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气候难民指的是生存因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_气候难民的解决方案

tamoadmin 2024-08-09
1.什么是气候知识2.“难民”与“灾民”,二者有什么区别?3.初一地理4.描写人类破坏地球环境词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有人认为是自然界自

1.什么是气候知识

2.“难民”与“灾民”,二者有什么区别?

3.初一地理

4.描写人类破坏地球环境词语

气候难民指的是生存因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_气候难民的解决方案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有人认为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现象,但科学家分析研判,认为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笔者认为:目前,生态安全形势严峻,人类只有不断深化对自然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以正确的生态哲学观和生态观指导实践,实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开创人类文明更高境界。

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状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合乎客观规律和人类进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文明形式的一个新阶段,是人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要求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并要树立科学和正确的生态观念,约束自身的行为,对自然的索取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否则必遭大自然的惩罚。其理念构思,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以博大的情怀和长远的眼光,为人类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画卷。

天人互泰: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循环,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面临的难题和困惑。其理念构思,据于易理、源于哲理、循于公理、合于义理,是传承、守正、创新、包容的统一,是主义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一脉赓续。它以创新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要领,不离老祖宗的根和魂,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出发,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拓宽了理论视野、提供了精神力量。

生态文明、天人互泰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生态系统只有保持着平衡和稳定状态,人类社会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永续发展。当下,人类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等。人类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未来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诚然,人类文明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相关,生态系统如出现恶化、甚至崩溃,人类一切文明将成泡影。而当代的生态哲学观、生态观——“生态文明”与“天人互泰”,正是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维和意识,立足全球与未来,必将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新动力。(文/啠囦)

什么是气候知识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十分辽阔的大高原,比地球陆地平均高度875m要高出好几倍,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高原的强烈隆起,成为地球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地质,使青藏高原成为地球表面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从而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高度关注20世纪50年代前,青藏高原还是森林茂密、绿草茵茵、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百鸟欢腾、百兽遍野、珍稀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野生世界。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掠夺索取和破坏日益加剧,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现状是:一是强烈的隆升始终没有停止,每年以平均4-5毫米的速度不断隆升;二是自然地带发生明显变动,主要表现在气温上升,气候干澡,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据 "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专家最新调查显示,30年间青藏高原冰川平均每年减少147.96平方公里,这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影响江河水流量和农林牧业生产发展。冰雪线每年后退2-6米;三是江河流径量明显减少,雅鲁藏布江、江、澜沧江、大渡河、雅砻江等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各河流径量减少15%,尤其雅鲁藏布江减少26.6%;四是湖泊面积缩少。如青海湖50年代至90年代间湖水下降3.35米。藏区其他湖面积不断蒌缩,有些已干枯消失;五是土地沙莫化、盐化、钙化严重。沙漠化更为严重,据199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普查资料统计:沙漠化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4省区15个地市州的112个县,沙漠化面积为3132.74万公顷,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 13.95%其中严重沙漠化土地430.019万公顷,中度沙漠化土地1736.848万公顷,轻度沙漠化土地965.879万公顷,三者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73%,55.44%,30.83%。青藏高原潜在沙漠化土地298.638万公顷,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1.35%。仅青海省自20世纪50 年代至80年代每年以13万公顷速度扩大,西藏也是如此。青藏高原可能成为远程传输最高效的沙尘源地之一,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六是森林锐减,特别是藏东四川甘孜、阿坝二州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川西森工局在那里开展了大规模的伐木,据统计在川西伐森林3.44万公顷,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623.9万平方米。由于国家,地方、集体、个人都向森林举起刀斧,甘、阿二地由50年代森林覆盖率20-15%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入森林枯竭的困境;七是草原的粗放经营、超载放牧和挖沙金等人为破坏,导致草地面积锐减,植被越来越少,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草地退化面积达30%左右;八是植被破坏严重;九是野生动植物明显减少,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和植物处于濒危或绝迹;十是地下水位明显下降。20世纪50年代初拉萨创土不过二尺即见水,1983年拉萨6 个测点得到地下水在0.77-1.95米之间。藏区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退化和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其中罪魁祸首是人。贫穷的人口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直线上升的贫穷人口为了生存需求,贪婪地毫无止境地向大自然不断加大索取、掠夺和破坏,造成了生态的消耗。

错误的哲学思想和违背自然规律的认识,如"人类中心主义"、"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征服自然"以及青藏高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口号下,我们一直以自然之主自居,凌驾于万物之上,对大自然和生命万物都轻蔑地"不屑一顾",不计后果地加大索取。只知征服自然,从不知道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平等关系,干了不少愚昧的蠢事,最后导致青藏高原生态严重退化。

青藏高原是由脱离非洲板块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变形而隆起的巨大高原。板块碰撞与高原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地壳和地表动力,对周边地区乃至亚洲大陆的环境变化产生着直接影响。青藏高原的地质地貌和生态变异,如气候寒冷干旱,土质沙化、盐化、钙化,河流、湖泊、冰雪退缩,植被退化等。一是对人类社会带来灾难,二是改变整个地球的大气循环模式,三是直接影响世界自然景观格局。

一、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可能引来亚洲水枯竭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高原。它的隆起与人类从愚昧到文明同步。它不仅是藏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时也是人类的摇篮。这块神秘的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流出的江河有长江、黄河、澜沧江(出境后为印度河、恒河、湄公河)、怒江(出境后为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出境后普特拉河)。这些江河不仅抚育了中华民族,也抚育了亚洲广大地区,包含了人类总数的1/2以上。青藏高原水和其他生态环境的衰退恶化,不仅关系着中国,也牵动着整个地球、整个世界。

青藏高原是江河之源。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地区主要江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如果生态环境退化,江河下游国家和地区一是没有高原纯净水源供人畜饮用和灌溉发电;二是流出的江河可能变成"季节河",甚至"无水河",三是生态破坏引发下游洪灾造成悲剧众所周知。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文明之源。人类进化和文明的脚步总是随着水的脚步走来:雅鲁藏布江和江养育了藏族文明,长江和黄河创造了中原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抚育了古印度文明;尼罗河养育了埃及文明。青藏高原是江河之源,自传说时代以来,所有滋润藏族文明,中原文明,古印度文明的水源均来自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水的保护,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和人类进步。

二、青藏高原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成为地球的生态之源和气象哨

青藏高原是生命的极限区,是天与地相契相合的连接线,是人类可以静静地和大自然交谈的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地貌、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和稀有,使青藏高原不但成为江河之源、生态之源,而且还是地球的众山之源。气象专家们认定:青藏高原是全球的气象哨,是建立气象预警系统的理想地方。历史学和人文地理学专家们说: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审视人类历史和未来的制高点,它注视着人类的今天,也述说着人类的昨天和明天。

对这个江河之源、生态之源、众山之源、气象哨、制高点和生命极限区加以保护和关心珍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理性设计,是保护生态是保护人类自身理念的深刻认识;是21世纪绿色文明到来所开启的新的曙光,是藏区可持续发展的前程和基础。

三、青藏高原植被破坏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被称之为生态源和气候源。

青藏高原及其大面积森林冰雪对调节气候起到主导作用。它不仅控制着高原上的气候和生物进程,并在高原周围辐射形成下沉气流而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热岛作用的气候辐射气流可以影响到中东与北美的环境与气候。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森林植被的存在,它可能成为远程传输最高效沙尘源地之一,进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全球变暖现象的出现,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退化恶化有着直接影响,这个严重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四、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对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失去繁衍生息领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地和分化中心。这里拥有世界珍稀濒危植物3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100多种。青藏高原是世界珍稀野生动物、植物生存繁衍栖息地和生物物种多样的起源地。由于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和地理气候条件,是许多珍奇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天然领地,为科学家们进行生命生物科学考察研究、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唯一园地。

五、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影响人类健康

生态环境退化对人类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一是缺氧、低氧对人体的心肺、血液的生理功能带来明显不利影响;二是气候寒冷干燥增加体力消耗,机体抵抗力下降,对皮肤、呼吸等造成损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六、青藏高原生态文化退化影响世界景观格局

250多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由耸入云端的巍峨群山,终年不化的皎洁雪山,水草丰盛的辽阔草原,纵横交错的大小江河,莽莽无边的茂密森林,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蕴藏丰富的物产,不计其数的野生动植物,秀丽多姿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自然气候和风光诱人的自然景色组成。

美丽富饶的青藏高原不仅是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而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区。青藏高原是世界各国旅游、观光、考察、探险、研究、休闲的人间仙境。在这里,任何艰辛跌涉及劳累,都在人间仙境的神气功力的诱惑和善良淳朴藏人的欢歌笑语中得到回报。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景观对任何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来客提供与自然深切的体肤亲密无间接触的途径。

七、青藏高原生态文化退化影响构建和谐藏区

一是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直接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大批农牧民失去生存家园沦为生态难民;二是草地、森林、耕地、冰雪退化或缩小,大批农牧民因农林牧等生存紧缺将会向城镇和东部地区迁移,导致城镇和东部地区居住拥挤,引来各种社会问题;三是进入青藏高原开发的商家不断增多,从事开矿、挖金、药、偷猎、偷伐木材的行为不断,造成了当地生态破坏而影响民族关系;四是由于藏区生态不断减少退化,藏区省、县、乡际之间因争夺水源、森林、草原、矿产、药材、土地等而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影响社会稳定;五是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给当地消耗、居民收入、教育、交通、就医、住房、就业等带来压力,这直接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六是外来文化,现代文明对藏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很大。藏族传统文化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藏民族的价值观是讲究以善为本,慈悲施舍,利他主义和同甘共济,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宽容、关爱、仁慈的情感关系。而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价值观是讲究竞争、效益和利益,人与人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利益关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撞击,将会产生不和谐的因素。

“难民”与“灾民”,二者有什么区别?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气候类型

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世界地图

qì hòu编辑本段英文

1. situation 2. climate 3. atmosphere编辑本段词义

简介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影响中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及大气环流。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寒潮、台风、梅雨是中国重要的天气现象,他们的形成、变化构成了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征象。

基本解释

气候

1. [season]∶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侯。亦泛指时令 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宋· 陆游《园中书触目》 2. [climate] 3. 给定地区的天气状况和天气发展所示的变动着的大气状态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一个团体或一个时期流行的倾向或环境条件 政治气候 5. [successful development]∶比喻结果或成就 成不了气候

详细解释

1. 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气候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2. 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复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 指天气。 

气候学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绝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 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馀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 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闲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 指人的神态风貌。 《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惟施军器,馀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7.七年级教科书:气候是某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总称。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概念

climate 

气候难民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气候分布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

气候

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份平均气温为-30.6度。那里最冷曾经出现过零下52.3度的极端最低气温。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气温最低值。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3度,人称“火洲”。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经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高值。号称“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和南京,7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比起火洲的吐鲁番来,还得甘拜下风。编辑本段气候类型

形成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也称赤道雨林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 12℃。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干季和湿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个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气温年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气候区。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热带荒漠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干燥。它分布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以外,大致在南、北纬15°~30°之间,以非洲北部、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分布最广。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流下沉,所以炎热、干燥成了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极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变率很大,甚至多年无雨,加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更加剧了气候的干燥性。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暂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纬一侧的气温不如向低纬一侧的高。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旱季和雨季。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此外,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沿海地带也有分布。这里全年气温皆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区热带季风发达,有明显的干湿季,即在北半球冬吹东北风,形成干季;夏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温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即少雨)。出现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大于22℃,气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较多,但无明显干季。同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多.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夏干气候(也称地中海式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位于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亚的南端。它是处在热带半干旱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气压带季节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因而除大陆西部沿海受寒流影响外,夏温十分炎热,下沉气流不利兴云致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全年雨量适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冬季。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栏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涵养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鼓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度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基本与热带草原气候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多雨。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终年处在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气温年、日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风坡可达2,000~3,000毫米以上。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大陆西岸相应的纬度地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也有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稀少。分布在北纬35°~55°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这种气候在气温、降水的变化上同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类似,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明显。冬季由于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稍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也很大。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温度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约-6℃。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也称温带森林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也称温带换摸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以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

温带沙漠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1) 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端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 ,有的地方甚至多年无雨。夏季炎热,白昼最高气温可达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较差较大,日较差也较大。云量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亚和中国塔里木盆地属沙漠气候。 (2)温带半干旱气候在干旱气候的,夏季温度比温带干旱气候低,降雨量也比温带干旱气候大。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亚欧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在亚欧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至苏联东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这一带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冬季,北极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有时也能伸入。该类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而严寒,每年有 5~7个月平均气温0℃以下,并经常出现-50℃的严寒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高者可达18°~20℃,气温年较差特别大;年降水量一般为300~600毫米,以夏雨为主。因蒸发微弱,相对湿度很高。

极地苔原气候

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分布在北美大陆和亚欧大陆的北部边缘(南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格陵兰岛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之间,冬季酷寒而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以雪为主;地面有永冻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

极地冰原气候

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包括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季处于永夜状态,夏半年虽是永昼,但阳光斜射,所得热量微弱,因而气候全年严寒,各月温度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曾测得-94.5℃的绝对最低气温,可堪称为世界“寒极”。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盖,又多凛冽风暴,植物难以生长。

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三、目前的气候问题 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地区的问题,应该是全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下面四方面统一认识: 第一,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该率先减排,并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 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统筹协调起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第三,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在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编辑本段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改变或是暂时的冷热条件。气候则是指一般情况下具有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区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次,在研究天气对人的影响时,控制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要比研究气候对人的影响时更难以控制。

初一地理

难民通常指的是因为信仰、种族迫害、战争或者政治的原因、自然灾害很难在原有国家继续生活下去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难民会流离失所,主要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人祸,留在原有国家可能会遭到迫害,有些是无国籍的,只能被迫寻求外部帮助而大规模地迁徙。

而灾民通常是自然灾害造成的。可以是天灾、饥荒、核泄漏、地震等原因。主要需要经济援助、心理创伤辅导才能渡过难关。

是否具有地区性特点。难民通常有地区性,主要集中在亚非、中东地区,而灾民则没有地区性特征,主要受气候、地质因素影响较大。

是否需要流离失所到其他国家。难民通常需要离开家园,流落到其他国家。而灾民在等到灾难过去,得到经济援助后可以在原地重新建设,仍然能够不至于流离失所。在国内通常都是灾民而非难民。

恢复正常生活的速度和难度不同。难民因为长期遭受各种迫害,无法受到正常教育,无一技之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重建生活非常艰难。要从思维和行动上进行改造需要长期系统的援助,难民问题更难解决。灾民在受灾之前和普通民众生活一样,技能和受教育权利都没受过多影响,有能力自救。获得经济援助后,可以很快从灾害中复原,重新建立生活秩序。

身份认同不一样。这几年欧洲国家面对“难民问题”也存在巨大压力,德国总理默克尔之前开放了难民的通道,但因为给自己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饱受诟病,欧洲国家现在对于接收难民也持保守态度。对难民问题开始重新审视。而灾民仍是本国公民,不存在身份认同问题。

描写人类破坏地球环境词语

基本概念

概念

climate  气候难民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型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气候分布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山地气候: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 极地苔原气候:冬长而冷,夏短而凉; 极地冰原气候:全年严寒。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 气候

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1.关于人类破坏地球的词语有哪些

滥伐无度,坟山开荒,毁山灭林、乱砍滥鹅毛大雪、滂沱大雨、泥泞的草地、漫天黄沙、狂风暴雨

风雨交加,山崩地裂,山穷水尽,天昏地暗

寸草不生,飞沙走石

荒芜。黄沙滚滚。渺无人烟。铺天盖地。无边无际。干涸。

穷山恶水,不毛之地,

荒芜人烟

狂风暴雨 风雪交加 万木凋零 污烟瘴气 浑浊不堪 疯狂捕杀 浓烟滚滚 阴云蔽日 阴云密布 阴雨绵绵 秋风萧瑟 北风怒号 暴风骤雨 风急浪高 飞沙走石 烟雾弥漫 铺天盖地 河水浑浊 污泥浊水

飞沙走石 乌云密布 倾盆大雨 鹅毛大雪

寸草不生 乌烟瘴气 寸草不生 荒芜凋敝

倾盆大雨 鹅毛大雪 乌烟瘴气 鸟不下蛋 不毛之地

挑着写。。。老刘啊、、、、我也只知道这么多么

2.写破坏环境的词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3.描写人类破坏地球的作文

保护地球母亲,净化校园环境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洪涝、干旱、虫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全世界因干旱等原因而造成的迁移性难民预计到2025年达到1亿人。 惨痛的生态教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重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视察申奥城市,就把生态环境改善列为其中重要的内容。我国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台,先后出台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规,开展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工作和活动。 我国同时也非常重视保护环境的教育,“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我校的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同学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捡拾果皮纸屑;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校园环境的优美。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仍然有人乱丢纸屑、食品袋废弃物;仍然有人在草坪上肆意践踏;学校的绿化带中,不时发现有深深的脚印、有的地方甚至走成了小道。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心系全球,着眼身边,立足校园。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首先是不要随地乱扔乱丢;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母亲,净化绿色校园。 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吧

4.关于人类破坏环境的资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5月22日“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发表《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报告》说,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

自工业化初期至今,全球渔业减少90%;1/3的两栖动物、1/5的哺乳动物和1/4的针叶树种濒临灭绝;大自然调节气候、空气和水源的能力大幅下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冲击越来越多。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许多项目都与环境有关,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各项目标的中心支柱,环境领域的千年目标不实现,包括脱贫、消除饥饿和疾病等方面的目标也无从谈起。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成立“环境监督部”,专职监督全球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及时发出警告和提出建议。报告还呼吁各国 *** 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认真纳科学家们的建议,推动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在2010年底前扭转生物多样性被大幅破坏的趋势。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 2.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

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

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

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

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

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

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

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

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

5.描写地球被破坏的句子

众所周知,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她就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我们,离开了母亲我们将何去何从?如今,虽然高科技无处不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随处可见,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环境越来越恶劣,空气越来越被污染,能源被消耗的越来越多,河水浑浊不堪,树木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人类从未停止向我们的母亲——地球索取。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变得满目疮痍,乌烟瘴气,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为了拯救我们的地球——母亲,我倡议都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倡导低碳生活。

目前全世界最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低碳生活。什么是低碳呢?顾名思义就是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说的通俗点就是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的理解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我们现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导致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愈来愈多,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温度正在迅速的上升,南极、北极的冰山加速融化,以至于太平洋的许多小岛被海水淹没,最新的科学预计,如果太平洋的海水再增长,诸多年之后,五大洲将被淹没。那么,怎么避免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呢?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都从我做起,天天过低碳生活,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让生活更加绿色,让地球更加和谐。

既然低碳生活势在必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过低碳生活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居低碳:减少自己对"电"的依赖。也许您不知道,电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装修时,使用环保家居,如,热收缩值小,保温隔热性能优越,且具有呼吸功能,能够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节能环保材料。小户型无论在节约建筑材料、节能节电、建造和使用成本等方面都优于大户型,碳排放量也明显小于大户型的纤维石膏板。。

2. 交通低碳:在您开车外出时,尽量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多步行或骑自行车,乘坐轻轨或者地铁。经常在网络、电视上购买物品,从而减少出门购物的次数,如果开车出门购物,请有购物,尽可能一次购足。

3. 办公低碳:在您工作时,请多使用MSN、QQ以及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另外办公室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可以吸收甲醛,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放出的苯,并能咽下尼古丁。除此以外,请节约用纸(餐巾纸、写字纸),因为纸是由树浆制成,而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理,

4. 旅游低碳:您不知道旅游时也可以低碳吧!现在我就来告诉您旅游的低碳方法。第一,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第二,扭转奢华之风,强化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第三,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这些小事日常你我都能做得到,只要留心、留意,每个人都能成为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行家里手,绿色生活方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省钱、实惠,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

科技节能,大有技巧,全民减排,贡献不小。让我们每一个公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共同创造更加节约,更加洁净,更加文明的可持续的美好生活,保护世界,保护地球——母亲!

6.人们破坏环境,破坏地球的资料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

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 *** 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

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

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 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

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