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针对水资源_气候资源问题

tamoadmin 2024-06-14
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影响研究2.B题: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3.气候风险包括一、计算方法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下述步骤进行计算。首先对研究区地

1.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影响研究

2.B题: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3.气候风险包括

气候变化风险评估针对水资源_气候资源问题

一、计算方法

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下述步骤进行计算。首先对研究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由下式:

∑Qre=Qrre+Qwre+Qlre+Qfre+Qpre++Qlere (7-5)

式中:∑Qre为地下水系统补给量之和;Qrre为河道渗漏补给量Qwre为井灌回归量;Qlre为侧向流入补给量;Qfre为渠灌田间渗漏补给量;Qpre为降水入渗补给量;Qlere为越流流入补给量。

对于典型井灌区,地表水严重枯竭(张光辉等,2012),河道渗漏量(Qrre)可计为0;渠灌渗漏补给量(Qfre)可计为0。故在典型井灌区尺度上,地下水总补给量计算公式变为:

∑Qre=Qpre+Qwre+Qlre+Qlere (7-6)

由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可知,在灌溉季节降水入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可用下式计算:

Qwre+Qpre=P+I+Eg-R-E-ΔW (7-7)

式中:P为大气降水量,mm;I为实际灌水量,mm;Eg为潜水蒸发量,mm,该区地下水埋藏较深,该项计为0;R为地表径流量,mm,对于典型井灌区,该项计为0;E为实际作物蒸散发量,mm;ΔW为土壤水变量。故式(7-7)可变为:

Qwre+Qpre=P+I-E-ΔW (7-8)

式中符号意义均同前。当P+I-E>0时,多余水分进入土壤,增加土壤含水量,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形成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当P+I-E<0时,土壤水分形成蒸散发,无法形成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在非灌溉季节降水入渗补给量用下式计算:

Qpre=P-E-ΔW (7-9)

式中符号意义均同前。当P-E>0时,多余水分进入土壤,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形成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当P-E<0时,土壤水分减少部分,形成蒸散发,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计为0。

将式(7-8)和式(7-9)带入式(7-6)得到:

∑Qre=P+I-E-ΔW+Qlre+Qlere (7-10)

式中符号意义均同前。对于多年平均土壤含水量(ΔW)基本保持不变,记为0。计算过程中认为侧向流入补给量(Qlre)和越流流入补给量(Qlere)基本保持不变,采用多年平均实测值(张兆吉等,2009)。

二、对年际变化的影响

在利用式(7-5)~式(7-10)计算农业区总补给量的计算过程中,农作物灌溉定额是一个重要的计算参数。考虑到未来节水技术的发展,农业灌溉定额可能会降低。在计算过程中分采用现状灌溉定额,300mm(采用河北省DB13/T1161.1-2009发布的标准灌溉定额)、在现状基础上降低20%(240mm)和在现状基础上降低30%(210mm)三种情景。

利用公式(7-5)~式(7-10)可计算得到研究区2011~2060年系列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现状气候条件RCP下,采用现状灌溉定额进行计算,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11mm。《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调查评价》(张兆吉等,2009)中石家庄平原区总补给量为189.7mm,误差率为11%,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将利用上述公式计算的总补给量修正到189.7mm,其余计算情景按同比例修正。计算结果见表7-2。

表7-2 不同气候情景及灌溉定额下石家庄平原农业区未来地下水补给量变化特征

从表7-2可以看出,RCP4.5气候情景的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气候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且随着灌溉定额的减小,补给量增大幅度有所减少。在300mm灌溉定额下,RCP4.5气候情景的补给量较现状气候条件增大10.7mm;在240mm灌溉定额下,增大8mm;在210mm灌溉定额下,增大6.3mm。

从地下水超采角度来看,RCP4.5气候情景的地下水超采量较现状气候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300mm灌溉强度下,RCP4.5气候情景的超采量较现状气候条件减少9.9mm;在240mm灌溉定额下,减少7.2mm;在210mm灌溉定额下,增大5.5mm。

三、对年内变化的影响

利用公式(7-1)和公式(7-3)计算RCP 和RCP4.5两种气候情景下,以月为计算单元的多年平均(50%)年份灌溉需水量,利用公式(7-5)~公式(7-10)计算以月为计算单元的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如图7-9所示。

图7-9 不同气候情景下粮食作物需水量及地下水总补给量年内变化特征

a—现状气候条件灌溉定额为300mm;b—现状气候条件灌溉定额为240mm;c—现状气候条件灌溉定额为210mm;d—RCP4.5气候情景灌溉定额为300mm;e—RCP4.5气候情景灌溉定额为240mm;f—RCP4.5气候情景灌溉定额为210mm

在农作物灌溉需水量方面,4种气候情景下的年内变化趋势基本相同,1~4月呈连续大幅上涨趋势,4月达到峰值,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RCP4.5气候情景的峰值较现状RCP减小10mm;5~8月一直呈下降趋势,9月小幅上涨后,10~12月连续下降。4~6月是主要灌溉需水月份,也是井灌区需要开采灌溉的主要月,两种气候情景占全年需水量的比例分别是61%和63%。

从图7-9可以看出,年内地下水总补给量演变大体上可分为地下水缓慢累积、持续超采和逐步恢复三个阶段。

1~3月为地下水缓慢累积阶段。此阶段粮食作物需水量较小,降水量基本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不需要进行开采灌溉,地下水补给量得以不断累积增加,但补给量较小。从气候变化分析,现状气候条件下1~3月的地下水补给量约占全年的比例的5.2%,RCP4.5气候情景较现状比例增大5.7%左右,达到10.9%。

4~6月为地下水持续超采阶段。此阶段农作物需水量大幅增加,现状气候条件较1~3月增加了543%,RCP4.5气候情景增加了573%。但是降水量仍然较小,现状气候条件较1~3月增加了427%,RCP4.5气候情景增加了183%,远远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需要大幅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两者气候情景作物灌溉需水量分别是1~3月的6.9倍和7.5倍。由于降水量较少,至6月份,现状气候条件下地下水总补给量仅为43.1mm,RCP4.5气候情景为64.59mm。按研究区灌溉制度,4、5和6月各进行一次灌溉,灌溉定额按300mm、240mm和210mm计算,现状气候条件在三种灌溉定额下的超采量分别为171.3mm、126.2mm和110.3mm,RCP4.5气候情景较现状气候条件在三种定额条件下的超采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分别为160.4mm、118.2mm和103.9mm。

7~12月是地下水逐步恢复阶段。其中,7月和8月是研究区雨季,降水量除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外,还可以产生大量降水入渗补给,是产生地下水资源补给的主要时段,决定了全年的地下水资源可恢复程度。从气候变化角度分析,在现状气候条件下,7、8月产生的地下水总补给量占全年比例的56%,RCP4.5气候情景占全年地下水总补给量的比例较现状气候条件有所减小,为38%。至12月底,现状气候条件在三种灌溉定额下的超采量较6月底分别恢复了36%、61%和76%。RCP4.5气候情景在三种定额下的超采量较6月底分别恢复了38%、64%和80%。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4~6月因作物需水量增大,降水量较少,需大量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灌溉定额(开采量)的大小决定了地下水超采量的多少。从气候变化角度来分析,RCP4.5气候情景下的超采量较现状气候条件有所减少。7~12月在降水量增大和开采量减小的双重影响下,地下水超采得到逐步恢复,且灌溉定额越小,恢复程度越大。从气候变化角度来分析,RCP4.5气候情景下的地下水超采恢复程度较现状气候条件有所增大。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影响研究

中英合作项目“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完成专家评议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现行水工程和水资源规划管理,比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正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加强适应性管理是唯一选择

“此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课题组总结认为,气候变化的潜在负面影响包括:直接威胁,如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导致基础设施的破坏等;间接威胁,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会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等;功能表现下降,如降水减少使农业工程项目不能发挥作用等;适应性管理措施不当,如政策的疏忽导致脆弱性增加,如有些不当政策鼓励人口向高风险地区移动等。对此,加强适应性管理,趋利避害,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夏军对《科学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办与英国国际合作发展署(DFID)联合支持,由夏军与英国Sussex(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Thomas Tanner博士共同负责,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联合承担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框架:中国实例研究”项目,历时一年,于日前完成并接受了专家评议。

谈及此项研究启动的原因,英方项目负责人Thomas Tanner博士表示:“中国正经历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给投资效率带来风险,开发气候变化适应性综合评估工具,有助于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适应性管理、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需要总结国际经验。”

Tanner指出,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关键问题是明确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选择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性管理措施,比较各种可能的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通过多准则分析,选择合适的适应性管理措施。

“现行的水工程和水资源规划管理,较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是缺少气候变化适应性评估工具。”夏军表示,此次与英方的合作,旨在开发一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适应性评估框架,识别和管理气候变化对开发投资的影响。通过多个案例研究,总结提出有价值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价工具。

根据不同气候区域面临不同的水资源问题,项目选择了4个典型案例区域,并设定不同的分析目标进行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综合研究。比如,选择淮河流域分析洪水灾害问题;选择海河流域分析农业水资源与政策;选择密云水库分析流域径流变化与城市供水;选择石羊河流域分析流域水资源综合恢复规划。

水利部规计司专家张祥伟介绍,水利部于1998年开始进行海河、淮河、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的防洪规划,最近又开展了七大流域的综合规划。可以看出,当前气候变化对整个国家的防洪形势和水资源状况已经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我国太湖流域,极端暴雨发生频率和防汛水位都比以前高出许多。从水资源状况来看,水利部进行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中国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是中国水资源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河川径流和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增幅接近5%,而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减少,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地区最为显著,资源总量减少了12%。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气候变化。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而这一项目成果对今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启动的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中,气候变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气候模型很多,但关键问题是分析气候变化的方法,不在于简单的单个模型。项目最大的成果是提出了一套方法,发展了一个分析评估框架。该框架不只局限于提供单一的模型、方法或者工具,而是系统的分步骤的过程,以此来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并采取适应性对策,从而使该框架可以在很多项目和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几项案例研究对于我们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张祥伟表示。

未来方向

对于下一步工作,张祥伟建议: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和防洪的影响,现在很多情况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相辅相成,多大的变化会对防洪和水资源产生影响?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政府制定决策很重要,因为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资源状况变化是必然的,需要计算出在多大程度上应采取措施来应对;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和人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这个项目做得较好的一点在于,选择了典型的流域分析政策响应。”国家气象局科技发展司气候变化处处长高云表示。他认为,气候系统模式模拟问题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背景,但对于区域和地方研究,要采用一些更好的措施,需要更为详细和准确的区域系统模式及不确定性更小的情景。

水利部水文局专家刘春蓁建议,气候变化仅仅是我国所面对的众多压力中的一个,我国处于亚洲季风气候区,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异很大。而项目所选择的案例区,无论密云水库、淮河还是海河,人类活动的强度都非常大,要解答具体问题,必须进行区分。从已发生的事实中,根据现有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给出一个评价。另外,现在的适应性对策不是建立在准确、肯定的气候预报基础上,因此难度加大。进一步研究中应考虑如何对付不确定性的变化;未来在采取措施时,要面对如何去适应风险以及如何评估的问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会取得更有意义的和可供管理者使用的研究结果。

夏军把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归结为五方面:第一,中国正在开展一系列流域综合规划,建议针对各个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把本研究的成果纳入到规划决策过程中;第二,水资源问题是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优先领域,与交通、能源、工业、农业、旅游、卫生部门和生态系统有着广泛的交叉性关系,建议以此研究为范式,总结经验,进一步拓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的研究领域;第三,关注气候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共同探讨影响的关键阈值问题;第四,中国流域众多,且特点各异,建议加强重点区域和综合性研究,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各流域水资源影响的历史过程,探讨其中的规律,以减少对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第五,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必须采取适应性管理措施,减少这些不确定性产生的风险。

从2007年来看,两件事情有着重要意义:2007年6月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温总理亲自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发改委;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第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这两大事件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在宏观决策中,已正式进入国家议事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是一个好消息,也意味着我们今后的工作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发改委气候办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李丽艳处长表示,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包括政府、专家,以及工商企业界等。“从气候变化影响这个领域,我们目前关注水资源,今后我们还会扩大到各个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等。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机制,提高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者和决策者的意识。”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曹京华表示,这次中英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的实例研究成果和报告,将会推动国家多部门和多国家在水资源领域环境变化与影响中的合作与交流,中科院水资源中心将发挥联系和桥梁作用。

该项目被认为通过中国不同气候区域不同水资源问题的实例研究,提出了甄别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管理新的思路、框架与方法论。该项目研究成果现实意义在于,除了为水利部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为其他部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也为国家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管理政策和参加国际谈判提供了科学依据。(原文载于2008年2月27日《科学时报》,原文标题为《从气候变化看中国水资源的适应性管理》)

B题: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在人类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对自然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的社会背景下,区域地下水系统已失去了自然循环特征,而呈现的是“自然—社会”耦合影响下“二元水循环”过程,使得地下水系统循环演化规律更加复杂。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就成为新形势下地下水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GRAPHIC”(Ground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under the Pressures of Humanity and Climate Changes)计划和国际水文计划,提出在国家和区域水平上寻求一种模式,力求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的综合应对方法(Richard Taylor,et al,2008)。在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研究方面,加拿大和美国许多学者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类型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其中,分析气温升高(Christina Tague,et al,2008)、不同气温和降雨量组合条件(Jyrkama,M.I.,et al,2007)、不同大气环流模式(Croley T.E.,et al,2003),应用GROWA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和地下水位变化对地下水资源质与量的潜在影响。英国地质学会出版专著《Response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to Climatic Changes》,系统地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地下水演变的影响(Bloomfield,J.P.,et al,2006)。Hugo A.(2003)总结了气候变化理论及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系统演变的作用研究,指出地下水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比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要大得多。Aizebeokhai A.P.(2011)指出气候变化引起降水类型、海洋温度、冰川、地表径流等发生改变,进而使尼日利亚地下水系统补给量和排泄量发生变化,并对气候变化下地下水资源可获取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

施雅风(1995)在“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趋势和影响研究”中,从水量平衡的角度论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由张宗祜院士负责的“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演化”研究,重点从理论上深化分析了华北平原第四纪以来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和基本规律,并把华北平原的第四系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水循环系统,阐述了地下水资源的未来趋势(张宗祜等,2000)。原地矿部重点基础项目“区域地下水演化过程及其与相邻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区域尺度水循环演变理论为指导,初步查明了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演化过程、现状和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形成、变化的影响(张宗祜等,2001;张光辉等,2000)。费宇红(2006)通过对京津以南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与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开采的互动关系分析,量化识别出地下水位下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量。田冰等(2007)从降水、地下水开采、种植结构调整、水利工程修建等因素探讨了地下水系统变化的原因。刘中培等(2012)分析了作为自然因素的降水和作为人类活动因素的耗水型作物种植面积对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演变的影响,并运用相关分析及偏回归分析对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计算。

气候风险包括

水资源短缺风险综合评价

摘要

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够不断更新的天然水体。主要包括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目前,水资源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

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水资源短缺风险,泛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条件下,由于来水和用水两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使区域水资源系统发生供水短缺的可能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失。近年来,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资源成为焦点话题。

本文以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风险问题及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情况数据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建立模糊概率模型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只要风险因子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恶化等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1) 模糊概率模型:首先构造隶属函数以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模糊性;其次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和预测水资源短缺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后建立了基于模糊概率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利用判别分析识别出水资源短缺风险敏感因子。

(2)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针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中各指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将信息论中的熵值理论应用于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中,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水资源短缺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事故周期和风险度作为区域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评价指标,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信息熵所反映数据本身的效用值来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有效地解决了权重分配困难的问题,并使得权重的确定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简便可行、科学可靠,结果相对客观可信。

关键字:水资源;短缺风险;模糊概率模型;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1 问题重述

1.1 背景

近年来,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资源成为焦点话题。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附表中所列的数据给出了1979年至2000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建立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风险始终存在。所以对水资源风险的主要因子进行识别,对风险造成的危害等级进行划分,对不同风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或减少其造成的危害有必要进行分析,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

本题首先要求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的主要风险因子进行评价判定,通过对水资源短缺风险因子的评价进而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作出风险等级划分,这样对主要风险因子进行调控来使得风险值降低,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通过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后,对其未来两年水资源的短缺风险进行预测,并提出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度。

最后根据自己论文对水资源短缺的评价结果,以北京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报告对象,写一份建议报告。

2 问题分析

2.1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

水资源的短缺取决于供水和需水两方面影响,而这两方面都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水资源短缺风险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进行风险评价时,要充分考虑风险的特点以及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要把存在风险的概率、风险出现的时间、风险造成的损失有多少、风险解除的时间、缺水量的分布等一系列因素考虑在内。因此难以用某一种指标对其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价,必须从多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是:

(1)能集中反映缺水地区的缺水风险;

(2)能集中反映缺水风险的程度;

(3)能反映水资源短缺风险发生后水资源系统的承受能力;

(4)代表性好,针对性强,易于量化。

依据上述原则,并参考文献,选取了水资源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事故周期、风险度作为水资源系统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评价指标。

2.2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因子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北京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

(2)北京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程度。

(3)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4)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和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

3 基本假设

(1)假设题中所给数据基本真实有效;

(2)假设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如干旱等;

(3)假设北京地区人口流动正常;

(4)假设南水北调及其它工程正常运行;

4 符号说明

序号 符号 意义

1: V 评语论域

2: W 各因素对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标的权重

3: U 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4: x 缺水量

5: 需水量

6: 供水量

7: R 模糊关系矩阵

8: rmax 同一评价指标下不同对象中最满意者

9: rmin 同一评价指标下不同对象中最不满意者

10: 评价指标i的主观权重

气候风险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水、干旱和气温突变等)而造成的对人类或物质财产等造成的损失和威胁。气候风险严重影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下面是气候风险包括的具体内容:

1.极端天气

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和严重,如洪水、干旱和风暴等,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产业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例如,洪灾导致的人员伤亡和机构毁坏等后果,经济成本是非常巨大的,可直接削弱人口和财富的活力。

2.水资源短缺

随着气候变化,水资源变得更加短缺。这不仅会危及人类的饮用水和农业水源,还会影响水电和其他能源的供应、环境卫生等方面,间接影响社会发展、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生态系统变化

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如森林和海洋等。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很多生态系统受到了危害,物种已经出现了变异,物种适应性有所降低。这些变化进而导致物种面临灭亡、生态平衡完全被打破的可能。

4.能源稳定

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能源的稳定和控制。 能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了能源的供应,还会导致能源成本的大幅提升,并且也会增加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十分密切相关。

气候风险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层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环境保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