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气象台预报_镇江气象条件
1.12月31日镇江天气晴(12月31日镇江天气晴天)
2.镇江冬季平均温度
3.镇江是一座诗人与英雄的城市
4.谁能告诉我镇江的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
5.2012年台风什么对镇江造成严重影响
镇江的PM2.5浓度和PM10浓度分别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标准,但仍然需要持续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
镇江市取了多项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限制高排放车辆进入市区等。此外,镇江市民也积极参与到空气质量改善中来,比如减少开车次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燃烧垃圾等。
然而,镇江的空气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冬季和春季,由于气象条件不利,容易出现大雾等天气,影响空气质量。此外,农村地区和城郊接合部的空气质量也需要得到更好的关注和治理。
为了进一步改善镇江的空气质量,需要继续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加强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同时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比如,市民可以选择购买环保型的家用电器、减少开车次数、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1、人类健康: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如果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长期呼吸这样的空气会导致各种疾病,如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因此,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2、生态平衡:空气质量也关系到生态平衡。如果空气被污染,不仅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还会导致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因此,保护空气质量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气候变化: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一系列气候变化。因此,降低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也是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目的之一。
4、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当前一代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未来几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保护空气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2月31日镇江天气晴(12月31日镇江天气晴天)
金晓媚1 李洪文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与环境学院;2.镇江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规模持续增大,已经成为地球巨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其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而且决定了国家,甚至地球的未来。世界城市化给全人类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一系列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城市必须是可持续、高效率、安全、公正、健康、人文化和生态化的。探求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模式,已成为当前各国、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镇江市地处沪宁工业带、长江和运河十字交汇点,具备发展基础工业所必要的港口、交通、能源、水利、用地及城市依托等优势条件,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江苏省及周边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镇江市的发展状况看,部分水系水质恶化,水土短缺,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生态退化,已成为制约镇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因此,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镇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1]。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E.Howard著述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反映了人们试图用理性的规划方法来协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2]。但真正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世纪以后。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将人类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1925年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R.E.Park)的《城市》[3]的发表,意味着生态学对城市问题的重视。该学派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将城市化外部生态问题的研究转向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面,从此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学研究方法成为主流。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了MAB研究,把对人类聚居地的综合生态研究列为重点项目,开展了城市与人类生态研究课题,提出用人类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研究城市环境[4]。13年日本的中野尊正等编著的《城市生态学》一书,系统阐述了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污染及防治等[5]。17年的B.J.L.Berry发表的《当代城市生态学》,系统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及理论基础,应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奠定了城市因子生态学的研究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研究更加活跃,它不仅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间展开,其微观机理与运行机制也得到环境科学研究者的极大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将环境问题定格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其中人类居住区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动向和热点。1995年,Gossman,Krueger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42个发达国家的板面数据进行实证,揭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倒“U”形的演变规律,提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设[6]。19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召开了国际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内容涉及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环境学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制定21世纪议程的科学基础。2002年雷吉斯特在其著作《Ecocities:Building Cities in Balance with Nature》中综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介绍和精炼了世界各个角落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最好的理念、模式以及设计和建设的具体案例,提出了城市、城镇及乡村建设和生活的全新方法。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于2002年8月在深圳召开,大会通过并发布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其主要内容是提出世纪城市发展的目标、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评价与管理方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年马世骏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想[7],近30年来已经渗透到各种规划和决策程序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如松、刘建国等提出了生态库的概念,同时对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生态库进行了专门研究[8]。王其藩、赵英魁等探讨了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适用方法[9,10]。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或数学模型[11,12]。李宏文等在生态城市评价中引入了突变评价法[13];焦胜等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14];宋永昌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度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15]。王如松进一步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生活还原功能的结构体系,用生态系统优化原理、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生态。从自然生态系统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提出,标志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新突破,也是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综合,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已经普遍应用于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中。遥感数据以其数据量大、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性强等特点,在大尺度的生态环境研究中具有其他数据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16,17]。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大尺度数据处理,从时空维度进行过程模拟和空间分异成为当前国际上进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宏观研究的主要趋势。曹小娟等[18]利用实时遥感数据监测区域边界类型的变化,进行生态环境监控,提出了基于城市、城郊生态过渡区及其周围自然生态支持系统为统一体的城市生态功能分区思想。李洪义等[19]利用ETM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土壤、湿度、热度指数,结合气象和其他信息,对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师培[20]利用美国陆地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城市环境统计资料,分析了城市生物、植被、土地及环境污染方面的情况,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江振蓝等[21]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建立了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二、研究的不足
(1)研究角度。有关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很多,也涉及了很多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科研究的差异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概念的认识及理解上的差异,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特别是从系统的、动态的、定量化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的专题性研究还十分少见。所以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当务之急。
(2)研究内容。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思路复杂,内容繁多,具有典型的多维性特征。从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消耗、污染排放、生态退化为研究界面;以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制约效应以及生态城市、健康城市为研究主线;最后统一于城市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热点;并从时间、空间和视角3个维度上展开。各个维度之间相互交叉,共同构建起丰富的研究内容。然而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不仅没有做到时间、空间和视角的多维化结合,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对单要素的分析上,而且不够深入,缺乏深入定量的长期定位研究。因此,开展多因素综合分析,注重动态、区域相结合的研究是国内与国际研究的一个方向。
(3)研究理论。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重点及基本理论点相差很远,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很多研究更注重经验分析,很难做到对理论的深层次把握。另外,目前的研究重视城市规划,但是轻基础数据研究,尤其缺少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及研究。在这种研究环境下,很难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因此,注重基础资料的获取及研究,是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4)研究方法。虽然目前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很多,但用传统方法的研究较多,而用多方法相结合,特别是新技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开展新技术、多方法相结合来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镇江市生态城市研究的可行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次研究将以镇江市为研究对象,用多源遥感技术对镇江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其研究特色:
(1)在研究角度上,用定量方法,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研究镇江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
(2)在研究内容上,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在建立生态环境子系统、生态经济子系统、生态社会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镇江市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对镇江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进行动态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对镇江市的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区,为镇江市的城市远景规划提出科学依据。
(3)在研究理论上,重视基础数据研究,特别是第一手基础数据的获取,将遥感解译数据及定量遥感反演数据与有源数据(经济、环境、社会、地质、土地、气象、污染、灾害数据等)相结合,建立综合数据库,即时更新,保障评价结果的稳定性。
(4)在研究方法上,用低、中、高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的新方法,为掌握生态环境信息提供了实时数据,也为动态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其结果将为镇江市部门制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上弘-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27
[2]宗跃光.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Park R E.The C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5
[4]Vester F,Von Hesler A.Ecology and plan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 sensitivity model.Berlin: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1980
[5]中野尊正,沼田真.城市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6]Gossman G,Krueger A.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7]马世骏.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4(1):1~9
[8]王如松等.生态库原理及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1(2):28~32
[9]王其藩.系统动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0]赵英魁.承德市生态系统仿真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1,7(4):27~32
[11]朱兴平,曹荣林.生态城市的数学模型建立.四川环境,2004(2):16~19
[12]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城市发展研究,2001(6):56~60
[13]李宏文.突变评价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环境保护,2004(9):26~32
[14]焦胜,曾光明,何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5~78
[15]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16~19
[16]Krajewski W F,Anderson M C,Eichinger W E,et al.A remote sensing observatory for hydrologic sciences: a genesis for scaling to continental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06(42): 1~13
[17]Tenhunen J D,Kabat P.Integrating hydrology,ecosystem dynamics and biogeochemistry in complex terrains.New York: John Wiley Press,1999.367
[18]曹小娟,曾光明,张硕辅,周建飞,朱华,石林.基于RS和GIS的长沙市生态功能分区.应用生态学报,2006(7):1269~1273
[19]李洪义,史舟,郭亚东,沙晋明.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1):49~54
[20]师培.利用遥感解译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煤炭科技,2008(1):53~54
[21]江振蓝,沙晋明,杨武年.基于GIS的福州市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模型.国土遥感,2004,9(3):46~50
镇江冬季平均温度
12月31日镇江天气
天况:晴
气温:-6~0℃
风力:西北风2级转西南风2级
湿度:42%RH
日出时间07:03,日落时间17:07
空气质量:良,AQI64,pm2.528,空气质量本省排名第12,全国排名第290。
生活指数
过敏指数:较易发。天气晴朗为主,这种气象条件下,可能会有小部分人出现过敏症状。体质敏感的人尤其需要注意应对。对于有过敏史的人,建议适当取相应的防过敏措施,比如戴口罩出门。
紫外线指数:中等。涂擦SPF大于15、PA+防晒护肤品。
钓鱼指数:较适宜。气压小幅波动,可能会影响鱼儿的进食。
穿衣指数:寒冷。外面天寒地冻,防寒保暖最重要,帽子、围巾、手套全副武装,不宜室外逛街。
洗车指数:较适宜。较适宜洗车,未来一天无雨,风力较小,擦洗一新的汽车至少能保持一天。
运动指数:不适宜。气温过低,特别容易着凉感冒,较不适宜户外运动,建议室内运动。
旅游指数:适宜。天气较好,气温稍低,会感觉稍微有点凉,不过也是个好天气哦。适宜旅游,可不要错过机会呦!
镇江是一座诗人与英雄的城市
太湖流域大致包括镇江以东,杭州湾以北,长江口以南,东临东海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本区地形极为平坦,湖泊...北面没有山岭屏障,所以冬季温度偏低,冬季比西部为冷。按中央气象局的气候区划,本区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区,最冷月平均气温0-4度
谁能告诉我镇江的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
时光回溯五千年前,长江在镇江即汇入大海,镇江城外烟波浩渺,直到汉朝,河口仍然在镇江一带。到隋唐,这里又成了长江与大运河的十字路口。到唐中期的8世纪,海潮仍然能上溯到这里,吸引文人骚客山上观潮。接下来我为你带来镇江是一座诗人与英雄的城市,希望对你有帮助。
之后长江航道一再改变,下游不断堆积的冲积扇和沙洲也让入海口一路东移,直到如今的上海崇明一带。
但镇江一直江面辽阔,在这里形成一个重要的长江渡口——西津渡,如今,看尽繁华的古老渡口离现有长江航道已有4公里,作为码头也已弃用百余年,但那老街的规制仍完整保存。
今日镇江街头,看起来与其他蓬勃发展中的中型城市没有太多的差别,而稍稍走出城外,登临著名的三山——焦山、金山、北固山,依然有令人神思飞扬的万千气象。三山在大江与大湖的环抱之中,显得娇俏多姿。最近几年,辽阔的江面被一条人工长堤隔开,一面仍是浩荡的江水,另一面封闭为巨大的金山湖,湖水将金山团团围定,重现了传说中水漫金山的景象。虽然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多少破坏了风景线,可也只有在这里,才隐约可以触摸米芾所描述的'“城市山林”景象,才不由想到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最让初访者意想不到的是,著名的三山竟然如此袖珍,北固山只有50多米高,金山也只有60多米高,最雄伟的焦山也不过150米,这在北方人看来简直就是三个大土堆,然而一旦翻开历史的褶皱,那深藏其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让人不得不相信,这里每块石头后面可能都站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和英雄豪杰,是他们成就了三山的文化高度。
1金山北固山,古今多少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期间,两次登临北固山,两次均写下堪称绝唱的北固亭怀古,这首《南乡子·京口登北固亭怀古》是其中一首。而苏东坡前后来镇江十一次,作诗填词一百多首,柳永对镇江也是情有独钟,死后长眠在北固山上。据说刘备前来北固山招亲时,脱口而出盛赞这里是“天下第一江山”。梁武帝后来登临大有同感,挥笔将这五个字写在甘露寺前。
正是从三国时期,镇江开启繁华模式,至六朝,迎来全面辉煌,镇江频频被写入历史,和北固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固山位于镇江之北,看上去就是江中的一座美丽小岛,粗粗看去,真是难以想象当年孙权在这区区之地建了铜墙铁壁一般的铁瓮城,并据此成就江东霸业,而甘露寺刘备招亲让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也是发生在这里。之后孙权联手刘备攻打曹操,周瑜与诸葛亮在蒜山定下火烧赤壁之计,以少胜多赢得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蒜山靠近西津渡,山脚一侧已经是川流不息的马路,它没有三山那么有名,看上去更矮,也就30多米。如果不是导游顺口一提,大部分人想象不到这个角落竟然也遍布历史的脚印。
金山在镇江的西北角,是一座仅60米高的小山包,说山不如说是小丘,然而,金山确实是不折不扣的镇江标志物,不但被印在香醋上作为商标,也因为白娘子水漫金山而广为人知。除了白娘子的传说,山上的金山寺在建筑史上也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金山寺建于1600年前,树影阁楼参差,几乎将山遮蔽得严严实实,只有从山的另一侧才能看到山貌,这就是建筑上著名的“寺包山”。金山寺还是禅寺之正宗,中国的所有寺庙山门都是坐南朝北,唯金山寺朝向西方的极乐世界。金山寺这种依山而建、山寺合一的建筑风格直接影响了布达拉宫的建设,而后佛香阁在建设中又参照了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又参照了佛香阁,而这些建筑统统是建筑史上的辉煌之作。
2西津渡,看尽繁华三千
镇江西津渡古街又叫宋元古街,位于城西的云台山麓,它依山而建,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走进西津渡,仿佛走进老时光,除了沿街的商铺,这里还有居民,有安详的老大爷坐在街头歇脚,而从巷子深处背光慢慢踱出来的人,会让人在刹那之间有恍惚之感,仿佛他们是从历史深处走来。
西津渡历来是长江水道的一个重要渡口,它建自六朝时代,历经随后五个朝代的建设才形成现有规模,历代的粮食、兵马、香醋、食盐和商贾、官员、诗人都是在这里上岸下岸,米芾、苏轼、辛弃疾、陆游、柳永、李白、刘禹锡、孟浩然、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元稹、谢灵运、、马可·波罗……这个名单可以罗列几页纸那么长,他们从这里登岸,或者经过,稍事休整,欣然命笔之后直奔更加繁华的南京和扬州;或者流连盘旋不去,甚至在这里居住几十年,死后也葬在这里。
西津渡的石板路中间有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正是当年渡口繁华的真实写照,香醋、粮食、食盐、各种商品与物产,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被运输到码头,久而久之车辙越来越深。清代以后长江北移,西津渡渡口停用。由于不同时期的渡口岸线因航线摆动而参差,经考古发现,目前已经发现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岸线,这些岸线的路面风格被分层呈现在封闭在玻璃罩下,让过往的参观者一眼可以望穿这个渡口的千年繁华。
来镇江,不能不吃上一碗“锅盖面”,这是一种有着浓郁酱香的面条,为什么一个江南古镇会流行北方人最爱吃的面条?这应该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有关系,那是西晋亡国之后,全国陷入300多年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幽州、青州、并州、冀州、兖州、徐州(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百姓越过长江避乱,由于期待着早日重返家乡,所以大部分人落户长江南岸城市,镇江一带的侨民数量甚至超过本地居民,当时的这些北方移民,大半都是从西津渡登陆,他们把北方的语言和饮食习惯也带到了镇江,镇江虽然和扬州仅一江之隔,但语言上很不一样,不像扬州那样有特征明显的本地方言,镇江话构成复杂,既有吴语痕迹,也有京腔的影响。
西津渡街头还保留着一个完整的救生会遗址,这个遗址重建于光绪年间。清朝之前,京口和瓜州之间的江面宽达四十多里,每遇风大浪高,常有船只倾覆和乘客落水。宋朝时,官府开始建造既能渡人也能救人的兼职摆渡船;明朝正统年间,建成两艘专用救生船,专门向社会招募水手30多名,还改建了码头石堤,以便救生船能直抵码头,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长江专业救助力量;明末清初,金山寺和当地士绅还集资建造了多艘救生红船,红船通体鲜红,船头刻有虎头,当时江面多处设立关卡,而红船因为有特殊标记一路畅通无阻,红船出动救助时,一路敲锣鸣号,场面激动人心;到清康熙四十二年,京口救生会成立,这是镇江民间兴办的专门用于打捞沉船和救生的机构。当地百姓为此非常自豪,老镇江会告诉你他们有全世界最早的救生员。
2012年台风什么对镇江造成严重影响
镇江的梅雨季节是初夏季节,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
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学界认为东亚夏季风始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
南海夏季风属于热带西南季风的范畴,南海夏季风逐步增强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和副高西北侧的副热带西南季风合体,与冷空气交汇、风速辐合等形成梅雨带。
扩展资料: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初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梅。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为空梅。
“达维”继续向江苏省沿海靠近,受“达维”和“苏拉”的影响,截至2日20点,镇江市受这两个台风的影响,已经出现了5-6级阵风7级的偏北大风,东南部地区出现了阵雨,最大降水量在丹阳后巷。省气象部门预计8月2日到3日,江苏省东部地区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他地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昨天(2日),镇江气象台发布2012年首个台风紧急警报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2日20点中心位置距离盐城滨海的沿海海面上,就是在北纬34.4度,东经120.4度,中心最低气压96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3级,目前正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将于上半夜在连云港到山东青岛一带沿海登陆;2012年第9号台风“苏拉”2日20点中心位置位于我国台湾省北部近海,就是在北纬25.7度,东经121.4度,中心最低气压96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2级,目前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
截至2日20点,镇江市受这两个台风的影响,已经出现了5-6级阵风7级的偏北大风,东南部地区出现了阵雨,最大降水量在丹阳的后巷为41.9毫米。
地址:://.baidu/s?wd=2012%E5%B9%B4%E5%8F%B0%E9%A3%8E+%E9%95%87%E6%B1%9F&rsv_bp=0&ch=&tn=baidu&bar=&rsv_spt=3&ie=utf-8&rsv_n=2&rsv_sug3=3&rsv_sug1=3&rsv_sug4=160&inputT=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