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条件包括_气象条件积雨
1.冰针是冰雹吗
2.十首最好的七言律诗
3.要下大雨前打几个炮弹上去就不下了
4.常见的气象名词有那些
5.浅谈电力工程线路设计要点电力工程结算注意要点
雷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大气放电现象。它是以极高的电压和电流瞬间释放为特征的自然现象。
1、云中电荷分离:
雷电的形成始于云中的电荷分离过程。在云内部,水蒸气冷却凝结成云滴,云滴在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带着正负电荷。这种电荷分离是雷电形成的基础。
2、正负电荷的积聚:
在云内部,正负电荷逐渐积聚在不同的区域中。通常情况下,带正电荷,云底则带负电荷。这种电荷积聚导致云与地面之间的电位差增加。
3、电场强化与击穿: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空气会发生击穿现象,形成一条或多条由电子和离子组成的电流通道。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闪电。电击穿是指在介质中通入高压电场时,随着电场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介质中的电离和电击穿现象逐渐出现并扩大,在某一点突破介质绝缘状态将导致电流快速增加的现象。
4、闪电放电:
当电场强度超过了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时,闪电放电就会发生。电流沿着通道迅速流动,形成亮丽的闪光和巨大的声响。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拓展知识:
不同类型的雷电,雷电可分为地面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等多种类型。地面闪电是最常见的一种,它从云中直接连接到地面。云间闪电则发生在云与云之间,而云地闪电则同时涉及云和地面。
总结:
雷电是由于云内部的电荷分离和积聚所引起的大气放电现象。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空气发生击穿并形成闪电放电。雷电可以分为地面闪电、云间闪电和云地闪电等多种类型。了解雷电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自然现象。
冰针是冰雹吗
雷是由于大气中的云体之间、云地之间正负电荷互相摩擦产生剧烈的放电,产生高温、使大气急剧膨胀,产生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就是闪电雷鸣。
如果电荷量变得足够强大,就会发生闪电。当闪电横穿天空时,能很快使沿途的空气变热。变热了的空气迅速膨胀,并像发生爆炸那样猛烈地向四周冲击。这样就引起了巨大的声波。
扩展资料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
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高大建筑物上必须安装避雷装置,防御雷击灾害,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对被雷击中人员,应立即用心肺复苏法抢救。雷雨天尽量少洗澡,太阳能热水器用户切忌洗澡。
参考资料:
十首最好的七言律诗
冰针不是冰雹。冰针是飘浮于空中的微小冰晶。成片状或针状,有时可降落地面。由空中水汽在严寒时直接凝华而成。在阳光照耀下,闪烁可辨,有时可形成日柱或其他晕的现象。多出现于高纬度和高原地区的严冬季节。冰雹是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常降自强烈的积雨去中。直径超过5mm的称为冰雹,小于5mm的称为小雹。
冰针的形成
在严寒(气温约–35℃~–20℃)的或清晨,碧空或少云、风力微弱的气象条件下,近地面层的空气湿度比较大,空气块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当空气块湿度达到冰面饱和湿度时,在冰核的作用下,气块中水蒸汽凝华、碰并长大,形成冰晶体向下降落,出现晴空降雪的奇观。
要下大雨前打几个炮弹上去就不下了
最好的七言律诗如下:
一、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七律的代表作,可以说是他七律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将山中积雨之后的生活图景,写出了审美上的价值,让人在这种美的感受中,得到一次通透的洗礼。
二、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是可以跟诗圣杜甫的《登高》竞争“唐人七律压卷第一”的作品。这首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开篇三叠“黄鹤”,但是我们要透过这表面的文字技巧,去体味背后的情感,才能体味到这首诗的真味。
三、杜甫《登高》
《登高》这首诗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开篇便从高下两处来写登高远望之景,高处狂风劲急,天空高远,却有声声猿哀传来,低处江水清澈,沙砾洁白,飞鸟低回盘旋。
四、杜甫《蜀相》
杜甫用一联,便极为凝炼地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三顾茅庐”,是明主对贤才的礼遇,这是杜甫一生最渴望的事,也是传统文人最渴望的事,“两朝开济”,则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精神。
五、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单写诗人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时的喜悦心情,本来是一种很单纯的喜悦,但却被写得跌宕起伏,极尽笔法之能事。
常见的气象名词有那些
人工影响天气,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基本原理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主要用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的方法,使某些局地天气过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的一项科学技术措施。又称人工控制天气。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削弱风暴(台风)和人工抑制雷电的总称。
自然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次风暴凝结的水汽量约为1000万吨量级,其凝结潜热约为2.5×1016焦耳,相当于燃烧480万桶石油的热量 。台风中凝结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热量,相当于爆炸20个百万吨级核弹所放出的能量。如果直接耗费如此巨大的能量来制造或消灭一个天气过程,实际上是办不到的,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必须寻找自然天气过程中可利用的条件,用少量的耗费促使它们向预定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试验。
实施形式
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各项试验研究中,开展得最多的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的规模仅次于人工降水,中国、美国、前苏联、瑞士等国进行了大量人工防雹试验,使果园等经济作物减免了损失,但严格的科学检验效果不一。人工消雾开展得较早,40年代已试验用加热法消除机场跑道上的雾,耗费虽大,但有相当成效 。用干冰或 液化丙烷消除冷雾的技术,已在一些机场投入业务使用。人工消云开展较少,在一定条件下可消除局地的过冷层云。消暖雾及人工削弱台风、人工抑制雷电等,尚处于探索阶段。
自然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次风暴凝结的水量约为1000万吨的量级,其凝结潜热为2.5×10焦耳,相当于燃烧 480万桶石油的热量。台风中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潜热,相当于爆炸20个百万吨级核弹所放出的能量。如果直接耗费如此巨大的能量来制造或消灭一个天气过程,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所以必须寻找自然天气过程中可利用的条件,用少量的耗费促使它们向预定方向转化。人工影响天气的途径,主要是利用云的微物理过程。例如在温度低于0°C的云中存在着大量未冻结的水滴,利用播撒成冰催化剂(见播云催化剂)可使水滴转化为冰晶并释放潜热,从而改变云的微物理过程和热力、动力结构。用这种方法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耗费比较小,效益可能很大。
人工影响天气被称为“播云作业”(Cloud Seeding),这个称呼不由让人产生种种关于农业播种的想象。对一个中国农民来说,减少了自然灾害,保住一年的收成,比什么都实在。这个需要作为出发点,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影”(人工影响天气)规模居世界首位的事实。
“中国播云作业次数远多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丹尼尔·罗斯菲尔德教授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教授,在他看来,以干旱和滴灌农业闻名的以色列对降水的需求应当远大于中国,而中国人工影响天气次数之频繁“几乎不可想象”。
方法概述
人工影响天气最主要的方法是播云,即用飞机、火箭或地面发生器等手段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改变云的微结构,使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发生改变。
催化剂分类
按对象的性质不同,播云所用的催化剂也不同,其催化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冷云催化。温度为0~-30°C的云中,往往存在过冷却水滴,若在这种云中播撒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又称干冰)等成冰催化剂,可以生成大量的人工冰晶。这类催化剂的成冰效率很高,1克催化剂就可生成数量级为1万亿个的冰晶,使1立方公里云体内产生浓度为1个/升的冰晶。在某些云中,人工冰晶通过伯杰龙过程可形成降水(见云和降水微物理学),从而达到人工降水的目的。在强对流云中,人工冰晶能长大成冰雹胚胎,同自然冰雹争夺水分,使各个冰雹都不能长成危害严重的大雹块,这样可达到防雹的目的。在过冷云(雾)中,人工冰晶使云(雾)滴蒸发而自身长大下落,又可达到消云(雾)的目的。在冷云催化过程中释放的巨大潜热会改变云的热力、动力过程,着力于这种动力效应的催化称为动力催化。动力催化可使某些对流云的云体发展而增加降水。在台风云系某些部位的动力催化,可能改变台风的环流结构而削弱其最大风力,从而减轻台风造成的灾害。
②暖云催化。在云中播撒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它们同云滴碰并,长成雨滴而降落到地面。此法效率很低,每克水大约只能形成几百万个雨滴胚胎。如果播撒大小适当的吸湿性盐粒,也能促成雨滴的生成,且效率比播撒水滴高,每克食盐大约能形成几千万个雨滴胚胎,再通过碰并过程形成雨滴,此法可促使暖云增加降水。在暖雾或某些暖云中播撒盐粒使雾滴或云滴蒸发,盐粒吸湿长大下落,也可达到消雾或消云的目的。
播云的手段
①地面播撒,通过空气运动,带入云中。此法虽然简易,但催化剂从何处入云,能有多少入云,都很难掌握。
②将催化剂装入火箭弹头或高弹内,发射到云中的预定部位。此法虽迅速和直接,但是载量有限。
③用飞机将催化剂直接播入云内。此法机动性强,载量也大,但有时受飞行安全的限制。
除播云方法外,用加热空气的方法消雾或防霜冻,也有一定效果。但此法耗费很大,只能用于很小的范,如机场跑道的消雾和果园的防霜冻。此外,用向上喷射的高温气流以促使空中或云中的局部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增加局地的水汽凝结和降水;改变地面状态或在空气中播撒碳黑微粒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改变局地空气的热力结构。这些方法还处于探索阶段。
和其他学科关系人工影响天气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它的理论基础是大气科学,特别是云和降水物理学。它在试验设计和效果检验中,广泛应用数理统计的成果。在播云催化剂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到结晶学和表面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催化剂在空中和云中的扩散,涉及了大气湍流和小尺度运动。在观测技术方面,涉及气象要素和云中微粒的测量技术、气象雷达(包括多普勒雷达、双波长雷达)技术、微波探测技术(见微波大气遥感)、气象卫星测量以及示踪剂测量、超微量化学分析等。在播云技术方面,涉及火箭、炮弹和烟火剂等的设计和制作问题。在数值模拟的进展方面,则依赖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状况。从另一方面说,人工影响天气的开展,也促进了大气科学及有关领域的发展。
浅谈电力工程线路设计要点电力工程结算注意要点
1.气压: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量而产生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其单位为百帕。
2.高压:在海拔相同的平面上,中心气压高于它四周的气压区域。
3.低压:在海拔相同的平面上,中心气压低于它四周的气压区域。
4.高压脊:通常是高压区向某一方向伸展出来的凸出部分。它的气压高于毗邻三面而低于或等于另一面。
5.低压槽:简称低槽或槽。通常是低压区向某一方向伸展出来的部分。它的气压低于毗邻三面而高于或等于另一面。
6.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产生副热带地区的高压带。其中对我国天气影响巨大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7.锋面:冷暖气团的接触界叫锋面。锋面与地平面的交线称锋线。习惯上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8.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一种锋。
9.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一种锋。
10.静止锋:移动缓慢或呈准静止状态的一种锋。
11.切变线:指在低层等压面上风向风速的不连续地带。
12.低涡:指位于对流层中下层的具有气旋性风系的小闭合低压。
13.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指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气流辐合带。
14.东风波:在副热带高压南侧的深厚东风带里,常因扰动而产生自乐往西移的波动。
15.台风槽:指台风离开后,有时在台风后部遗留的低槽。
16.冰雹:从强烈积雨云中降落下来小冰球或冰块。
17.飑线:指风向突变,风速急增,强风骤雨,电闪雷鸣,甚至伴有冰雹、龙卷等现象的十分狭窄的强烈对流天气带。
18.龙卷:或称龙卷风。是一种从强烈积雨的底部下垂的漏斗形云柱,是带垂直轴并伴有极大风速的涡旋。
摘 要: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线路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线路建设的经济性、安全靠性和施工维护。如何保证电力线路的合理性是电气工作人员必须考虑的一项科学任务。文章针对电力线路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电力工程;线路设计;要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电力工程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电力线路设计工作也逐步彰显出其重要意义。线路的设计是电力传输实施的前提和保障,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电力线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线路路径的选择
线路路径的选择工作一般分为图上选线和野外选线两步。图上选线是先拟定出若干个路径方案,再进行资料收集和野外踏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并取得有关单位的同意和签订协议书,确定一个路径的推荐方案。推荐方案报领导或上级(包括规划部门)审批后,进行野外选线,以确定线路的最终路径,进行线路终勘和杆塔定位等工作。
图上选线通常是在比例为五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或更大比例的地形图上进行。图上选线是在图板上,先将线路的起讫点标出,然后将一切可撰走线方案的转角点,用不同颜色的线连接起来,构成若千个路径的初步方案。按这些方案进行线路设计前期的资料收集,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舍去明显不合理的方案,对剩下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计算,确定2~3 个较优方案,待野外踏勘后决定取舍,最终确定线路最佳方案。
2 杆塔的定位
2.1 平面图与断面图
在线路路径方案选定后,即可进行线路的终勘测量工作,为施工设计的定位工作以及日后的运行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数据。终勘测量包括定线测量、平面测全和断面测量。定线测量是根据选定的线路路径,把线路的起讫点、转角点、方向点用标桩实地固定下来,并测出线路路径的实际长度。平面测量是将测量沿线路路径中心线左右10m 的带状区内的地物、地貌并绘制成平面图,为杆塔的定位工作提供依据。断面测量分为纵断面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前者是沿线路中心线测量断面上各点的标高,并绘制成纵断面图,供线路设计时排定杆塔位置;后者则是当垂直线路方向的地面坡度大于1:5 或起伏极不规则的地段,测量线路横断面各点的标高绘出横断面图,以供检验最大风偏时导线的安全距离等的需要。
2.2 杆塔的室内定位
杆塔定位工作分为室内定位和室外定位。室内定位是用最大弧垂模板在平断面图上排定杆塔位置的;室外定位是把室内排定的杆塔位置到野外现场复核校正,并用标桩固定下来。杆塔位置排定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线路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和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杆塔定位的主要要求是导线的任一点在各种气象情况下均须保证对地面的安全距离(即限距)。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定位时,为了满足限距要求,必须用最大弧垂模板确定定位档距。终端、转角、跨越、耐张等特种杆塔先行定位后,再分段用最大弧垂模板沿平断面图排定各耐张段的直线杆塔的位置。
3 杆塔定位后的校验
3.1 各种杆塔的设计条件的检查
杆塔的荷重条件,包括垂直档距、水平档距、最大档距、转角度数等,应不超过其设计允许值。水平档距和垂直档距,可以在定位图上量得。但图上量得的垂直档距是最大弧垂时的数值,当此值接近或超过杆塔设计条件时,应将其换算至设计气象条件下的数值后检查其是否超过设计允许值最大档距常受线间距离、悬点应力和断线张力等控制。定位的最大的档距应小于杆塔设计时的最大档距。线路的转角度数应小于转角杆塔设计的转角度数。超过时,应变动杆塔位置或更改杆塔型式或校验杆塔的强度。
3.2 直线杆塔摇摆角的校验
有些位于低处的杆塔,它的垂直档即较小所以当风吹导线时,悬垂串摇摆较大、当摇摆角超过杆塔的允许摇摆角时,将引起带电部分对杆塔构件的安全间隙不够,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校验。允许摇摆角根据允许间隙用作图方法确定。一般情况下,在平地摇摆角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比较少,但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摇摆角超过允许值的情况比较多,此时一般解决的办法是:①调整杆塔位置;②换用较高杆塔或允许摇摆角度较大的杆塔;③用V 形、丫形等形状的绝缘子串;④孤立档距可考虑降低导线的设计应力;⑤加挂重锤或将单联悬垂串改为双联悬垂串等。
3.3 直线杆塔的上拔校验
在定位时,若直线杆塔位于低处,除需校验摇摆角外,还需对其进行上拔校验。当杆塔的垂直档距为负值时则必定有上拔力产生。而这种上拔力产生的气象条件一般为最低气温时,所以校验上拔时必须按此气象条件进行计算,或用此气象条件下的承载和应力计算模板系数K 值,选最小弧垂模板在定位图上找出杆塔的垂直档距对其进行校验。为了消除直线杆塔的上拔现象,可用防止摇摆角过大的有关措施,必要时也可用轻型耐张杆塔。根据经验,摇摆角常起控制作用,即摇摆角许可后,就不用再校验上拔了。
3.4 耐张绝缘子倒挂校验
定位于低处的耐张型杆塔和为抵消上拔而用的轻型耐张杆塔,均将耐张绝缘子串上仰,致使部分绝缘子裙边积雨、积雪、积灰尘、污垢等,从而降低了绝缘子的绝缘强度。因此,当耐张绝缘子串在常年运行情况下时(即年平均气温、无风、无冰),则该串绝缘子应当取倒挂方式装设。
3.5 悬垂绝缘子串垂直荷载的校验
在山区线路中,立于高处的杆塔,垂直档距往往比水平档距大很多,因而导线重量可能超过绝缘子串的承载能力。为防止这种现象,须使定位后高处杆塔的垂直档距小于绝缘子串承载能力相对应的最大允许的垂直档距。该最大允许垂直档距是用最大扭冰时的承载和应力计算的,若杆塔定位后的垂直档距换算至最大覆冰时的值大于此时取最大允许档距,则应调整杆位。如仍不能解决问题,可用双串或多串绝缘子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同时对横担也应作相应的强度检查和取补强的措施。
3.6 导线悬挂点应力的校验
高处杆塔,两侧档距过大或悬点高差过大时,导线悬点的应力可能超过允许值,故定位中应当校验某些大档距或大高差档距的悬点应力是否超过最大允许值。若发现悬点应力超过允许值,可通过调整杆位及杆高,以减小高差或档距的办法来改善。在条件许可时也可以适当放松该耐张的导线,降低其水平应力。
- 上一篇:南京气候知乎_南京 气候
- 下一篇:依安天气预报15天准确率高吗_依安天气预报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