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天气预报,源于人们_天气预报起源哪个国家最早
1.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2.动力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3.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沙尘暴怎么来的?
日本气象厅(日语:日本気象庁,平假名:にほんきしょうちょう,英语: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是日本国土交通省(日语:国土交通省,平假名:こくどこうつうしょう)辖下的外局之一,总厅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1。气象厅起源于1887年(明治20年)1月1日设立的中央气象台(日语:中央気象台,平假名:ちゅうおうきしょうだい) 。1956年(昭和31年)7月1日,根据《气象业务法》(日语:気象业务法,平假名:きしょうぎょうむほう)成立了气象厅,专责日本的气象观测、地震、火山及海啸灾害等监测工作。日本气象厅同时也负责给予在国际换日线以西的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国际编号及命名。气象厅的工作宗旨是:预防自然灾害,确保交通安全,促进生产繁荣等公共福祉。日本气象厅负责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主要是发布短期、一周和长期天气预报,台风、暴雨雪的警报和咨询,海啸、风暴、海潮和洪水的警报等。为了确保这些服务,日本气象厅不断改进其观测手段及国内、外电信和天气分析、预报系统。气象厅的基本业务是提供每天的气象信息,地震,海啸,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信息。每天的气象信息,从农业,渔业,林业,到旅游等服务业,正式成为现在经济活动必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有关台风,大雨,地震,海啸,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信息,以及采取灾害预防,避难等对应措施,守护国民的生命和财产。最近,地球大规模的环境问题在持续,全球变暖,酸雨,大气污染等环境观测的数据也被收集。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气象指数是指气象部门根据气象预测而发布的为居民生活出行而提供的参考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太阳照射强度等相关数据。
中暑指数
气温,湿度等气象因素对人体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在相同的气温下,湿度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同,中暑指数是综合了气温,空气湿度,光照等天气因子对人体热承受力的影响进行的评述,以帮助人们注意防暑降温,提示人们避免在易中暑的环境下工作。中暑指数分为4级,级数越高,中暑的几率越大。
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是对紫外线强度由弱到强进行分级。由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体产生红斑、色素沉着、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患皮肤黑瘤、皮肤癌及白内障等,因此参照紫外线指数的预报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在紫外线辐射最强烈的那一段时间里晒太阳或外出披长袖衬衣、涂抹防晒油等,防止强烈的紫外线过度照射危害人体健康。紫外线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紫外线越强烈并给予相应意见。
心情指数
心情指数是从天气对人体感觉的影响出发而制定的一种指数,各种天气要素,如闷热、湿冷、阴沉、沙尘等天气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一些其它的天气下例如晴朗、阳光灿烂、飘雪等情况却有助于人们的情绪稳定,所以综合考虑天气与心情的关系,使人们可以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
约会指数
约会指数是从天气对人体感觉和对环境气氛的影响出发而编制的一种指数,各种天气要素,如高温,严寒,下雨,暴雪,阴天,雷电天气等都会对外出活动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天气下例如小雪无风且气温不低的情况下,却能营造出适宜约会的浪漫气氛,所以综合考虑天气状况,给市民提供一个是否适宜约会的建议。
夜生活指数
夜生活指数是从天气对人体感觉的影响出发,其中包括各种夜间天气要素,如高温,严寒,下雨,暴雪,阴天,雷电天气等,给市民提供一个是否适宜夜生活的建议。
雨伞指数
顾名思义,指为公众提供的出行是否需要带雨伞的建议。根据天气状况是否会下雨或下雪,会下何种等级的雨(雪)、阵雨、中雨、还是大暴雨等,综合上述的因素给市民一个出门是否需要带伞的建议。
运动指数
是考虑气象因素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包括紫外线、风力、气压、温度、光照以及雨雪沙尘等,为广大老百姓提供的是否适宜运动的建议。运动指数分为3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运动。
洗车指数
是考虑过去12小时和未来24小时内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亮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天气等条件,给广大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建议。洗车指数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
交通气象指数
是根据雨、雪、雾、沙尘、阴晴等天气现象对交通状况的影响进行分类,其中主要以能见度为标准,并包括对路面状况的描述,以提醒广大司机朋友在此种天气状况下出行时,能见度是否良好,刹车距离是否应延长,是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减少由于不利天气状况而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交通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天气现象对交通的影响越大。
路况气象指数
是根据天气的变化,结合当日天气现象和前12小时的天气现象对路面状况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指数,以便提醒广大司机朋友路面是否潮湿,湿滑,有积雪或积冰,是否道路便于行驶。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气象因素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减少由于不利天气状况而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路况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天气现象对路况的影响越大。
旅游指数
是气象部门根据天气的变化情况,结合气温、风速和具体的天气现象,从天气的角度出发给市民提供的出游建议。一般天气晴好,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最适宜出游;而酷热或严寒的天气条件下,则不适宜外出旅游。旅游指数还综合了体感指数、穿衣指数、感冒指数、紫外线指数等生活气象指数,给市民提供更加详细实用的出游提示。旅游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越不适应旅游。
体感温度
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人体对相同的气温其感受是不同的。体感温度就是在综合了空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天空云量、日照时数等因素影响后,人体实际上感受到的温度。
风寒指数
是舒适度指数在秋冬季节的一个细化,由于秋冬季节气温变化起伏较大,人体感觉受风雪天气、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暖季更为敏感。风寒指数综合考虑了气温和风速对人体的影响,人们可根据风寒指数,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风寒指数分为6级,级数越高,人们的防寒意识越大。
舒适度指数
数是结合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对人体综合作用,表征人体在大气环境中舒适与否,提示人们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生理及适应冷暖环境,以及防范天气冷热突变的指数,便于人们了解在多变的天气下身体的舒适程度,预防由某些天气造成的人体不舒适而导致的疾病等。舒适度指数分为9级,级数越高,气象条件对人体舒适感的影响越大,舒适感越差。
化妆指数
是根据气象条件对人的皮肤的影响制定出来的指数,主要影响有温度、湿度、风速、紫外线强度,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来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保湿、防晒、保湿防晒、去油、防脱水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以减少恶劣气象条件对皮肤的伤害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指数
是不考虑污染源的情况下,从气象角度出发,对未来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虑的气象因素是温度、湿度、风速和天气现象,对气象条件进行分级,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气象条件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放风筝指数
由于放风筝是一种户外活动,所以受气象条件制约很大。放风筝指数是根据温度、风速、天气现象等气象因子对放风筝活动的影响程度制定出的一种指数,它分为三级,级数越高,越不适宜放风筝。
美发指数
主要是根据适宜头发生长的气象环境,结合实际的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风速对人们是否在此气象条件下适合美发提出意见,以期对人们美发起一定的指导作用。美发指数分为3级,级数越低,气象条件就越适宜头发的生长。
空调开启指数
是综合考虑了当日温度、湿度和连续三天的温度情况,根据人体的生理与健康要求,计算出指导人们适当使用空调的指数。空调开启指数分为5级,空调开启级数越低,越要开启制冷空调进行降温,级数最高时,则应适当采取供暖措施。
逛街指数
是根据影响人们逛街的主要的气象因子:温度,天气现象、风速等,按一定的经验公式进行分级,以便人们根据逛街指数来安排自己的行程。逛街指数分为4级,一般级数越高越不适宜逛街。
防晒指数
是根据紫外线的强弱程度来制定的,紫外线越强,防晒指数越高。人们应根据防晒指数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对人体的造成伤害。防晒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高,外出时越应特别加强防护,建议涂擦SPF倍数高一些,PA++的防晒护肤品,并随时补涂。
钓鱼指数
是根据气象因素对垂钓的影响程度,提取出影响垂钓的主要气象因素:温度、风速、天气现象、温度日变化等,进行综合考虑计算得出,利用钓鱼指数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水域,在有利于钓鱼的气象条件下垂钓,不仅能取得较大的收获,还可以达到休闲的目的。钓鱼指数分为3级,级数越高,越不适合钓鱼。
晾晒指数
是根据温度、风速、天空状况的预报对晾晒的影响情况,对人们进行晾晒活动的适宜程度进行分级,从而指导人们适时安排晾晒衣物等家庭用品或农作物、药材等。晾晒指数分为5级,级数越低,气象条件对人们进行晾晒活动越有利。
感冒指数
是气象部门就气象条件对人们发生感冒的影响程度,根据当日温度、湿度、风速、天气现象、温度日较差等气象因素提出来的,以便市民们,特别是儿童、老人等易发人群可以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用感冒指数来确定感冒发生的几率和衣服的增减及活动的安排等。感冒指数分为四级,级数越高,感冒发生率就越高,气象因素对感冒的发生就越有利。
穿衣指数
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一般来说,温度较低、风速较大,则穿衣指数级别较高。穿衣气象指数共分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
晨练指数
是气象部门根据气象因素对晨练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综合了温度、风速、天气现象、前一天的降水情况等气象条件,并将一年分为两个时段(冬半年和夏半年),制定了晨练环境气象要素标准,晨练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根据晨练指数,有选择地进行晨练,这样才能保证身体不受外界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真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晨练指数分为4级,级数越低,越适宜晨练。
划船气象指数
由于划船是在露天的水面上活动,天气条件的影响对游客的安全至关重要。划船气象指数是综合分析了影响划船的天气现象、风速、温度等气象要素而研制的。它可以为各公园船队和游人提供是否适宜划船的专业气象预报服务,以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划船活动,而避免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危害。划船指数分为三级,级数越高越不适宜划船等水上户外运动。
啤酒气象指数
最早起源于欧洲,近年来我国根据主要影响人们喝啤酒的气象因素(温度、湿度)研究出针对我国的啤酒气象指数,以便正确引导市民啤酒消费,指导啤酒商家销售。通常在寒冷干燥季节,应少喝啤酒且尽量喝些常温或稍加热啤酒;湿热天气饮用冰镇啤酒倍感舒适;而干热天气时,啤酒可作为最好的防暑降温饮品。啤酒气象指数分为5级,一般级数越高,越适合饮用啤酒。
动力气象学的发展简史
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又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了。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由来:相传唐高宗年间,黄河下游爆发了一次洪水,年轻人谷雨将村民转移到城墙上,还顺带救起了一朵牡丹花,并将其种在百花园中悉心照料。
为了报恩的牡丹花仙丹凤化为人形,救治谷雨重病的母亲,不料丹凤却被抓走,被迫用血酿酒。得知此事的谷雨赶到的山洞救出了丹凤,自己却不幸牺牲。
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命名为谷雨,这就是谷雨节气的由来。谷雨在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也是播种移苗、种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海边的渔民,会在这天开始铺网捕鱼,骑着谷雨上网场说的就是他们,而田间的农夫则播种插秧。
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近代动力气象学起源于北欧 ,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锋面气旋学说,形成了以V.皮耶克尼斯为代表的挪威学派。相应地在苏联,也有以H.E.柯钦为首的一系列工作。到30年代,由于无线电探空仪的使用,对高空的大气运动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中纬度高空的大气环流在具有自西向东的绕极运动(指北半球)之上,叠加有波长达数千公里的波动。这些波动除有自身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外,还与低空的锋面气旋存在内在的联系。对于这种波动现象,瑞典气象学家C.-G.罗斯比(1939)首先在理论上指出,这是由于科里奥利参数φ随纬度变化造成的,从而提出了长波(行星波)理论(见大气波动、大气动力方程)。这是动力气象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并由此引出一系列研究,从而形成了以罗斯比为首的芝加哥学派。除行星波外,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了大气运动的地转适应(罗斯比,1938;见大气地转适应);行星波的能量频散(罗斯比,1945;叶笃正,1949);西风带急流的形成理论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重要作用(E.H.帕尔门,1951;罗斯比,1947);行星波的正压和斜压不稳定性(J.G.查尼,1947;郭晓岚,1949;见大气动力不稳定性)。芝加哥学派对动力气象学的贡献为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50年代以来,在中小系统动力学(Л。Н.古特曼)、热带波动(松野太郎)、大气环流和气候形成的数值模拟(N.A.菲利普斯,J.斯马古林斯基)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至60年代,短、中期数值预报已成为业务预报的一种主要方法。
中国在开展动力气象学研究方面的创始人是赵九章,他曾经早在20世纪 30年代就提出了信风形成的热力学理论(1935),并最早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性的概念(1946)。中国在发展动力气象学方面的其他主要成就有:
①大气环流。研究了青藏高原和它的热源对大气环流形成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叶笃正、顾震潮、朱抱真、巢纪平,1957),东亚及其邻近地区大气环流的冬、夏平均结构及其季节变化过程(叶笃正、陶诗言、顾震潮,1957~1958),平均状态大气环流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等(叶笃正,1950)。
②地转适应过程。发展了适应过程的尺度理论(叶笃正,1957;曾庆存,1963;陈秋士,1963),并进而把这一概念发展到旋转适应过程(曾庆存,1979)和中、小尺度运动中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叶笃正、李麦村,1964)。
③湿斜压大气的天气动力学。提出了湿斜压大气的概念和理论(谢义炳,1978)。
④中小尺度系统动力学。首先建立了适用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组(巢纪平,1962),并由此研究了积云对流(巢纪平、周晓平,1964),还提出了过山气流出现气压跳跃的临界条件(巢纪平等,1964)。
⑤数值天气预报。最早提出半隐式差分格式(曾庆存,1961),还提出了以能量守恒格式解决计算的非线性不稳定性(曾庆存,1981)和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顾震潮,1957;丑纪范,1974),在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方面,提出了气候距平场的预报方案(巢纪平,1977~1982)。
沙尘暴怎么来的?
沙尘来源及其路径
近4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近年我国的大风沙尘天气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沙尘暴的概念、规定和标准
一、沙尘天气概念: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二、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三、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省级标准:
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说明:
1、省级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2、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应包括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3、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有关省气象台通报,省级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央气象台及有关气象台站通报。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物理机制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黑风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两: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沙尘来源及其路径
近4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1999年9次,2000年14次,2001年18次,2002年12次)沙尘天气,其中有33次起源于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换句话说,就是每年肆虐我国的沙尘,约有六成来自境外。这是7月2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向媒体公布的研究结果。他说,2002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具有出现时段集中、发生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3个特点。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可能影响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我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主要影响我国西北、华北;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近年我国的大风沙尘天气
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现将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主要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993年: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河西、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年: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1998年:4月5日,内蒙古的中西部、宁夏的西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遭受了强沙尘暴的袭击,影响范围很广,波及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等地。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的大风袭击,部分地区同时伴有沙尘。这次特大风灾造成大量财产损失,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5月19日凌晨,新疆北部地区突遭狂风袭击,阿拉山口、塔城等风口地区风力达9至10级,瞬间风速达每秒32米,其他地区风力普遍达到6至7级。狂风刮倒大树,部分地段电力线路被刮断。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
沙尘暴的概念、规定和标准
一、沙尘天气概念: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二、沙尘天气过程分类
沙尘天气过程分为四类:浮尘天气过程、扬沙天气过程、沙尘暴天气过程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浮尘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浮尘天气;
扬沙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5个或5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扬沙天气;
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沙尘暴天气;
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在同一次天气过程中,我国天气预报区域内3个或3个以上国家基本(准)站在同一观测时次出现了强沙尘暴天气。
三、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
1、决策服务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在内部公报、专报及决策服务材料中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2、公众预报
国家级标准: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省级标准:
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照国家级标准确定。
说明:
1、省级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发布标准报中国气象局备案。
2、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应包括发生沙尘天气的区域、时段、强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对策。
3、中央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有关省气象台通报,省级气象台向公众发布沙尘天气预报警报前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央气象台及有关气象台站通报。
沙尘暴天气成因及物理机制
沙尘暴天气成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黑风的危害
黑风的危害主要有两个字,一是风二是沙。
大风的危害也有两:一是风力破坏,二是刮蚀地皮。
先说风力破坏。大风破坏建筑物,吹倒或拔起树木电杆,撕毁农民塑料温室大棚和农田地膜等等。此外,由于西北地区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出苗,生长子叶或真叶期和果树开花期,此时最不耐风吹沙打。轻则叶片蒙尘,使光合作用减弱,且影响呼吸,降低作物的产量;重则苗死花落,那就更谈不上成熟结果了。例如,993年5月5日黑风,使西北地区8.5万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万株防护林和用材林折断或连根拔起。此外,大风刮倒电杆造成停水停电,影响工农业生产。1993年5月5日黑风造成的停电停水,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经济损失8300万元。
大风作用于干旱地区疏松的土壤时会将表土刮去一层,叫做风蚀。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平均风蚀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亩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风刮走。其实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带来的沙子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此外大风夹沙粒还会把建筑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层,叫做磨蚀,也是一种灾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说过,狭管,迎风和隆起等地形下,因为风速大,风沙危害主要是风蚀,而在背风凹洼等风速较小的地形下,风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发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处达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损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风中共死亡85人,伤264人,失踪31人。此外,死亡和丢失大牲畜12万头,农作物受灾560万亩,沙埋干旱地区的生命线水渠总长2000多公里,兰新铁路停运31小时。总经济损失超过5.4亿元。
沙尘暴天气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
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
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
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沙尘暴缘起土壤风蚀
据新华社兰州电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近日用品顺利完成。
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