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气候特点有哪些_气候资源特点

tamoadmin 2024-07-27
1.初中地理12种气候类型特点是什么?2.简述我国气候的特点3.气候的基本特征4.气象气候旅游的特点是5.下列关于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初中地理12种气候类型特点是什么?

2.简述我国气候的特点

3.气候的基本特征

4.气象气候旅游的特点是

5.下列关于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气候只是热量和降水 B.气候资

6.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它对我国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7.能体现我国气候优势的气候特点是( ) A.夏热多雨 B.春寒干燥 C.冬季寒冷 D.秋季多风

气候特点有哪些_气候资源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东部地区,朝鲜和日本的北部,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其特点为夏季温暖,冬季较冷,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夏温差由南向北增大,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温带季风气候 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wēn dài dà lù xìnɡ qì hòu 主要分布在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在10度到回归线,大陆东岸。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 气候特点: 1.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 2.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 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 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 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 中,形成温季。

水分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必需的重要气候。一个地区的水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四部分。大气降水是陆地上水的根本来源。大气降水量的多少及时空分布,往往决定区域的干润程度,也影响到河流流量、湖泊和水库水量的多少,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工农业生产的洪水状况,制约区域的生产发展。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侧,东部和南部濒临太平洋,西南部离南海和孟加拉湾不远,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东南多雨、西北偏旱的特点。年降水量从东、南两个方向向西北内陆减少,等雨量线大致呈东北一西南走向,400毫米等雨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经燕山、六盘山折向西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南、以东,受夏季湿润季风的影响,半湿润和湿润地区的光、热、水配合较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在西面,除天山、祁连山等山地降水稍多外,其他地区都比较干旱,主要为牧业区。

广东北部和西部、海南中部、广西西南部、台湾中北部、福建西北部、浙江东部、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一些地区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华南大部及川西盆地为1300~1700毫米;长江中下游大部、云南高原大部及四川盆地大部为1000~1500毫米;淮河和汉水流域及川西北、川西南、陇东、藏东南等地为800~1000毫米;华北中南部、东北东部及山东半岛。陕西关中和陕北南部、陇南和陇东、川西等地为500~700毫米(长白山地区为700~850毫米);东北平原大部及冀东北、晋西北、陕北、青东南、川西西部和藏东等地区为400~580毫米。此线以西除天山、祁连山有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外,其他大多在200毫米以下,其中塔里木、柴达木两盆地及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

初中地理12种气候类型特点是什么?

中国的气候特点如下:

中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既有大陆性气候,也有海洋性气候。根据气候的带状分布,可以将中国的气候划分为五个主要气候带: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部的温带荒漠气候、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气候以及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

中国的气候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季节变化明显。夏季盛行暖湿的东南季风,冬季盛行干冷的西北季风,这使得中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雨热同期:

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这使得夏季的气温较高,而冬季则相对较冷。这种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3、气候差异大:

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差异巨大。这使得中国的农作物和植被种类繁多,同时也给各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4、灾害性天气频发:

中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包括洪水、干旱、台风、暴雪等。这些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5、气候变化明显: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气温普遍升高,极端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等现象都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既有大陆性气候,也有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差异大,灾害性天气频发以及气候变化明显等特点都使得中国的气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规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气候特点对于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述我国气候的特点

初中地理12种气候类型特点是如下:

1、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常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闷热多雨,受信风带控制时,干旱少雨。

3、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常年高温少雨,干旱。

4、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

5、地中海气候

特点: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和湿润。

6、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特点:雨热同期,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7、温带海洋性气候

特点: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水均匀.冬季稍多,气温年变化小。

8、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大。

9、温带季风气候

特点:雨热同期,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年变化大。

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特点: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

11、极地气候

特点:全年皆冬,严寒少雨。

12、高原山地气候

特点:气温要低于通纬度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

气候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

气象气候旅游的特点是

太阳能

太阳能丰富、光合生产潜力高

中国的太阳能除川黔地区外,其余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与美国相当,略高于日本。高值和低值中心处于22~35°N之间。即青藏高原高值中心,其南部光能接近世界上最丰富的撒哈拉沙漠,拉萨有“日光城”之称。低值中心出现在四川盆地。我国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间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多,为作物高产提供了充足的光能。青藏高原生长期短,能为植物提供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全国最低。

热量带亚热带和温带

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中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由南往北相继出现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青藏高原还有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面积较大,其中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5%,其热量与美国主要农业区相近似。≥10℃积温,在40°N地区比日本略多,与地中海气候地区相近;在30°N地区,比地中海气候地区多500℃,比西亚、南亚、非洲等地少600~1000℃。

季风气候显著影响

热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农事活动依赖节气的更迭十分敏感。中国东部与世界同纬度相比,冬季过冷,夏季偏热,而且纬度越高越明显,冬季比夏季突出。夏季偏热,一年生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可种植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有利扩大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但冬季过冷,却使越冬作物或多年生亚热带和热带经济果木林的种植北界偏南。这一热量特点也是形成我国种植制度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下垫面复杂多样

造成了气候的再分配中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2/3。境内地形复杂,较大山脉的走向、地形起伏、加上离海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光、热、水的重新分配与组合,使得有些地区非地带性的影响超过地带性影响。有出现“气候区地”现象和“十里不同天”的说法。例如,西南部江河谷的巧家、华坪、元谋一带,虽处于中亚热带范围,但却出现南亚热带气候,≥10℃积温高达7000~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全年基本无霜。又如地处低纬高原的云南,由于纬度增加和海拔高度增高相一致,使南北不到10个纬距的范围内相继出现热、温、寒带的气候及相应的植被。一般在海拔2300~2500米的高寒区,以耐寒作物为主,1300~1500米高度为中温带,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区;1300米以下为低热带,为一年二熟或三熟区。中国境内有些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脉,对北来冷空气和南来暖湿气流有显著的屏障作用,是山体两侧水热状况显著差异的分水岭。例如大兴安岭两侧年平均气温相差2~4℃,≥10℃积温相差300~1000℃,年降水量可相差100~200毫米,成为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天山山脉成为新疆分割为干旱南温带和干旱中温带的天然分界线。秦巴山系是标志中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水分盈亏平衡为零的界线,它标志北方旱地农业与南方以水田为主的农业的交接带,又是作物是否休眠越冬的分界线。尤其是该山体的屏障作用使四川盆地冬暖十分显著,盆地1月平均气温比东部平原同纬度地区偏高3~4℃,≥10℃积温多300~500℃,无霜期多40~60天,若经海拔订正后的增温效应,则相当于使四川盆地南移5个纬距的位置。山区的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很明显。一般每升高100米,年平均气温下降0.51℃,≥10℃积温减少170℃,生长期约减少4~6天。

特殊地形的热量效应

也不可忽视。例如亚热带山区的一些山腰,冬季有逆温现象,多存在暖带和温暖小区;一些大的水体(湖泊、水库),对周围有调温效应,这都有利于果林和作物避寒越冬。但在低凹地形,冷空气易堆积在谷底,形成冷空气“湖”,使作物易发生霜冻害。

降水分配不均衡

干湿界线与等降水量线相近与全球比,我国降水量不算丰富。粗略估计,中国平均年降水量约为648毫米,较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800毫米约偏少19%,比亚洲平均年降水量740毫米偏少12%,在纬度相同的日本、朝鲜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比我国要多。中国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于太平洋,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等雨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按这一走向的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相当于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5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又相近于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横穿东部的9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线是东部地区半湿润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内陆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4%,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全年总降水量只占全国的9.5%;而我国东南部外流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平均年降水量达896毫米,其全年总降水量占全国的90.5%。

中国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很大,尤其北方雨季短,降水明显地集中于夏季。因此,取季节调水措施是防旱的重要对策之一。

雨热基本同季

夏季光、热、水共济,气候生产潜力大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这是农业气候的一种优势。夏季温高雨多,光合有效辆射量大,为植物旺盛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气候生产潜力高。各地雨热同季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北方,春季升温快,夏季温度高,6~8月≥10℃积温占全年的50%以上,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江淮及其以南地区,6~8月≥10℃积温和降水量均占全年的30~40%,雨热同季时间长,故复种指数高。云南和青藏高原地区,年内气温变化较平缓,降水集中程度高于温度,水热配合稍差,如云南6~8月积温只占全年的20~30%,但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青藏高原6~8月积温占全年的55~65%,同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

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易发生低温冷害或旱涝。据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考证,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次的冷期和暖期,曾造成农牧界线南北来回推移;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变化也曾引起单、双季稻的种植界线南北变动两个纬距。近百年来,我国≥10℃积温变化有7~8年和2~3年的周期波动,尤以8年周期最明显。本世纪初期各地积温偏少,30年代中期开始增多,至50年代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在60年代中期曾有一短暂的回暖过程,目前在平均值左右摆动。近30年间,各地最暖年与最冷年的热量状况之差是:≥10℃积温的差值约在500~1100℃之间;≥10℃持续日数的差值在30~60天之间。≥10℃积温相对变率(积温距平绝对值的多年平均与平均积温的百分比)是,青藏高原为4~5%,东北、华北北部及西北地区大于3%,华南及云南南部小于1.5%。热量不稳定,可导致农业不稳产。例如,黑龙江省高温年与低温年的积温偏差平均为±300℃左右,这个变化幅度可导致产量增产或减产30%左右。

问题与挑战

多样的气候类型造就了中国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与多样的气候利用类型。然而,在利用我国的气候推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其一:由于中国以大陆性气候为主的特点,北方的广袤地域寒冷和水分不足常常成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子,丰富的光能与土地因此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制约着中国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乃至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还极有可能是极端气候频次的增加与强度的增大。

研究表明:未来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夏季风降水的年度间变异增大,意味着北半球的季风气候区有可能遭受几率更为频繁且强度更大的洪涝或干旱等极端气候。我国大部分为季风气候区,季风的进退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洪涝与旱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东亚季风以及东南和西南季风对我国的夏季降雨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们的变异必将导致我国农牧业生产的气候灾害损失加大,生产水平稳定提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因而,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甚至是灾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其三:我国在气候系统探测和气候要素精细观测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与能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对支撑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现有的专业气象观测网在探测范围、要素、精度、分辨率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专业服务的需求;技术装备科技含量不高,观测手段和设备落后;观测项目针对性不强,规范、标准不统一,既有一些交叉重复,也有诸多空白,如海上、荒漠和高山等地区和交通等行业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观测领域亟需拓展与整合。如现在我国在风力丰富的地区也还没有开展亚米级的风场观测,无法为风力的开发提供精细的气候资料与气象保障服务。

中国在针对冰雹、强降雨、强风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预测能力上还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与缺陷。针对上述特点,应该合理利用中国的气候,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科学研究,提高与改善气候科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下列关于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气候只是热量和降水 B.气候资

气象因素很少单独构成旅游,通常需与其他构景因素相结合,形成自然旅游综合体。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多变性。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变幻无穷的。典型的如一日内冷、暖、阴、晴的变化。刚刚是倾盆大雨,即时就晴空万里,这些变化常常影响着景色的色彩、风和明快度,给旅游者以不同的美感和多变感。

2.速变性。气象要素中的雾、雨、电、光等要素变化极为迅速,典型景象如佛光神灯、海市蜃楼、日落日出等等都是瞬间出现,瞬间即可消失的气象景观,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景。

3.背景和借景性。气象旅游虽然有时也可直接观赏,给人以美感,但毕竟不像山水花草等具体实在,故常作为其他旅游的背景和借景因素,以旅游综合体的形式出现,供人观赏,如林海雪原、平湖秋月、渭城朝雨等不胜枚举。

4.地域性。各种气象景观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一些特殊景象必须在特定地点才可显现,如吉林雾凇、峨眉佛光、江南烟雨、大理“下关风”等等。

5.时间性和季节性。不同的气象景观要素在一年内所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冰雪景观只出现于冬季,而蜃景和宝光景一般见于中午或下午,而日出、霞光等景的时间性更强。

我国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它对我国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C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的特点,气候是一种可再生,具有与其他自然相同的一些特点。根据其特点分析气候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能力。根据自然的性质,气候属一种可再生,目前,人类利用的气候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气候具有普遍存在性,在地区分布上,只是数量的多少和结构的差异。气候具有数字特征,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具有价值;气候是一种变化中的,有较大的变率

能体现我国气候优势的气候特点是( ) A.夏热多雨 B.春寒干燥 C.冬季寒冷 D.秋季多风

特点:我国拥有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气候类型。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加上幅员辽阔,南北和东西跨度大,加上地形多样,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

影响:整个趋势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北气候差别很大,从热带到寒温带都有。夏季的多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台风灾害,滑坡泥石流,给交通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夏季的高温易使很多的细菌繁殖,用电负荷增加。冬季的干旱少雨寒冷容易造成农业大面积减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易形成沙尘暴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

扩展资料:

复杂的气候类型形成了复杂的生产种类,人们根据当地气候和地形进行不同的农业作业。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的灌溉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坝子农业;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或立体农业;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或高寒农业。

城市,矿区周围的乳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季风区的水稻种植业;黄淮海中低产田的鱼塘—台田模式;内蒙古高原为草原牧场;新疆天山为山地牧场;青藏高原为高寒牧场。

总的来说,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对本身产出和对全国产出都具有很强的诱发能力,如果不能够及时实现增长,有可能对其他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

农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很重要;在搞好主要农业生产区农业发展的同时,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一样重要。制定农业政策的要考虑到平衡性,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百度百科-中国

A

试题分析: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故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