌等具体金属,再总结出“金属”的概念时,我们用的是归纳法。从简单层面上看,归纳法更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带有探究的性质;演绎法更强调知识的直接传授。演绎法常导致课堂教师讲授的形成,归纳法则容易构成探究学习的基础。我们通过表2比较一下二者在表面上的异同。
表3.1 一般演绎法和一般归纳法的比较
一般演绎方法 一般归纳方法
定义在先,实例在后 实例在先,结论在后
着重教学知识目的 较多能力培养的目的
所用时间较短 所用时间较长
结构严谨 结构较松散
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少 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多
案例中的教师在使用演绎法时,认为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这里隐含着教师把“学生不够积极主动”的问题归结为是“演绎法”的缺陷。教师在使用归纳法时,认为学生积极参与,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里隐含着教师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归结为“归纳法”的缺陷。教师的实践正好与表中两种方法的后三个特点吻合。演绎法之所以有助于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因为一般这种教学主要由教师讲解或启发学生获得结论,时间由教师控制,不容易超时太多。演绎法由于先给出了原理等结论性的东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或思路,以后的举例不容易出格太多,是一种结构严谨的学习过程。归纳法就正好相反。通过事实的分析、判断、总结来形成某一概念,是一种耗时的学习活动。困难不仅在于学生需要时间,还在于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时无法预料学生探究的程度和结果。正像案例中教师描述的,学生可能会“偏离主题”“缺乏思路”。这种教学效率的“不理想”,会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当我们分析到这里时,发现解决案例中问题的方法其实已经摆在面前了。教师在对比自己的两种方法时,认为演绎法的缺点是学生的被动学习,上表中也指出演绎法学习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较少”。教师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只考虑了换用归纳法,而没有首先考虑如何改进演绎法的实施过程,使教学即保留了演绎法节省时间的优点,又能克服学生被动学习的缺点。我们还发现,对两种方法的表述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因而对二者所用时间做出不对等的比较。这种错觉是:因为某个概念是教师讲解给学生的,所以演绎法节省时间;因为某个概念是学生从大量事实中归纳出来的,所以归纳法费时间。这种比较把某个概念的得出作为指标,但是忽略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学习,演绎法是包括“举例”这个过程的。“举例”才能更清楚的理解所学概念,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看,为某个概念举出一个恰当的实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比自己归纳概念还困难。如果教师在讲解完一个概念后,设计一个充分用实例理解概念的活动,所用时间不一定比使用归纳法少。这种“演绎法”的教学也是可以设计成以学生活动为主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被动”就不再是演绎法的本质特征,它的目的也不一定就是知识目标。换句话说,案例中的教师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可以设计出让学习积极参与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思路解决案例中教师使用归纳法效率低的问题。因为使用归纳法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不一定很多。集中讨论一个或两个很典型的地理现象,即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把问题讨论透彻,这就从时间和质量两个方面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曾作为参与者参加过教师研修的分组讨论,发现,如果一次布置的讨论题目超过1个,讨论往往在第一个问题上停留过多,结果是中间的问题急急忙忙带过,最后一个问题没有时间讨论。所谓“任务没有完成”,一般都是这样造成的。所以如果用归纳法进行教学,控制问题的数量十分重要。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用前者,有些则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着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 1 页
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会面临更多“课堂效率”问题的挑战。下面案例中的主人公为讲“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气候的形成因子”设计了两个教学过程。一个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气候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气候形成的,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解决一些实际气候现象。另一个教学过程是先给出一些气候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形成原因。教师设想第二种教学设计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会更好些。为了验证自己设想的结论,教师把所教的班级分成两组,分别用不同的教学过程讲课,来比较两种教学设计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
首先,准备好一个课件PPT,用2010以后的版本,可以直接在线录制的,就在PPT文件里就可以。
如果利用一些平台软件,用一些工具来做微课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说用
就非常好,打开软件直接点击录制微课,在您原来的PPT里讲解就OK了。录制完之后,还可以进行一些修改,剪辑、渲染等,然后生产一个有用的微课啦。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而应该是从更宽广的社会、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一)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对中国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教材第一章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我国省级行政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认识我国的人口现状以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多方面了解让学生对我国有了一个初步而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在教学中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较果,我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用一些学生感兴趣并比较简单的知识为切入点
可以点燃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本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因此唤起学生的兴趣就由为重要。在第一课时中,我利用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从地理角度说出你们心目中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你都去过我国的哪些地方?见到了些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很好。在指出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对回答好的做了充分肯定。根据教材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设计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学习交流,培养协作精神,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发挥群体和个体的功效,自主学习并能掌握学习方法。
二、在课堂插入了一些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较多,xx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在充分运用中国政区图的基础上学习中国行政区划:通过演示拼图,引导学生看图、填图,使“死”图变“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拼图竞赛,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实现愉快教学。在课堂插入了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些知识点。通过这种启发式和游戏法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感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参入一些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地理知识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二)但是从试卷分析看,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既有我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的毛病。下面我就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的分析一下:
一、教学中综合性运用太少
教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块状的,分别属于不同的地理概念。比如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属于人文地理;第二、第三章属于自然地理;第四章则属于经济地理。一般教学中以讲授某一块内容为主,有时相应复习前面学到的知识。例如:教学地势和地形时,顺带分析为什么前面讲到人口时,我国人口呈东多西少的格局?其实地形在其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这一教学模式在本学期并未过多使用,只是复习时候强调的比较多。所以主观题全部复习到了,可是得分率却不是很理想,除了24题连线题“长江通航问题和治理方法”达到xx%的等分率之外,其余题目都不是很很高。
二、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本次测试卷难度适中,但是对于学生读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也就是理解、分析题目的要求比较高。由于地理平时没有考试,学生解题能力主要是靠练习册中的题目培养,因此理解能力有所局限。往往超出练习册题目标准的,学生就难以理解或知道解题技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平时也应注意给一定的学案,锻炼相应的`题目类型。做到“养兵数日,用兵一时”。
三、乡土地理的重要性
在开学初的地理教材分析会上,市地理教研组的沈老师就指出,如今的地理教学应充分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即在教学中添加相应的乡土地理和实时生活地理,而并非到初二下半学期再来单独学习。我在平时教学中也是这么做了,每堂课就尽可能多的穿插乡土、实时地理信息,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地理问题。真正达到自己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虽然这次题目出现在附加题,但也看出了如今地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可能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紧、题量稍多等原因,完成该题的人数不是很多。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三)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殊不知人类认识地理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中体现的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实施新课标后的地理教学无疑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启迪。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导引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水热差异。
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还可结合报刊杂志、电视新闻,接收各种音画逼真,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例如通过收看近几日央视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观察电视屏幕上的天气预报图,学会天气符合并能分组报导天气状况。此外,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要让学生用好地理图册、填充图、教材彩图、插图。通过读、填、绘、析,养成手不离图,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台风时教材提出了“台风有过也有功”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沙尘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沙尘暴影响人们出行、污染环境,反方则提出沙尘暴也能降解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发释放的气体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喷发的炽热岩浆毁灭了庞培古城。反方则提出火山喷发后的土壤肥沃,农作物长势喜人,甚至还提出人们用来表达真心永恒的钻石就是火山奉献的精品。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增长了知识,从而也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话说“反弹琵琶出新意”,在教学中,有时我还故意与教材唱反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讲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地理意义时,向学生设问: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将对气候、河流产生什么影响?讲气温的变化时,向学生设问:三峡工程的建成,将对当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产生什么影响?学生思维被激活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著。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四)按照教学进度,我们即将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节课。这一课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二节,是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之后的课程。本节共有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算太难。
通过认真备课思考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我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活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根据素质教育三要义的要求,活力课堂的活不仅仅表现为学生表面上的活跃,更应该是学生思维上的活跃。因而我在处理本节课时,注重放手给学生,通过语言或图像引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
2、重点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组间竞争交流来突破。根据不同环节不同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共同探讨交流。基础问题和重点设置为A层,小组长负责要求小组内全员通过;能力提高的问题设置为B层,各小组根据各组情况,在完成A层的基础上,继续探讨B层。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又做到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还突出了分层教学,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3、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古诗词导入,体现学科间的整合。
4、注重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对学生地理学习两大基本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能力,有了这两种基本能力,学生在地理学习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充分利用板图优势,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识图、用图能力,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5、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把地理能力运用于生活中。教学过程中多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进而应用地理于生活。如,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农业,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最后根据自己所学能够较为合理的安排本地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
6、课堂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在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做到松弛有度,详略得当。
以后我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注意这几方面,积极努力实现教育的三要义,争取让我的课堂更具活力。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五)今年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转眼几个月过去了,现撰写教学反思如下:
1、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在我们这小县城,由于初中地理并非中考科目,也就是常说的副科,学生甚至很多地理老师并不重视,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觉得老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上中国工业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学生老师”当的有模有样,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第三节“中国的高技术产业”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
课后反思:其实学生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关键在于老师能正确引导!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反思分析一下,原因在于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大气环境是个难点,而其中的有关天气,气候,季风等内容更是难中之难。如何将这些内容由抽象的理论和图象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在教学设计时可以试着编写这样一个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法来突破难点,案例如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营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际,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东风”,并允许借东风相助。其实诸葛亮只是预测到了过一段时间天气会反常,故问题:
(1)赤壁位于我国哪一个省试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
(2)周瑜为什么会因为"欠东风"而急出病来。
(3)我国形成最大季风区的地理因素有哪些。
(4)我国东部季风区是季风气候最为典型的区域,试说明其气候特征。
(5)你认为季风除了对军事产生影响以外,还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这样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个个小问题,教师只提供背景资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同时掌握天气,气候等知识,并了解形成该气候的地理因素,同时拓展地理能力,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原理转化为直观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项和智能强项,也有与此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学生知识面有宽有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认知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这种个体差异。比如可以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文字材料,图象信息,多媒体等等,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3、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以上教学反思似乎都是成功的例子。其实,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思绪游离在课堂之外……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我在今后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弄玄虚而已。
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及反思范文大全(六)转眼间快一个学期了,在这个学期中,八年级xx班、xx班、xx班、xx班、xx班共x个班级的地理教学,xx班的班主任及文综组的教研组长,任务繁重,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面对新教材,面对生源极差的现实,我感到压力很大。所以有许多收获也有很多遗憾。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首先,遇到了许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地理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考等内容相吻合。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新课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本人总觉得在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够。
再次,应该认真研究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灵活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系统的知识集合,而是灵活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工具。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别。对于比较陌生的教材编排,更应认真钻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努力学习以适应这种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绩 。
浅谈生物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堂 教学设计 案例三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运用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运用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考虑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___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一、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二、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
3.面积(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怎么运用ABCD理论阐述你的教学目标?
浅谈生物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现象上
初中生物的学习是学生刚开始生物学习的阶段,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挺高,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对放大镜里看到的生物现象都很有兴趣。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只是注意了一些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习的基本原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对于“好玩”的实验就比较感兴趣,而对于觉得看不出什么变化或“不好玩”的实验就没兴趣,甚至出现根本就不想动手实验的情况。
2、学生对于在生物学习中遇到的抽象概念兴趣不高
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接触的新学科,刚开始学生对于生物学习还抱着积极的态度,很愿意去接受新鲜的知识,但随着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减弱。这是因为,在平常中,学生所接触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对于生物中的许多抽象的东西,比如克隆、DNA、染色体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学生不能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好,在学习中,对于这些抽象概念,很难开动脑筋来想象这些物质的形状,对它们有一个大体的轮廓认识,这样,很快学生就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浅谈体育单元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体育单元教学概念
“单元教学,是按照某一水平阶段的教学,把一项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开发等因素,按照课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地进行编排而成的,反映教师对某一项教学内容的整体教学构思和设计,是对水平阶段教学的具体化。课时是实施教学的依据。它是根据单元教学的程序和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的一节课的具体实施方案,反映教师对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全部构思和设想。”
二、体育单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教材的合理性,使其具有效性
我国在地域和气候上南北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但教材的设计者往往不能顾及众多因素,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能达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时必须分析教材的合理性,并从中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服务,应注意场地、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不能将夏季的游泳安排在冬季,也不可将冬季的滑雪安排在其他季节。还要根据课标精神选择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都有所受益。
(二)注重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连贯性,使其具有延续性
有一些教师在制定体育单元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根据个人兴趣来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在学期之间、课的前后之间的断层,导致学生各个运动专案都会一点,但各个运动专案都不精通,学生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专案,毕业后不再参与到体育中来,导致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时首先就是考虑的应该是知识的延续性,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层次,帮助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它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产生断层,使学生在通过几个学年的学习后能够较好的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单元的教学设计,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需要体力劳动。因此,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现有场地、器材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单元教学,进而为每节课的实施提供指导。在每一次课结束后,根据单元教学和课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整个单元结束后对本单元的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反馈的情况做相应的修改。如此反复,最终将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单元教学。
(四)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体育课程的教材运用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它具有教材多、专案广、专案之间独立性强的特点,学生完成各个专案所表现出的技术水平与专项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因此,一个体育单元教学完成后,如何来评价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真对待的。
对于教师,通过对学生成绩的测量和评价来检查教学效果,从而改进和调整今后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考核成绩是对其学习质量的评价尺度,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指标,考试分值是学生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的鉴定。测量和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主要是由考核标准决定的,所以,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考核工作的核心,制定科学合理评价标准是一个必须重视和注意的问题。
三、结语
体育单元教学在水平教学和课程教学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体育单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保障,体育教师只有明确单元教学的概念,充分考虑体育单元教学设计的应注意的问题,经过在实践中总结,总结之后再实践的反复过程,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体育单元教学。
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由于管道、积水管理的位置出现了偏移,或者出现积水,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误差,使得施工专案出现了走向以及意外地避让了原有的构筑物,在平面上出现了位置偏移,从而产生了积水甚至是倒坡现象。
(2)管道出现渗漏水现象,闭水试验没有达到标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基础出现了不均匀下沉,施工管理及其相关介面质量不过关,闭水段端头没有封堵严实,井体的施工质量较差。
(3)给水排水工程的检查井有变形和下沉现象,其中构配件的质量不过分,安装水平不达标,铁爬梯没有经过合理的设计,不仅影响外观还对使用质量有所损害。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开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
所以不同的教学法对教学的重点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科学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生对生物实验的认识只停留在现象上
初中生物的学习是学生刚开始生物学习的阶段,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挺高,尤其是在生物实验中,学生对放大镜里看到的生物现象都很有兴趣。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只是注意了一些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学习的基本原理。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对于“好玩”的实验就比较感兴趣,而对于觉得看不出什么变化或“不好玩”的实验就没兴趣,甚至出现根本就不想动手实验的情况。
2、学生对于在生物学习中遇到的抽象概念兴趣不高
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接触的新学科,刚开始学生对于生物学习还抱着积极的态度,很愿意去接受新鲜的知识,但随着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减弱。这是因为,在平常中,学生所接触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对于生物中的许多抽象的东西,比如克隆、DNA、染色体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学生不能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好,在学习中,对于这些抽象概念,很难开动脑筋来想象这些物质的形状,对它们有一个大体的轮廓认识,这样,很快学生就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浅谈音乐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相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位妈妈都曾经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付出过很多心血。但有些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逐渐逆反了,学习积极性差了,为什么呢?
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小学,会面临种种考验,一些重要的品质也是在这个时期行成,因此小学是孩子人生的重要阶段。
小学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孩子们的社会性人格初步形成。在小学中、高年级,考试会排名,小升初会择优录取。
小学中、低年纪的孩子,一些慢性格,爱天马行空幻想,思维跳跃性强的孩子,会对课堂学习,出现种种不适应。
这时如果没有家长的悉心陪伴,还以幼儿园的心态、方式对待、要求孩子小学学习、生活,相信孩子每次考试后班里的排名,都会让脾气再好的家长不淡定起来。
孩子都是聪颖,善良,友好乐观的好孩子。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分化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呢?
那些身边优秀的孩子,纵观他们,都是自信心强,学习主动性强,生活能力强,倾听能力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究竟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我觉得,这与家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家长又该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怎样的小学时期陪伴,是有效的陪伴呢?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的家长,看着试卷上简单的错误,家长的暴怒,讥讽,挖苦会引起孩子不良的心理活动。
其实,家长对考分的不良情绪,只会使孩子会变得更沮丧,于事无补。试问,谁喜欢在沮丧之后,还信心满满呢?
真正会陪伴孩子的家长,这个时候不会打击孩子,而是共同分析问题,查漏补缺,态度坚决而认真。
只盯着孩子卷子成绩,作业质量的家长,只是做好了表面工作。真正做好陪伴的,是抓平时的懒散、拖沓的学习、生活习惯。
比如,孩子英语成绩落后,一定是平时读的少,孩子不肯张嘴。父母是把孩子推给辅导班,还是与孩子一起共读呢?
一人一句,分角色阅读,共同度过孩子的英语学习入门期,而不是简单的把孩子交给社会上的辅导班。
父母培养小学时期的孩子,从自己的切身经历来看,真的是自己陪着孩子,重新预习,复习,重新学习一遍小学语数外的过程;是自己事必亲躬的用时间,精力,爱心的陪伴。
浅谈初中函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方法
1、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学习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乐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定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你随便想一个数,再将你想的数乘以3后加上8,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16,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想的数。” 学生觉得很惊奇,迫切希望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
(2)、利用生产、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数学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这样能起到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引入时,丢掷如下问题:
“五一”的困惑:
五一放时,幼儿园老师给了四根木条,要求做一个三角形的风筝。我的儿子把两根木条a和b钉在了一起,已知a长10cm,b长为3cm,剩下6cm和14cm的两根,她选了6cm的,太短了,选了14cm的,又太长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有办法帮忙解决吗?
一丢掷问题,学生就热情高涨。
(3)、利用故事、游戏创设情境
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游戏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通过影响非认知因素对数学学习起推动作用。例如,笔者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引入时,就用了用动画FLASH来播放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赴宴时,通过观察地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2、感受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资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在《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这节教学时,笔者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笔者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大多数学生齐答。另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立马行动,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又过约1分钟的时间,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S圆锥侧面积= ”,“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老师我的是S圆锥侧面积= rl”,“我觉得是S圆锥侧面积=∏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 l”学生抢著答。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 ”“能解释n、l各代表什么吗?”“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l指圆锥的母线。”“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圆锥侧面积= rl,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的半径。” “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圆锥侧面积=∏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 “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 l,其中h是圆锥的高,l是圆锥的母线。”“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
浅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平行志愿中的6个院校虽然是平行的,但计算机检索、投档是有先后的,6个院校排序的先后就是投档的顺序。如果考生所填报的平行志愿中有多所院校都可以投出去,那么档案只能投到这些院校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一所。因此,考生在填报平行志愿时,最好将最想就读的学校填在靠前的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
ABCD理论(也称为教学设计模型)是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它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目标(A,即"Assessment")、行为(B,即"Behior")、条件(C,即"Conditions")和度量(D,即"Degree")。
以下是如何运用ABCD理论阐述教学目标:
1、目标 (Assessment):明确你的教学目标,即你希望学生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时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理解、技能或知识水平。
用具体的、可量化的语言来描述目标,以便后续的度量和评估。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以便学生和教师都能清晰理解。
2、行为 (Behior):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取的具体行为或行动。这些行为可以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展示、分析、创造等。
使用明确的动词来定义所期望的行为,例如"学生将能够解释"、"学生将能够分析"、"学生将能够设计"等。
3、条件 (Conditions):
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执行这些行为。条件可以包括教学环境、教材、工具和其他,以及任何特定的限制或要求。
确保条件清晰、适当,以帮助学生实现目标。
4、度量 (Degree):
确定如何度量学生是否成功实现了目标。这可能包括考试、作业、项目、表现评估、自评估等。
制定度量标准,以明确成功的标志,以及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是否符合预期。
下面是一个简单示例,使用ABCD理论来阐述一个教学目标:
目标 (Assessment):
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解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行为 (Behior):
学生将能够分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以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驱动因素。
条件 (Conditions):
在课堂上,学生将使用历史气象数据、模型和计算工具,结合小组合作和教师指导,分析气候变化数据。
度量 (Degree):
学生的学习将通过他们的小组项目和一份最终报告来度量,该报告将包括他们对气候变化趋势的分析和解释。
通过使用ABCD理论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实施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与目标一致,并为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提供清晰的标准。
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5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澳大利亚》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和认识澳大利亚稀有的动物,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3.运用相关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
4.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
5. 根据所学总结出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澳大利亚古老生物,提高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
2.通过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了解澳大利亚放养绵羊数量多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3.通过阅读地形图、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总结出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4.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布局,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澳大利亚的位置与领土组成,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以及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澳大利亚适合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内容:利用投影展示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大堡礁、珊瑚、牧场、袋鼠、鸸鹋、国徽等精彩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导入新课《澳大利亚》。
设计思想:本课以?到澳大利亚旅游?作为主线,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所有的知识点贯穿其中,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旅游?中学习课本内容。
教师提问同学们,暑即将到来,想去澳大利亚旅游吗?
学生活动想
承接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澳大利亚旅游吧!出发之前我们还要做一些准备,比如我们要带什么衣服呀?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学生活动此时学生会七嘴八舌的讨论需要带的东西,厚的衣服、地图、钱、护照等。
教师总结一般去国外旅游我们必须准备的物品有:护照、签证、钱、地图、应急药品。
承接刚才大家说到地图,我们还得了解澳大利亚在哪里,也就是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有谁知道澳大利亚在哪里吗?大家一起来看屏幕中世界地图找一找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那个地方就是澳大利亚。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对了,图中**的就是澳大利亚,是大洋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它是由澳大利亚大陆和东南部塔斯马亚岛等附近的小岛组成。
承接当我们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时候是怎么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呢?
学生活动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描述。
承接请大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怎样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然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板书:
第四节 澳大利亚
一、 位置
1、半球位置:
2、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学生活动澳大利亚的半球位置是东半球和南半球;纬度位置是热带和南温带;海陆位置是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请一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在赤道以南,所以是南半球;并且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所以跨了热带和南温带。澳大利亚大陆只有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因此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部分:澳大利亚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校对答案。
承接了解了澳大利亚的位置之后我们出发到澳大利亚的第一站,参观野生动植物园。现在请大家观赏一段关于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认识澳大利亚有哪些特有的动物。
播放《澳大利亚的动物》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
教师提问大家看到了哪些动物?澳大利亚国徽上的两种动物是什么?
学生活动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黑天鹅、笑翠鸟、针鼹、海龟等。澳大利亚国徽上的动物是袋鼠和鸸鹋。
承接大家看得非常认真和清楚,那么澳大利亚除了这些特有的动物以外,还有一些特有的植物,请同学们看到课件上的,辨认是什么植物呢?
学生活动左边的是桉树,右边的是金合欢。
教师总结桉树被称为硬木之王,金合欢也是澳大利亚国徽上的植物。
学生活动特有性、古老、稀有.......
教师总结这些动植物是一直以来就存在于澳大利亚大陆上,体现了古老性和原始性;并且这些动植物在其他大陆上也没有,所以体现了特有性。
承接澳大利亚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动植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呢?我们先来看一则资料:据统计,全球有袋类动物150种,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还有特有鸟类450种,特有植物9000种。
教师总结因为这些特有的动植物为人类研究地球演化历史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板书: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探究活动一
为什么只有澳大利亚才有这么多的古老生物?(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两分钟后小组长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热烈讨论,大体能从澳大利亚独占一个大陆方面去思考。
教师总结 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生物进化缓慢;并且没有大型野生食肉动物,缺乏天敌。
教师提问 同样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南极大陆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的生物呢?主要从位置去思考。
学生活动南极大陆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教师总结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冰雪覆盖厚度达到2000米左右,生物很难在这个气候条件下生存。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二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然后校对答案。
承接澳大利亚除了有众多古老的动植物以外,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也非常发达,我们接着去参观第二站:澳大利亚的牧场。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个农场主的牧场,认真观察这个牧场的规模大不大?牧场里面养的是什么动物?数量多不多?
学生活动规模很大,主要养的是羊,数量非常多。
承接这些绵羊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引进来的呢?大家先看一段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播放《澳大利亚的养羊业》
教师提问澳大利亚的绵羊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活动引进来的。
教师提问从哪里引进来的?
学生活动欧洲。
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些绵羊是英国的殖民者带过来的。中讲到刚开始只有29只绵羊,发展到了现在大约有1.8亿只,数量非常多,成为世界上养羊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羊毛的质地优良,多数用于出口,澳大利亚的羊毛出口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板书:
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提问大家看工人剪羊毛的,思考体现了养羊业的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机械化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人剪羊毛基本都是用机器协助去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体现了机械化程度高,耗用劳动力少的特点。这些羊毛修剪出来以后一些用于出口,一些用于深度加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因此也体现了澳大利亚养羊业的产业化程度也高。
★板书:
1、养羊业的特点
承接澳大利亚养了这么多的绵羊,主要分布在哪里呢?具体有哪些牧羊带?我们先看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再找出答案。
学生活动西部、东部、东南部。牧羊带有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粗放牧羊带。
教师总结主要有三个牧羊带大家已经找对了,但是分布的地区主要是在东南部和西南部。
★板书:
2、牧羊带的分布
教师提问牧羊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主要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活动气候、海陆、地形。
教师总结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指图讲解,澳大利亚的地形由三大部分组成,东部是大分水岭,海拔较高的山地;中部是中部平原,地势地平;西部是西部高原,海拔较低的高原。牧羊带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主要是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比较湿润。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学案第三部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然后校对答案。
探究活动二
澳大利亚放羊的绵羊由29只发展到约1.8亿只,澳大利亚有哪些适宜发展养羊业的条件呢?(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三分钟后小组长发言)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基本上能分析到地形、气候的影响。
教师总结澳大利亚适宜发展养羊业的条件主要有:①地势平坦②草原广阔③气候适宜④地下水丰富⑤羊群无天敌。
★板书:
3、适合养羊的条件
承接澳大利亚既然有这么多适合养羊的条件,那么到澳大利亚投资养羊效果应该不错。接下来探究我们的第三个问题。
探究活动三
如果你要到澳大利亚投资养羊,你会选择在哪里建设自己的牧场呢?(结合课本70页活动题第二题的材料思考,同样是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共同讨论,三分钟后派小组长代表发言,组长汇报结果时要指图讲解,不仅说明所选位置,还要阐明选择依据。)
学生活动学生会根据所学和70页的材料思考,三分钟后请两位组长代表阐述他们的观点。学生一般会选择在东南部,因为这里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气候较湿润。
教师总结主要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来选择。细毛羊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所以选择在西部较干旱的地方;而肉用羊和肉毛兼用羊喜欢温暖湿润、全年温差不大的气候,所以选择在东南部较合适,因为这里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温差较小。
课堂小结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就到这里结束,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这次旅游中我们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探究澳大利亚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2.通过澳大利亚的农业、牧业和矿业发展的案例,分析说明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
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澳大利亚的过会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识?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动物非常可爱。那么,我们现在就准备开始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
(设计理念:通过国旗、国徽,尤其是国徽上的两个动物,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整装待发
师:1.澳大利亚在哪里?
2.我们现在去澳大利亚(6月),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该带什么衣物?
3.我们可以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生:(略)。
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我们现在是6月夏季,可澳大利亚现在是冬季,因为澳大利亚横穿那回归线,气候以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为主,所以衣物不用带的过于厚了。我们可以坐飞机、火车等等交通工具去。
(设计理念:以一个澳大利亚之旅的情景,贯穿整堂课。关于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以及一些准备工作)
第一站:野生动物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观看影片欣赏动物,感悟澳大利亚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亚生物原始性的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还知道澳大利亚的动物?
生:(略)
师:同学们边看边思考,澳大利亚为什么这么多古老的生物呢?这是和什么有关呢?
生:(略)
幻灯片播放大陆漂移动画
师: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生;(略)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1: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6500万年前,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动物缺少天敌;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分析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转承)
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物很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尽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去澳大利亚的羊毛博物馆了解一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家史吧。
(设计理念:在这一小节里,我准备了大量的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的,让大家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里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大量的可以提起大家的学习兴趣。进而了解澳大利亚多古老动物的原因。)
第二站:羊毛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一)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
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
生:(略)
师: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
师: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
生:(略)
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二)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生:(略)
教师小结:①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
②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
③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课件展示大自流盆地录像,让学生了解在大自流盆地问什么井水会自己往上喷,知道大自流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淡水,为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设计理念:这一小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自己读图、自己讨论、自己总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承转)
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第三站:矿产博物馆--?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
生:(略)
教师小结: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大力发展了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之上的,澳大利亚开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多媒体出示悉尼歌剧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观。
总结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集中。
师:多媒体回放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牧场、工矿业、城市等景观图。
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获得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形成的观念等)。
教师总结:用顺口溜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带着成功的快乐结束学习。
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
特有动物大袋鼠,澳洲草原闲溜达;
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化;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
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
煤铁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
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设计理念:用轻松、简单、便于记忆的顺口溜总结本课,加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记忆的加深。)
课堂练习:地理填充图册澳大利亚。
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5篇
1.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
2.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3.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XX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XX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XX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XX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XX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XX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XX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XX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XX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XX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4.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重点
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②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③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教师绘制板图或展示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一、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或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黑板上绘制的板图或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板书)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设计思想
本节以讲授、谈话法为主。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5.高三地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
(出示“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教案# 导语《我们生活的大洲》是学习区域地理的起始篇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5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一
本节课的内容选择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本章共有两节内容分别是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和第二节自然环境。根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会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利用亚洲气候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增强对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的热爱之情及自豪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亚洲的气候特点;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的特点。本节用了复习导入:复习区域地理学习方法
这样的导入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还可以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关于位置的描述用口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识记:“海陆半球经纬度,先把位置来描述”;分析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自然情况包括哪些方面又用了概括联想记忆法,“气壮山河”——气代表气候;壮代表土壤;山代表地形;河代表河流,等从这几个方面分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好记易于理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该启发学生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思维导图中重难点强调,线上学生连线互动反馈哪一部分,在复习中存在困惑。
知识点梳理过程中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亚洲按地理方位分区,指导学生用简图的方法指导学生识记亚洲六大分区。这一部分通过线上教学反馈,还应着重落实回归教材,带领学生落实基础,圈画教材,同时应加强小测,尤其是线上教学阶段,学生的自觉性较差。
2.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二
七年级下册是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以区域为主线进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反思整节课,收获有以下几点: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3.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时的教学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需要而设计的,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彼此贡献见解,求得互惠与善意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学有所获,实现了“互惠学习”。而在这一节里,教师的职能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统的课堂,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职责由传递知识转向越来越多的激励学生思考。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素材,设计适合学生“学”的导学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充分调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探究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形成一个通过沟通,可以共享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4.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四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引导学生从亚洲的纬度位置(0度—北纬80度)结合以前学习的五带知识。学生很快知道亚洲是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大洲,这一结论是分析亚洲复杂气候的基础.学生真正地发现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很自然地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由一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测当地的气候特点,由地形特征认识当地河流的流向。从而形成知识体系,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得出结论,效果明显。例如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我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并进行归类,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间向四周流。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成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的结论,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亚洲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时,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特征,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影响气候的因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气候特征时能独立分析。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也能接受。在分析亚洲气候时,对亚洲气候类型图及相关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正确分析、把握是很关键的。由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颜色的种类及不同颜色面积的大小,从而得到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及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图并强调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由孟买和雅库茨克的温度的明显差异引导学生结合上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什么(纬度因素)学生分析出这个因素后,立即追问,哈尔滨和乌兰巴托纬度相当,为什么降水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观察图并分析得到结论(海陆因素)这样学生从分析图到得到结论的过程,真正体验到了图对地理问题分析解决的重要性,并逐步地学会了读图。
存在的不足:
(1)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配合老师完成交给的任务。
5.七年级下册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学反思 篇五
本章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学生们都熟知,怎样让学生们开放思维?于是就用亚洲之最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分组寻找证明亚洲之最的条件,这样就会使死板的课堂变的活跃一些,学生们动脑思考回顾亚洲的基本概述。接着完成四道典型的例题来巩固亚洲的知识,分析每一个选项连接的知识点。通过复习亚洲来总结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让学生们有固定思维,以便以后复习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国家。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运用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分析北美洲的特点,让学生们开动脑筋并且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胆量,让学生们到讲台指图说明。最后通过一个学员等级测试小活动使本节课达到高 潮。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本堂复习课总结我的教学心得: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2、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我在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还是有些学生会感到课堂空洞、乏味。今后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3、今后还要注重练习题的选择,要少而精,有难有易,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要在检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突出重难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举一反三,以一道题引发多个问题,或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到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练习后要分析总结,及时复习缺漏的知识点,达到双赢的目的。
复习课的意义在于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综合应用,特别是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示,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告知学生,并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