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 百度百科_中国气象局百家号
1.常见的雷有几种?哪种雷危害最大?
2.华县咸林中学的百年校庆
3.风水学入门:第07章 风水与人生
4.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5.指南针火药飞机汽车自行车电话分别是谁发明的
6.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1
沈 括(1033一10年)
北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藏书。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他为此主张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军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三十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制造、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外。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2
龚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一名巩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则徐查禁,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3在那些为发展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名师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结构专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传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4唐朝书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
5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词作
苏幕遮(燎沉香)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兰陵王·柳 少年游(并刀如水)
常见的雷有几种?哪种雷危害最大?
杨家埠村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南1.5公里处。杨家埠村共有380户,1200人,土地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公顷.
现村址在战国时期即有聚落。西部(今寒亭气象局院内)曾出土战国时期文物,村南曾出土汉代陶器、铜镜。今杨家埠于明代建村。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先祖杨伯达,奉旨自四川梓潼县移民到山东。初居于潍州崇道乡寒亭社浞河西岸下店村(后演称下边村,一度称中杨家埠,俗称老庄子),后因水患,复迁西埠另立新村。以方位、姓氏、地形命名为西杨家埠,习称杨家埠。
杨家埠村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和潍坊风筝发祥地。
早在明代,杨氏祖居地四川梓潼县重华乡即为年画产地。杨伯达出身于年画世家,是当地有名的木工画师,擅长绘画、刻板和印刷技术,又精于灯笼、纸彩扎制。来山东后重操祖业,结合山东习俗,创造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创立了同顺堂画店,主营年画,兼营风筝、灯笼、纸彩、扇、布挂件等民间工艺品。600多年来,工艺世代相传,人才辈出,不断传承与创新。
杨家埠木版年画其题材广泛。有辟邪纳福、祥瑞吉利、风俗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文、时事幽默、百戏、风景花卉、瑞兽祥禽,还有地图、书法、秤头歌等。形式主要有文武门神、扇面画、拦门判、炕头画、窗饰、中堂、神像。造型夸张、构图饱满、想象自由、象征寓意、色彩鲜艳、图文结合。工艺分为构搞画样、雕刻木版,着色套印、烘货点胭等。
杨家埠风筝取材面广,寓意深刻,造型多样,拥有传统风筝300多个品种,大致可分为吉祥类、福寿类、平安类、神奇类、爱情类、花卉类、鸟虫类。形式上分:板子类、硬翅类、软翅类、串式类、筒子类。每个类型又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5个型号。杨家埠风筝与木版年画联姻,自成一大派系。画面鲜明,突出主题,以形传神,色彩浓重,对比强烈,造型大方,形象美观,工艺精巧,扎画并重。工艺分为定样、选料、下料、造型、绑扎、贴糊、绘画、组装、拴角线、检测试飞。杨家埠风筝“好看、肯起、便宜”,深受顾客喜爱。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兴盛阶段,全村出现了“户户印年画,家家扎风筝”的景象,有“画店百家,画样千种,画版上万”之誉。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为全国三大画市。光绪年间,每年冬季画商云集,竞相选购,村内画店通宵达旦,赶制年画。画商5000多人,用纸2万多令,印画7000万张。时艺人刘明杰、杨中海曾创作反映时政的讽刺幽默年画“慈禧太后逃长安”“自觉体面光”等,突破了传统年画题材范畴。清末民初,年画业曾一度萧条,东大顺画店请民间画师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进行年画革新,生产实用木版年画,如地图、月饼、秤头歌、花纸等。又将文人画的情趣引入年画,创作了“梧桐”“四香花鸟”“山水四幅屏”等。印刷工艺作了改进,作品古朴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销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受战争、政治运动和“”影响,画版被销毁,年画被取缔。
1980年代以来,杨家埠年画重获新生。组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对濒临失传的品种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恢复了家庭生产。1986年,首建了全国最早最大的风筝厂。1987年冬,文化部订购杨家埠年画“八仙图”“年画镜片”和“年画缩样”等1500册(套),分送20多个国家的大使馆,用作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其间,多名民间艺人出国献艺,表演年画或风筝制作技艺。党和国家***、外国友人和文化名人也多次来杨家埠视察指导,游客纷至沓来,专程观摩欣赏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已经成为潍坊民俗旅游的热点。
杨家埠村有一大批杰出的年画、风筝艺人,著名的有被专家誉为“中国风筝王”的杨同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杨洛书,有中国年画王之美誉。
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家埠村附近有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杨家埠民俗文化古村)、寒亭西杨家埠木版年画旧作坊、浞河景区、柳毅山、禹王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有杨家埠风筝、潍县根雕、潍县萝卜、一空桥山药、寒亭西瓜等特产。杨家埠村特产与美食杨家埠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之一,而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一支独有流派,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流派。它与杨家埠年画一样,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
潍县根雕
根雕,简称根艺,是对树根加工的艺术,即人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有文字说,根艺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根艺作品大多为少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品赏,人民大众
杨家埠村民俗文化杨家埠木版年画
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自古至今盛产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潍县杨家
华县咸林中学的百年校庆
雷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天空中带不同电的云,相互接近时,产生的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除此之外,雷在中国百家姓中排在第88位;关于雷的诗句也很多。近日,“被雷”已成为一种习惯。雷是一种自然现象!闪电是雷雨云体内各部分之间或云体与地面之间,因带电性质不同形成很强的电场的放电现象。由于闪电通道狭窄而通过的电流太多,这就使闪电通道中的空气柱被烧得白热发光,并使周围空气受热而突然膨胀,其中云滴也会因高热而突然汽化膨胀,从而发出巨大的声响--雷鸣。在云体内部与云体之间产生的雷为高空雷;在云地闪电中产生的雷为“落地雷”。 落地雷所形成的巨大电流、炽热的高温和电磁辐射以及伴随的冲击波等,都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足以使人体伤亡,建筑物破坏。如,1986年4月25日7时20分,湖南省溆浦县的观音阁、双井、低庄乡等地,乌云压顶,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随着一道强烈的闪光,一声震耳的霹雷--落地炸雷,殃及了3个乡6个村庄,顿时一片混乱,雷声、雨声、风声、哭声、喊声混杂在一起。据地、县联合调查组调查,当场雷击死亡7人,伤10人,其中重伤3人,有一名死者的头发、衣物全被烧化,身躯也被烧焦变形,惨不忍睹。 雷击伤亡事故发生后,经调查发现:这一带居民屋内电线安装凌乱,走线位置很低,死亡的7人中就有5人是在照明电灯和开关下被雷击中的;雷击前室内相当潮湿,给雷击事故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所以,电线的安装必须符合要求,而雷电时,远离易导电的金属物体,保持室内干燥是预防雷击的重要措施之一。 雷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在许多地方曾出现过雷电致死的事例,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富阳枫瑞村的骆坞自然村曾是一个闻“雷”变色的“雷电村”。2006年以来,骆坞村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家遭遇过雷击,村民们对雷电充满了恐惧,小山村因而被称之为“雷电村”。在2008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气象局组织专家组进驻骆坞村,对“雷电村”进行会诊。会诊期间,村中一棵250多年的古樟树被雷电击中,15公分粗的枝桠被生生劈断;树底下一户人家的老太太被震倒在地。 防雷击须知 ①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②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③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④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⑤当发生雷击时,旅伴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 死亡。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⑥雷雨天气发生时,即使在安装了避雷针的情况下,也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空间电磁波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从电闪雷鸣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顶上、高大树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故多发区。 ⑦在室外,要考虑到雷电活动区域,看雷电活动远近,一般是听雷声就能判断出远近,不要躲到避雷针和大树下面。在空旷的地方不要打雨伞,因为雨伞有针尖,电场强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旷地方打手机。要蹲下来,两脚并拢。 ⑧如遇雷雨天气,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这些建筑物或汽车被雷击中,它们的金属构架或避雷装置或金属本身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个人防雷 1.应该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室外工作者应尽快躲入室内。 2.不宜使用防雷措施不足的电器,不用水龙头。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提电话。 5.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活动,不宜进行室外球类运动。 6.切勿站于山顶、楼顶或其他近导电性高的物体。 7.切勿处理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 8.在旷野应远离树木和桅杆,至少离树5米远。 9.在空旷地不宜打伞,不宜把羽毛球拍等扛在肩。 10.不宜开摩托、骑单车。 11.雷雨时若头发竖起,应蹲下,双脚并拢,减小跨步电压。
风水学入门:第07章 风水与人生
“北有杨松轩,南有蔡元培”,由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杨松轩创办的华县咸林中学2007年11月18日迎来百年校庆。这所被誉为“关东学府”的中学,曾诞生过9位省级领导。曾就读咸林中学的杨松轩之子——杨钟健院士(已故),因生物学研究成就,其雕塑陈列于大英博物馆。
位于少华山下、渭水之滨的咸林中学,系著名的“渭华起义”策源地之一。在杨松轩先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百年来,桃李满天下。先后诞生过高克林等五位、甘一飞等四位副省级领导、林毅等两位共和国将军,还有中科院院士、驻外大使等多人。
百年华诞,300名校友欢聚一堂。其中,不乏85岁高龄的老校友。教育部、省教育厅、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数百家单位发来贺电。
百年:红烛燃烧
咸林中学是二十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想的产物。 1907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在文庙召开了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1919年诞生的咸中,是当时陕东地区唯一的一所中学。1932年咸中实行男女合校,1933年设立高中班,不但在陕东地区领风气之先,在陕西也居各校之前,因而获得“陕东最高学府”之誉,成为陕西最早确定的“重点中学”。咸林中学还是陕西最早的传播基地。魏野畴、王复生、王懋廷、陈述善、姬德邻、严少儒、赵秉毅、关中哲等***员就是在这里传播马列,改革教育,引导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特别是1923年,咸林中学以潘自力和赵和民为首的“青年励志社”、“公益协进会”成立后,领导当地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轰轰烈烈的“交农运动”在陕东蓬勃兴起……
1937年7月,中国历史进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咸中师生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也站在了时代的前列。1949年5月,华县和平解放,咸林中学历史揭开新的一页。在中国***的领导下,学校继承40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顺应时势,革新教育。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咸林中学几十年积淀而成的深厚人文精神和优良教学传统,在这场风暴中受到严重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咸中师生迎来了教育战线的春天,学校正本清源,恢复传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1年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审时度势,分析教改方向,调整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全体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咸林中学无时不与时代同行,无时不在艰苦中奋斗。
进入新世纪,世界科技突飞猛进,使咸中面临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加之全省各个重点中学乃至渭南市所辖各兄弟县(市)的许多重点高中,也都在大踏步前进,在教育质量上对咸中也形成不小的压力。当时又值学校扩招,生源剧增,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及师生住宿困难很大。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咸林中学为了保持“陕东学府”的历史声誉,紧跟时代步伐,再创新的辉煌,在县委县领导及任德昌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领导班子,务实创新,全面开拓,使咸林中学有了一个新的发展。
经过世纪之初的努力,学校的校容校貌、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及师生的精神风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各项荣誉接踵而至。目前,学校占地135亩,教职员工248人,学生4000余人,有66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有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省特级教师3名,省级教学能手2名,省级优秀班主任1名,市级教学能手14名,市管拔尖人才1名,中高级教师100名。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精诚团结,开拓进取,勤政务实,善于管理。2000年学校被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命名为“文明校园”;2001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354人,名列市重点中学第四;2002年分别被省教育厅、省教科所定为“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和“西部开发与陕西关中地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单位”,同年被渭南市命名为“市示范高中”;2003年又被陕西省教育厅命名为“省级重点中学”,这一目标的实现,标志着学校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校师生欢欣鼓舞,为之振奋。咸林中学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呢?纵观发展史,就会发现她有深刻的“立足基础、追求和谐”的教育理念;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领导班子“掌舵”;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划桨”;有敢为人先的教改勇气和豪气;有大教育、高投入的恢弘气魄与远见卓识。
百年:春蚕吐丝
一百年,一代又一代咸林人无怨无悔的追求,犹如春蚕吐丝。创始人杨松轩被誉为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家,为了兴学他历尽艰辛;新中国成立后,校长赵玉玑1960年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体育“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获得周总理署名的“先进单位”奖牌一面;1999年8月任德昌任校长以来以来,华县咸林中学在各级教育部门及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他们发扬学校初创时期杨松轩先生的办学精神,本着“先建设、后还债”的发展理念,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学校的硬件建设大上台阶。2001年12月至2002年8月建成了2号教学楼,新增教室24个,2002年先后修缮了正义楼、翻新扩建了校门(11年校门由东门改为西门),硬化了操场300米的环形跑道,安装了学校的供暖设施,2003年又建成了可供1600名学生住宿的2号学生公寓楼,翻新了1号学生公寓楼,至2003年9月,基本解决了扩招后48个教学班、3286名学生的学习与住宿用房和1名教职工的办公用房,学校芳草如茵,环境怡人,绿化面积4580平方米。实验楼一栋,内设语音室、电话教学系统及理、化生全新高标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在教学管理中,学校教育全体教职工把教书育人作为工作的永恒主题,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思想。从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校教学优势出发,相继建立完善了《课堂教学规范》、《教学常规、量化考核细则》、《优秀教案评比标准》等50多种规章制度,依章考核,奖优罚劣,狠抓落实。实行教研工作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个教师学好一本理论专著,做好一个经验介绍与推广,选好一个教研改革课题,上好一堂教研课,写好一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教研论文。推行三个年级教学大循环制度,实行优化组合,落实质量指标,发挥教师的整体合力和效能。建立能上能下,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用人工作机制,加大向教学一线人员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发挥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安排他们从事重点班教学或尖子生辅导。开展教学比武活动,通过公开课、教研课和论文研讨征集及教学能手赛讲等提高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完善的工作制度,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一时期,学校与时俱进,于2002年10月聘请外国志愿者来校讲学。2004年2月后,每周四聘请西安欧亚学院的美国外教凯瑟琳女士定期来校上课。2004年8月,学校和香港巴克兰海外教育集团签订了每学年指派两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的三年合同,加强英语科教学,着力提高师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学生的学业成绩。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首先提出,思想教育引导人,提倡“三敬四尊”,“三敬”即敬全社会的教育事业、敬华县的教育事业、敬咸林中学的教育事业;“四尊”,即尊重教师的人格、个性、意愿和劳动。观念上树立“四个意识”即质量意识、集体意识、忧患意识、教改意识。感情投资温暖人,教师是诚实的脑力劳动者,工作艰苦,生活清贫,对教师应该从工作上对关心,生活上多照顾,时时刻刻把教师装在心里,做教师的知心朋友。规章制度约束人,咸林中学除了制定行之有效的常规制度外,还结合学校情况和时代特点,制定富有特色制度。其次,学校还以教研组为平台,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用检查评比、赛教及实验操作、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技能比武等方式强化基本功训练,使其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成为骨干力量。同时,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组织学生评选“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授课艺术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校以人为本,关切教师的衣、食、住、行,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补贴、奖金、待遇逐年提高,教职工的年均收入居全县中上等水平。
百年:桃李芬芳
一百年,那是斗转星移的一百年;一百年,那是为了梦想而苦苦追寻的一百年;一百年,那是播种希望的一百年;一百年,那是铸造辉煌的一百年。
咸中百年,桃李满天下。百年咸林历届毕业学生遍及国内外,不胜枚举。一是留学国外各专门大学者数百十计。杨松轩的父亲1922年病故,仅从日本名古屋发来哀悼文章的咸中学生就有王衡鉴、杨述祖等五人;二是被北大、北师大、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大学、黄埔军校等知名学校录取的学生比例相当大,以黄埔军校为例,在最早的第一期到第七期学生中,几乎每期都有咸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北伐战争。1925年陕西曾决定派16人到黄埔军校学习,后因中山舰事变而改派到主持的广州农动讲习所,这其中的一半人都是咸中学生。其中大部分人后来在革命活动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成为党的优秀干部;三是咸中是***员最早到陕西活动的地方,而且长期建有组织,为后来的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思想十分活跃的人才;四是咸中毕业的优秀人才遍及国内外及各行各业。如具有世界影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全国知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字改革活动家杜松寿、病理学家杨述祖等等,政界的潘自力(驻苏联大使)、高克林(中央西北局书记处书记)、杨春茂(北京市人大副主任)、严佑民(上海市委书记)、康博(上海海洋气象局局长)、刘玉堂(河南省高级法院副院长,原咸中工读生)等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供职于不同岗位的咸林学子正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智慧与力量描画着耀眼的历史画卷。国家教育部、陕西省教育厅、渭南市教育局、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青海制药集团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中学等单位发来贺信恭贺咸林中学百年华诞,希望她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学校办成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中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成绩和荣誉,面对掌声与鲜花,面对鼓励和期盼,一向锐意进取、高歌奋进的咸林人并没有驻足不前、沾沾自喜。他们明白:辉煌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深信,随着县委、县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在省级优秀教师、华县教育局副局长、咸林中学校长任德昌等一班人的不懈努力下,咸林中学百年名校的旗帜一定会高高飘扬。
关于黄河与《黄河颂》的问题急求~
第07章 风水与人生
一、前言
风水学又被称为地理学,她是以风水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又有其地理学的基础。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谓我们探讨风水学渊源累积了丰富的资料,尤以道教风水学为主。《淮南子》<坠形训>指出:“天地之间,九久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寨,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因此《淮南子》用了的划话分概念,并对之内山泽风水作了品级规定。此外,中国许多学问皆言“气”,如武术练“气功”,中医师论“气血”,艺术家言“气韵”,命理学家云“运气”,堪舆家则云“地气”。虽各家因套用及对象之不同,建立有各学问独特的理论学说及各人的体会,但若思想根源及妙用境界而言,可说是诸学本是一体同根源的。
风水学中重视“生气”,视“生气”为生命(旺)之气,即阴阳交感能生万物之气,亦可称其为构生命的要素,其在地上的一切皆本源于天且阴阳之气在“地中”可展现“地气”的特质,此生命之气可从有机生命体演替现象中发现。本文藉以阐述风水的归属与定义及其由来,系来自阴阳之气行乎地中调和之说所产生“化生万物”的作用,古言:“以水验气”气与水互为表里,即为个中道理生生不息,文中并说明风水概念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是环环相扣。
二、风水的归属与定义
风水观念肇始于先秦。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归属,风水也有其归属。古代将风水归于阴阳学、地理学与术数。要研究风水学,首先必须先了解风水的概念、历史背景与范畴,并应区别阴阳学与阴阳家的分野。
阴阳学与阴阳家是有区别的。先秦诸子有阴阳家,创始人是邹衍、郑玄等。邹衍又叫谈天衍,他的思想包括三方面:一是天文星历的天论;二是大九洲的地理论;三是阴阳五行终始论。阴阳家的学说包括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时等数度之学与五德终始的五行说(王玉德,1994)。因阴阳家与相地术没有直接渊源关系,而风水理论颇受阴阳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历代阴阳家一直受到各朝统治者的排斥,在民间德流传范围也相当有限。
阴阳学是距今七百年确立的。元朝至元二十八年(西元一二九一年),朝廷颁准依照儒学、医学之例,于诸路(基层行政区域)设定阴阳学。阴阳学包括天文、占候、星卜、相宅、造日等,如此风水就列入学问之列(王玉德,1994)。到了明朝洪武十七年(西元一三八四年),朝廷正式设定阴阳学官,府、州、县各设一人,负责教学与管理事宜。清代因袭之。
风水术又可归于地理学。古代地理学受人歧视且被列为史学的附庸,明清才逐渐发展起来。明清地理学不严谨,产生地理问题大杂烩。风水属于相地的学问,涉及山川河流,纳入地理之列。因此,读目录文献常在地理累可以找到风水书,许多风水书就是冠以“地理”之名传世,例如《地理大全》、《地理真诀》等。此外,风水术被归于诸子术数,所有学问都可归于经、史、子、集四大类。子部有术数。但众人偏见术数不是一门学问而是江湖的把戏,则未免太束之高阁,孤芳自赏。的确术数终包括方士们的迷信,如、扶乩;但也有包括科学性的知识,如天文历法与农事气象,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千万不可因咽废食。应该以宽容之心持平去接纳它。
风水的概念,在《淮南子.时则训》中已有载明,所谓“孟春之月,招摇指寅,...候雁北。天子衣青衣,乘苍龙,服苍玉,建青旗,食麦与羊,服八风水”云云;惟当时的风水还不是阴阳宅理论的总名。
风水首见于郭璞撰的《葬经》之中:“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借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因此,葬经是从丧葬角度提出“风水”的概念。它认为埋葬死者应该选择有生气的地穴,才能使之再生。同时,风水同时也提到“气”的概念。气是万物之源,有聚有散,有行有止,聚则成行,散则化体。大自然中运行之气因风与水的激斗与调和关系而凝于地穴,通过地形查看,认识风与水的特有关系,选择地形,这就是“风水”。风水展现之地气,视为生命之气,可以从有机生命体演替现象中发现。所谓“大地”为万物化生最明显《葬书》里:
“夫土者气之体也,有土斯有气。”
“五气行地中,发而生乎晚物。”
“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说明了气依附土的存在,运行于中发挥而生万物,故大地亦可称为万物之母。《易经》坤卦篆辞:“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此意说明转化成“有土斯有财”的观念。
三、气与水
风水强调气与水的关系,尤其在《淮南子》一书别有载明。《淮南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主持编撰的。它“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归之于道”《淮南子叙》。《淮南子》试图以道家为宗,综合诸子百家,为汉王朝寻找大一统帝国的长治久安之道。它更把气的范畴涵义规定,由道产生的精气、阴阳之气,明显地带有道家思想色彩,其属于杂家观念综合诸子百家集其大成,并含有宇宙生气的思想。
《淮南子》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精微原始物质,气由本体道产生。气与道不同,道是无形无象、无限广大的;气是有限有边际的。气产生天地,气的清阳部分散布而成天,重浊部分凝聚而成地。天地形成之后,天地之间的万物得以产生。《淮南子》这种宇宙发生模式,基本上继承先秦道家“道-气-物”的模式,但也有所发展在道气之间加进了“虚”、“宇宙”两个变化阶段,在时空关系上更为详细明晰。
《淮南鸿烈集解.天文训》“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属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 ,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壤,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结难,个故天先成而后地定。”《淮南子》的气是产生宇宙万物的物质材料,但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气又叫“精”,有阴阳之分。阴阳精气化生天地万物,历经气到“无始”、到“有始”、再到“有有”的过程。
气之所以能化生万物,是因为气内部包含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阴阳二气相酝运动,对立交感,万物就在此过程中产生。此外,《淮南子精神训》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鸿濛鸿洞,莫之其门,有二神混生,经营天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淘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文中“二神”即阴阳二气。《淮南子天文训》中“精”是精气,即阴阳二气,天地万物受阴阳之精气而成;太阳、月亮、星辰积阳气(火气)、阴气(水气)与日月散逸的精气而成。因此自然界日月星辰,雷电雾露,风雨霜雪,飞禽走兽,鱼虾龟蛇,森林万象,无不是阴阳二气相薄相感、强弱施化而成。这些物类形成之后,依然售阴阳之气变化规律的支配,按照阴阳四时变化而盛衰生息。
因此,阴阳变化规律是气运动的规律,从自然到人类的生息变化,都是“阴阳之气相动”《淮南子
泰族训》的表现。在人体的生命运动过程中,阴阳之气遵循着“和”的法则,其具体表现为人的形、气、神三者的协调平衡。形体是生命暂存的躯壳,气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精神是调节生命运动的机制。三者的协调平衡,是靠阴阳之气的“和”来实现。正最社会是人类合群生息的系统,与自然万物与生命机体一样,其存在着与运动也遵循“和”的规律。“人气”同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一样需要“和”,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平。
四、风水的重要性
风水术的萌芽期在秦汉,成长于魏晋南北朝,五代两宋为风水术的成熟时期。生死大事中格外重视风水的传承与仪式,目的为趋吉避凶,庇荫后代子孙。风水与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生命礼仪过程均与文化习俗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相连结。而风水术主要盛行于东南古百越旧地,包括民俗与地缘因素。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代,亦为儒道佛三教宗教最活跃的时期。风水进入西汉董仲舒将中原文化核心儒学脱胎换骨大改造,系加入阴阳五行于儒学中,使之神学化与宗教化。
由历史演进观之:两汉是充满南方浪漫文化对北方理性文化大改造的过程,在此背景下风水术正式阐生且水到渠成。秦汉两代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进行大融合与大改造。《吕氏春秋》、《淮南子》与董仲舒今文经学、谶纬(注:“谶纬”,西汉末年与东汉时期盛行的宗教神学。谶是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指天象。我国古代统治者利用天上星象的变化来附会人事,预卜先知。)学说加上《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等舒建立中国古代宇宙图式基本概念,包括太极、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天干、地支等一套理论与图像、数字,构成一个庞大复杂系统。王充《论衡命义》:“天施气而众星布精,天所施气,众星之气在其中矣。人禀气而生,含气而长,得贵则贵,得贱则贱。贵或秩有高下,富或资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知所授也。”风水除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堪舆学外,加上宿命论加上血统论、天星、地气、人命的系统,均是风水术阐生的直接因素。
(一)住宅风水与人生
谈论风水与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住宅风水与人生。因为住宅是人类繁延生息的地方,是人们养精蓄锐的场所,也是人们能穿的最大的衣服,对人们起著特殊的保护作用。因此,历来都有安居乐业之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通,感应天地。所以建造或选择住宅时,一定要以科学辩证的观点,用心体会,细意观察,才能建造和选择到对人体身心健康有良好作用的藏风聚气、称心如意的好房屋。
《易经·系辞》说:“上古人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是说房屋的演进,原始人本居于洞穴之中,或在野外露宿,遇天上有雷雨交加,或风雪寒冷,先人解决的办法,就是发明房屋以避之,故取象于大壮(易经大壮卦象为:上卦震为雷,下卦乾为天,为宇。古人已经提出风与水是促使房屋构成的直接原因,而现代人常说住宅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语言,因为住宅的格局显示出人类适应环境的智慧,宅好人旺一直是人类几千年来对住宅文化的追求。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住宅应该具有藏风聚气的特点。但仅从此点来解释住宅的风水问题还是不够全面的,根据笔者多年来对住宅风水的研究后发现,住宅风水学是由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候气象学、宇宙星体学、磁向方位学和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八大学科的综合学科。因此,无论是建造私家住宅,或者是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或者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如果能注重风水科学的研究和运用,将会在建设过程中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也会使人们对这些建筑物产生一种舒适感和亲切感,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肯定会身心健康,生活幸福。
能够藏风聚气的好住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环境位置好,二是建设格局好,三是有气势。《黄帝工经》中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无能悟斯道也。”所以选择住宅时要目光如炬,仔细考察,精心判断。
(二)墓的风水
中国人十分重视安身立命,要盖房屋、修院落,-死后装口好棺材,置一片坟地。所以坟地选择是传统中国人的人生事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土壤有薄,水泉有波,故必须相地可葬与否,而后经营之也。“风水之之风的发展。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好的墓地。就是说墓要靠山临水,枕山顶水;左靠山峰,西临平原,这是最好为风水地。由此可见,墓和风水是相连的。这体现了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安全,要选择好的地形建造住宅,死葬的风水思想也是要选个最佳阴宅,使死者也有个好的往处。
安墓地需寻生气,气在地中何以辨,可看星辰面,最要得水与藏风,穴向气中融,第一莫葬去水地,立见退生计,第二莫寻剑脊龙,第三莫觅凹风穴,误用人丁绝,第四尤忌无案山,第五只怕明堂跌,决定破家业,第六偏憎龙虎飞,更忌撞断石,过独生凶并消福,一山出而合星辰,有应便为真,明堂气聚龙虎抱,富贵逼人来,点穴更须用心机,确能救人贫,平地星辰同一体,高低即山水,安墓认脉葬其巅,定卜福绵延,星中太极最玄微,于焉生两仪,阴阳须把脉分别,龙穴自相得,若是动时分四象,脉息窟穴状,脉背土色晕,见是再成形,窟在平面,突影见阳龙,息突忌相逢,脉象天井(金井也)分四样,盖粘并倚撞,脉缓用盖急用粘,直倚横握尖,息象开井有四数,斩截与吊坠,息短用斩长用截,高息用吊抵用坠,窟象开井有四块,正求并架折,窟狭用正阔用求,深窟用架浅折收.突象开井有四诀,挨并与斜插,突单用扶双用并,正宜用斜偏宜插,金井要决贵先知,向首宣慎择,锄出兰台(在圆晕中)便伤龙,尺寸要依天卦取,深浅须凭玉尺量,作堆须分五星形,放水依真诀,取路须曲折。龙格砂形与水城,分部要清楚,罗经指定方向何,须用卦推详。
(三)工作环境风水
风水学认为吉祥环境的气场对人的胆略、智慧都有一定的帮助,进而影响到生意的兴衰,事业的成败。由此可见,作为人们工作场所的办公室,其家俱的摆放十分重要。
本文以写字台的摆放为例,简略分析办公室家俱的摆放。写字台的摆放有两点要注意,一要注意不能将写字台正面对着进门。二要注意坐在写字台之后的人要有墙一类的凭靠,不能有多余的空虚。避免将写字台正对着门,主要是为了使领导者在工作时,不容易受到来自门外噪音的干扰和受到他人的窥视;避免写字台后有多余的空虚,主要是为了使坐在写字台办理商务的经商者,减少来自身背后的空虚和不踏实之感,增加可靠性。写字台的安放,台前应有一个比较宽阔的空间,按风水说法是一个生气区,可使唤人的胸襟开阔。同时,写字台距离门较远,而且门又是位于写字台左前方的斜角上,可以避免他人从门的直接窥视和来自门外的噪音。写字台的座后是一堵坚实墙,因为墙壁如同山脉一样给人以坚实感,又使唤写字台有所依托。
另外写字间要注意选择有窗的房屋,同时还要察看窗外的环境,要求凭窗远眺时,在窗的正前方不能看到有烟囱一类的不祥物。除此之外还要察看窗外是否有走道,如果有走道,最好是放弃另择,因为走道上人来人往,脚步声,嬉笑声,都会影响到此间处理公务的人的工作情绪。而且,还常常受他人从窗户外的窥视。
五、风水与气、水的关系
风水学是一门融合“易经原理与生活经验”套用在居住环境的古老学问,此学内容弥纶天地,涵盖有:天体的相对运行(天)、地表的山水形势(地)以及人世的吉凶祸福(人),俗云:“儒通天地人,道通阴阳气。”足以发挥儒道的双重精神。风水论气与水之说。简述下列四种作用说明(矢建国,1994):
1、 地气的运行-地契在地表土肤之际,受风雨水运行所影响。
2、 地气的影响-地气对人有吉凶祸福的效应,吉者称生气,凶者称死气。
3、 生气的辨识-地表的山水形势(空间)与天体的相对方位(时间)共同参考,从茫茫大地中,寻找出合宜者适用。
4、 生气的承用-对所选之风水福地,亦须大小环境作长期的维护。
有关气的作用,前开均有表述;除了在《淮南子》中有专论外,另在郭璞《葬书》古籍中亦有重要风水的陈述,藉以晋《葬书》“葬乘生气”的观念,提出“生气学说”,提供今日水学作为论“气”时的理论参考。古人认为天地是一体,地又源于天。《易经》:“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葬书》:“天光下临,地德上载”,又《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说明古人认为天地交感,地顺承天而有万物。因此地上的一切可以说皆本源于天。所谓天地阴阳之气交会于土肤之际(地表附近),此即为万物化生契机所在。以今日解说应该指适合生物生存的地表附近。地表的大气圈内,大气长期的变化(气候),会影响地形的演变、水文发展、土壤化育及植物的分布等,而气候又影响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且在地表不同的高度与深度处,大气中的温度空气及水份等也会有相对变化。因此,地表在阳光(温度)、空气及水份三者共同条件下,地上生物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可适性所影响,只能在地表附近上下一定的范围内生存,而此上下只有四~五公里的活动范围,以半径6370公里的地球来看确实其薄如皮。由此观之,古人言土肤之际的确有其道理。
此外,本文讨论“水”的原理原则与风水的关系,其所呈现生命的意义。中国人心目中“水”代表着生命,风水中尤其重视水。古人以“有之水去观无形之气”,故欲了解风水者不能不知水的概念。一般通则,在地势叫平坦或滨水地区(平洋、平岗)则以水为龙,有别于山龙的概念。水龙的概念套用了阴阳、五行作评价的理论基础。风水中水龙充分表现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延伸至中国人这种独特看法与观念与今日科学在原理上依然相通,如气象学、地理学、生命医学、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等。“水”的川流不息,正如同《易经系上》:“生生之谓易”。《论语 阳货》:“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另《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都言表天地之间有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自然演化万物。
有关土地、水及气的关系,《葬书》:“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母。”显示有土才显气,气凝结后承水。另有一种看法《头陀衲子论》:“夫水气之母,有水斯有气,气因水而生,水因气而化,水气升上得合乎天,而云是也,水气降下得合乎地,而雨是也。”此两句话说明水与气相化演化,更可推理扩及天地间的大流行皆水与气的变化。此外,《水龙经》以“子母同情”来比喻水与气同行:“子母同情,水气相逐,犹影之随行也”,是以,以流行变化之理观之,水与气则因相互衍生实互为母子关系,二者的表现都与土地有关。有气即有水,有水即有气,从物理观之二者同源于“地气”,若以现象观之,“地气”又可同时化为“水”与“气”,最后二者合和为阴阳之气回到空中的大气循环内周流不息。“水”与“气”之阴阳性质,“气”无形,其性情上浮故属“阳”;“水”有形,其性重浊下降故属“阴”。事实上,“水”与“气”本属阴阳互根,水可见于“表”,气不可见为“里”,故只要观有形之水即可推知无形之气了。预测风水只要观“水”即可知“气”,因此,古人常“以水验气”即为道理。
六、结论
风水一辞深受晋郭璞《葬书》与西汉刘安《淮南子》影响。《淮南子天文训》中载以,“精”是精气,即阴阳二气,天地万物受阴阳之精气而成;太阳、月亮、星辰积阳气(火气)、阴气(水气)与日月散逸的精气而成。因此自然界日月星辰,雷电雾露,风雨霜雪,飞禽走兽,鱼虾龟蛇,森林万象,无不是阴阳二气相薄相感、强弱施化宇宙生成结果。风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确实起过许多作用。因为中国人一切营造的活动(活人或死人的事务)几乎都是依照风水观念进行。研究风水应必须深入中国神秘文化的深层结构,进行剖析,同时必须与相干的神秘文化横向联系,并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发掘风水术的实质意义,力挽迷信敷衍了事的刻板心态。风水术因为具有集巫、道、佛、儒为一体的庞大伪理论体系与作业系统,因此在科学化实证上困难重重。
中国历代朝廷都设有许多衙门,擅长风水并管理风水之事之人都被安排在司天监供职。司天监负责天象也兼管相地。清代的陵墓都是由司天监的要员亲自相地指导建造的。现代传统学科被新学科取代与更新。司天监被天文台与气象局取而代之。经、史、子、集的划分已被淘汰,独留线装书静躺保存著,阴阳学亦被瓜分,地理学以新科学姿态前进,早将风水术抛到身后。因此风水学曾做为历史的一种文化,今日却成为现代社会仍然顽强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民间更为盛行。我们没有理由让这门学问在天地间蔓延,随波逐流甚至非主流吞噬主流正统一脉传承的精华。应该要让这门学问回归学术领域研究赓续发扬光大。
本体上整个社会都应当关注风水。风水范围包罗万象,因此可归于文化学、历史学、学、心理学、建筑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民政学、宗教学、民俗学。各门学科可依不角度去研究风水,尤其民俗学、宗教学与地理学首当其冲,风水均与民间生活与文化息息相关,无论是雅文化或俗文化都蕴含在此;此外风水与人文、环境与建筑有关。风水要观天象,察地理,是故亦称为“堪舆”。人们可能去死亡谷建房,更不可到滑波地带、缺水地带、
洪地带、风口地带与潮湿地带建房,应该选则最佳环境,修建最佳地点、最佳朝向、最佳结构的房屋,风水术阳宅就是试图解决这些难题。主观上可改造,但须尊重客观,适宜客观,不得违背条件,实际上,风水学除须把握原则外,并具备人性化角度去看待人事物等相关的客观条件。因此汉朝应劭《风俗通义》提及:“为政之要,辨风正俗。”让我们这一代承赋历史使命将社会无所不影响的文化现象-风水术,归属到学科领域去郑重研究它。
指南针火药飞机汽车自行车电话分别是谁发明的
近年来,黄河源区径流大幅度减少,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水土流失加剧、冻土层埋深加大、土地荒漠化、湖泊与湿地萎缩、冰川消融、草场退化、鼠虫害肆虐、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等,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为解决黄河源区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7~8日,黄河研究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了“黄河源区径流及生态变化研讨会”。会上,来自全国水利、地质、工程、环境、草原等方面的100多位院士、专家与学者,就目前黄河源地区径流与生态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方法展开了热烈的研讨。黄委国科局贺秀正同志对黄荣辉等院士在会议上的发言进行了收集整理,现予以集中发表,以飨读者。
黄荣辉院士:
主要讲讲黄河源区气象、气候的变化情况。具体讲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西北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二是源区径流和降水的变化;三是今后这个地区气候大概会发生什么变化。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由于气候变化,加上工农业用水的猛增,使得黄河下游径流减少得很厉害,甚至出现了断流,从而严重影响了华北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从17年开始我国北方发生了严重干旱,致使经济和粮食损失很大。所有灾害当中,天气灾害占了70%以上,而干旱灾害占了其中的50%左右。20世纪90年代黄河断流的时间比较长,近几年取了分水措施,使断流现象得到了杜绝。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黄河上游和其他地区气象站50年来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站40多年的径流资料进行的。
首先,谈一下我国西部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这个区域在20世纪50、60年代年降水量偏少;从70年代开始,西北东部降水有所增加;到了80年代,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均有所增加;90年代降水增加得比较多。可是我们要看到,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跟西北是不一样的,而跟华北西部以及关中地区的变化差不多,所以该地区90年代降水大幅减少,径流也随之减少。
从夏季来说,每年的5~9月是西北降水比较集中的时期,并且夏季降水占了全年降水的很大一部分。20世纪50、60年代,西北地区降水比较少,从7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80年代西北降水呈增加趋势,而黄河源区降水情况相对还是好一些的。但是当90年代西北降水增加时,黄河源区和上游的降水却比较少。
50、60年代西北的春季是比较旱的,到了80年代西北降水开始增加,到90年代增加了很多。但70年代以后,我国气候有很大的变化,17年以后华北变旱,西北的降水开始增加;17年以后到80年代末黄河源区降水有所增加,但从90年代开始降水又开始偏少。
秋季降水相对少一些,但是变化是一样的,50、60年代西北的降水少一些。到了70年代,西北东部降水开始增加,80、90年代西北西部降水增加,但是黄河上游降水的变化跟关中这一带的变化差不多,总体还是偏少。
冬季主要是降雪,50年代西北的降雪很多,60年代也不少,70年代也是很好的,80年代更好,90年代也可以。
从上可以看到,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经历了60~70年代的降水偏少期之后,从80年代开始年降水量增加。这种变化在春、夏、秋季表现尤其明显。黄河上游地区无论是年降水量距平或各季节的降水距平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北地区降水量距平的年代(际)变化有明显的不同,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特别是夏、秋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均有所减少。
虽然黄河源区降水量在80年代是比较多的,但在90年代有所减少。从气温来看,蒸发跟气温有很大的关系。从17年以后,春、夏两季全国都在升温,除长江上游与黄河上游若尔盖地区的气温降低外,其他地区气温均升高了,升高最多的是东北与华北。全国秋、冬两季气温也有明显升高。气温的升高使得蒸发增加,从而导致径流减少。气温升高导致雪线上升了30~60 m;另外,气温升高有利于冰川的融化,在整个西北地区,自60年代以后冰川面积大约减少了1 400 km2。
上述是整个西北和上游源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黄河源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跟西北不一样,西北70年代后期以后降水增加了,但源区90年代降水减少。
下面谈谈包括玛多、达日、兴海、若尔盖、红原等整个地区的降水、气温以及径流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唐乃亥流域包括红原、若尔盖、玛多、达日、兴海这几个代表站降水、气温和径流的变化。该地区年降水量平均为522 mm,但年代(际)变化很大,年际变化大概是4~7年为一周期,70~80年代降水主要是增加的,90年代降水减少。从气温来看,包括代表黄河上游的5个站气温均升高了很多,全年升高了1.0 ℃左右,这是比较大的。60年代气温距平是-0.5 ℃,到了2000年大概是?+0.5 ℃,?升高了1 ℃左右,这种升温幅度与华北地区的升温幅度差不多。
唐乃亥水文站径流量比较大的年代是50、60年代,大约为200亿m3,到90年代减少为150多亿m3。黄河下游断流,除了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外,还与上游来水减少有关。
这个区域径流具有与降水一样的周期,年际变化周期是3~7年。对唐乃亥以上流量进行了小波分析,从年代(际)来看径流变化周期约为20年。70~90年代初径流量比较大,90年代以后有所减少,距平从90年代初开始为负值,若干年以后可能会变为正值。因此,无论是从年际变化还是从年代(际)变化的趋势来看,黄河源区的径流量都会增加。
上游其他几个站的情况是:玛多靠近黄河发源地,降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和整个区域的变化差不多;达日站虽然有些波动,但波动不是太大。当然从气温来看,玛多、达日两站的气温都是上升的。
蒸发与气温有关系,玛多站蒸发量是增加的,达日站蒸发量也稍有增加,地温也升高了,但幅度要小一些。唐乃亥等站降水量80年代增加,90年代有所减少,但减少不是很多,径流量变化却很明显。兰州站的流量变化趋势与唐乃亥站差不多。因为唐乃亥、贵德2站平均气温都升高,所以蒸发量增加了,加上人类活动使得兰州站流量减少得比唐乃亥站还多。从小波分析看,兰州站的径流量经历了少、多、少的过程,90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3年多的持续减少阶段,现处于转折时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也正处于从偏小变偏大的转折期。
上述分析表明,唐乃亥以上黄河源区包括红原、若尔盖、玛多、达日、兴海等站平均降水量变化不是太大。从60年代到现在年降水量虽有些变化,但不太明显。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降水相对偏少,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降水相对偏多,从90年代到现在降水偏少。此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是80、90年代偏暖,气温上升明显,相对于60年代气温上升了1℃。
降水和气温的这些变化也可以从黄河上游玛多、达日等站的观测值看出来。从唐乃亥水文站来看,黄河上游径流量在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相对偏多,但由于气温明显上升,使得蒸发量加大,加上工农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用水量剧增,使得黄河上游径流量从90年代初到现在呈锐减趋势。黄河上游的流量与该流域降水量有很大的关系,相关系数可达到0.75,这说明黄河上游的流量主要依赖于降水。但是从降水资料来看,90年代黄河上游降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是太明显,那么为什么黄河上游流量锐减得这么厉害?这只能说明一方面是蒸发增加了,另一方面说明流域的工农业用水、畜牧业用水、城乡居民用水增加了。
最后谈谈今后黄河源区的气候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后由于工业的发展,温室气体排放会越来越多,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比80年代初增加了30×10-6~40×10-6。《全球变暖》这本书介绍,2100年地表升温幅度有的预测是2℃,有的是3℃,有的是1℃,总的来说气温都是上升的,但是增温幅度不太确定。
根据我的学生高原杰博士利用中科院大气所的气候数值进行的计算,今后20~30年间黄河源区的气温将会升高,降水也将有所增加。虽然根据黄河上游径流的小波分析结果外推以及全球模式的数值预测结果,黄河上游降水可能增加,但气温升高很明显,表明黄河上游的蒸发量将继续增大,加上开发大西北,黄河上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用水也可能会增加,因此,可能还会导致上游径流今后进一步减少,使黄河源区生态进一步退化。
我的看法是:对黄河上游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以前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现在的状态,而且必须考虑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气候和水文变化。今后,黄河上游地区将要升温,生态将会更加恶化,用水量将增加,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黄河上游地区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系统科学问题来研究。这个问题我曾经在全国政协人口环境委员会呼吁过,他们也很赞成这一看法。
李吉均院士:
10年前,我为了研究古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研究长周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在黄河上游考察了几次,联系到现在这个会议,我想讲一点意见。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和季风的变化,按照地质气候记录来说,一般规律是高温跟高湿是配合的,但是温度与降水有高温高湿、低温低湿等匹配关系,就是干旱,也有高温干旱和低温冷湿之分。几千万年以来,西北地区的主导是高温和高湿配合,低温和低湿配合。根据这个预测,黄河上游是不会这样干下去的,它会变湿。7年前我的一位研究生做西北干旱区荒漠化趋势研究时,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干旱区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的西部,那里的河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山径流量明显增加,但是祁连山东段的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则明显半干。这怎么解释呢?我想主要是蒸发造成的。真正的干旱区蒸发量也随气温升高而增大,但地方性的局部环流强,还有冰川的消融,也许高风水汽还有什么变化,共同表现就是出山径流量增加,不过现在还分不清楚哪个占主导地位,这值得研究。这些因素促使新疆及河西走廊西部径流增大10%以上。前年施雅风先生注意到这个问题,称之为气候转型,并对此作了认真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与此同时,北方的半干旱区包括甘肃东部的变干是很显著的,我很同意是蒸发的加强导致这一变化的观点。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季风加强,亚洲内陆是变湿的,这是地质记录告诉人们的,而没想到干旱区很快转湿了。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地方,由于蒸发迅速加强,土壤失去水分,大气环流还没调整过来,海洋上来的水汽还不足以使降水明显增加,因此造成了干旱化。青藏高原凡是发现泥炭的地方都是从全新世气温升高以后降水增加、温度增高、植被变好才开始聚集的。而冰期气候非常寒冷且干旱,在这种情况下植被是很差的,当然不会有泥炭生成。具体是多长时间能变过来,还要具体研究。现在新疆这个地方降雨增加,冰川融化、降水增加、地方性环流、高空输送的水汽各占了其中多大比例,这确实是要具体研究的。
我同意丑院士讲的“仅停止生态破坏不会有大量的水”这一观点,关键是看大的环境气候。那么是不是在生态上就不做事情了?应该做。黄河上游我们去了好几次,玛多这个地方的人在80年代说:别看这个地方很差劲,我们这里可是青海省人均收入很高的地方。为什么?就是放羊,羊多,产值就高。不过听说这几年不行了,牲畜太多,草原超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上月兰州分院成立50周年庆典的时候,请张新时院士做报告,他坚决主张把原始的游牧全部停止,改为人工草场放牧,原因就是原始游牧效益极低且破坏生态。当然,怎样做到这一点还存在经济上和政策上调整的问题,但不能让牧区无限制地增加牲口的数量。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工业化、城市化来解决问题。
黄河上游是黄河径流的主要形成区,其中兰州是300亿m3,唐乃亥大概是200亿m3。总的来看兰州正好是青藏高原的出水口。青藏高原是中国地貌的第一个阶梯,到第二个阶梯黄土高原开始进入耗水地区,往北入银川、包头就到了荒漠戈壁,耗水量更大,转了一个大弯之后又进入黄土地区,泥沙大增。中国的大地构造格局到了西部过后,方向变了:在洛阳以东是北北东向,洛阳以西是北西西向。从渭河谷地,到兰州、西宁、祁连山北麓,再到天山北麓,现在的产业带是这么布置的,古丝绸之路也沿此走向。以后西北发展工农业和各种产业都要水,也应该把水集中在这个地方。
现在有一个想法,在唐乃亥把水堵住,内蒙古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关中这一带需要水,产业带在这里,就调到这里来,让水的经济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题外话。对黄河要好好研究,我们的水是非常稀缺的,特别是北方非常稀缺。有一个研究生答辩的时候,算了一本账,表明西北地区每公斤小麦花了将近3 m3水,这种农业是极其落后的农业,最后应废掉,把人口都集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样生态也能得到保护。黄河上游也是一样,牧民住在游牧帐篷,也不是好日子,可以把他们迁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原始游牧必然会带来生态破坏。
丑纪范院士:
我主要谈3个问题:一是黄河源区气候的变化特征,特征就是干旱化;二是干旱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是从大气的水分循环,分析源区边界的水汽输送净流入量的变化,再分析降水和水汽输送年代(际)变化的转折点。
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黄河上游年平均温度的变化从1961年到2001年的资料看是明显上升的。我觉得在我国除了西南地区之外都明显升温,因为这个升温是年代(际)的时间尺度。我们讲的全球变暖是讲全球的平均温度,但是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在各个地区的响应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青海省东部的增温要比西部厉害。
黄河上游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但不是非常明显。从1961年到2001年来看,去掉年代(际)的变化,趋势是减缓的。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从全球范围看,随着全球变暖,水分蒸发加剧,降雨量增多,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响应不一样,因此在这里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黄河上游蒸发量增大得很厉害。蒸发量的变化,人们一般的观念是温度升高,蒸发加大,但前不久宁夏气象局陈晓光研究员做了一个工作,把宁夏境内所有站的气温和蒸发的变化做了一个分析,结果表明气温虽然明显升高,但蒸发却减少了。叶笃正先生说他从国外资料中也发现了这个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陈晓光进一步做了分析,指出影响蒸发不只是气温的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风速。为此陈晓光统计了宁夏的风速变化,发现随着气温的增高,风速显著减小,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想法,即风的减小对蒸发的影响超过了温度的升高。
总体来讲,黄河上游温度升高是大家都知道的。温度的升高,降水的减少,蒸发的增大,导致干旱化非常明显。
干旱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以从大气水汽输送的角度看一看。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局地的降水实际上是全球水循环的一个结果。全球的水循环不仅是重要的物质循环,也是能量的循环,太阳能把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上液态的水转化为汽态的水,随着大气环流输送到各个地方,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化为降水,把热量释放出来,实际上是这个过程。
分析一下黄河源区,实际上是按经纬度划出这一块来,看看通过边界输送进去的水汽量,通过NCEP再分析资料来看,实际上降水应该是这样的,流进了多少水汽,流出了多少水汽,地面蒸发了多少水汽,空气里的水汽含量变化很小,这就是降水。如果进去的水汽很少或没有水汽进去,也没有流出来,地面也没有蒸发的话,是不可能有降水的。除此之外,降水跟这个地区水汽的转换率有关系,流进那么多水汽,降水加上蒸发就是流出去的,如果降水效率很高,流出去的就会减小。为什么我说到这点呢?因为这跟人工增雨有关。同样进去这么多水汽,同样蒸发这么多,可能影响降水,因此会影响到流出去的情况。希望将来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诊断一下人工增雨的效率。
黄河上游整层的QV变化。发现南北经向的水汽净输送跟降水有非常好的同步效应,完全是同相位的,并且南北向是正相关,而东西向是反相关。现在黄河上游降水跟整个西北的不一致,西北这段时间变湿了,黄河上游反而变干了,不完全一致。从水汽的情况看,西北的水汽多半是西风带来的,所以东西向的水汽输送是增加的。但从资料来看,东西向水汽输送与黄河源区的降水是反相关的关系。西边界流入,东边界流出,跟整个黄河源头的南北边界合起来看,正好水汽的流入量跟降水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结论:为了探讨黄河上游源区区域异常现象的影响因子,计算了黄河源区箱型各个侧边界水汽净流入的年际变化,分析了源区箱型各侧边界水汽输送与源区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源区南、北边界层水汽与源区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超过90%的信度标准,但计算源区降水序列与东西边界水汽输送相关,相关系数却未超过90%的信度标准。进一步讨论黄河源区水汽的输送跟哪些因素有关系,就是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南还是偏北,跟季风的强还是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降水的减少是整个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反映,既然是这样,很难取什么措施能够使得降水变多。如果仅仅就黄河源区来看,那个地方每平方公里才两个人,很难谈到有规模化的工农业生产等,可以考虑把人迁出来,不要过度放牧。但是这样的改善不能使降水增加。什么办法能使降水增加?是不是完全无能为力了?根据目前青海省从1998年开始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来看,在作业的区域和时间里,根据调研和当地群众的反映,增雨效果是明显的,但是目前每年用于黄河上游和环青海湖地区人工增雨的经费仅有500万元,而且只是在夏季短时间、局部的地方实行,因此,在合适的情况下展开黄河源区的人工增雨,应该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一件事。
人工增雨可以增加降水量的幅度,也就是10%~15%,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这解决不了整个干旱问题。
符淙斌院士:
我今天主要是想把刚刚通过结题验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即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根据这个项目的成果,从我国北方干旱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几方面的情况,为黄河源区的径流和生态变化的讨论提供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
先来看一看北方干旱化的现状。从最近5年用来表现干湿状况的3个指标即降水量、地表湿润指数和干旱指数来看,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干旱状况是非常严重的,其中包括了跟黄河有关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根据国家民政局统计,最近10年的旱灾是十分严重的,占了整个气象灾害的50%。特别是最近5年比以前的10年增长了10%,这是现状。回过头来看看北方的干旱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内陆干燥度的变化从200万~300万年前开始,干燥度突然增大,而且以后变率变得非常大。科学家还发现,这个变化可能是跟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有关系。因此,北方干旱化及亚洲内陆的干旱化是长期形成的。
第四纪以来,地球轨道的参数主要有4种周期,产生了相应的周期性的干湿波动以及变干趋势。我们研究得到的最基本的结论是,第四纪时北方沙漠分阶段扩大,北方干旱区总体上朝着越来越干的趋势发展。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界限在末次间冰期比末次盛冰期向北推移了大约250 km。最近1万年来的孢粉记录解释了岱海湖区全新世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历史,距今2 900年以来森林消失,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了寒冷干燥的时期。
岱海湖湖水古盐度和古温度的主要特征揭示了大约3 000年以来的干旱化趋势。长期的自然背景是,在百万年一直到几千年的情况下,北方地区总体来讲已经形成了干旱化的格局。最近100年来的情况怎么样?最近100年来,北方的干湿变化主要有两种准周期的变化,一个是大概在20年,一个大概是在70年。最近50年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气温升高,加剧了干旱化的发展,特别是华北和西北东部干旱化趋势非常明显,半干旱区的边界振荡式地向东南方向扩展。
干旱出现的频率,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增大的,土壤湿度也是减小的,其中包括我们所关心的黄河源区,这是最近50年的情况。
分区的情况,西北东部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系统地变干,并且干旱化是振荡式地向东、向南扩展。
从我们利用的径流量资料来看,花园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径流量减少,兰州是80年代以后径流量减少。
70年代黄河上游径流量有突然下降的特征,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径流量减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下面讲一讲未来。我们的项目建立了干旱化趋势预测工作体系,提出了未来10~50年的干旱化发展趋势预测意见,已经报国家有关部门了。
该工作体系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干湿状况的自身变化规律,二是影响干旱化的主要物理因子,三是区域和全球数值的模式情景预测。我们利用误差反向传播的神经网络对大概15种意见进行了集合,得到了对未来10~50年的预测的初步意见。在我们的实际预测中,所有的因素都是定量的,但是考虑到我们目前预测水平的可信度,只给出了一些定性的结果。
对2010年以前,主要做了4个地区即东北、华北北部、华北南部和西北东部的预测。西北西部的工作有另外一个项目,所以我们没有做那方面的工作。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到大部分地区继续偏干,特别是华北南部干化有可能加剧,西北东部有可能转向偏湿。2010~2020年,大部分意见认为有可能由干旱转向缓和,但是这个预测意见的可信度比较低,因为有相反的意见。2020~2050年西北东部可能偏湿,华北南部继续偏旱。
还有些其他的预测意见,比如未来10~50年,北方地区极端大旱、大涝年份出现的频率加大,其中华北北部和华北南部大旱出现的频率将分别可能增加10%和20%;未来10~20年黄河上中游和下游的实测年径流量将分别减少10%和20%。在气候和干旱预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水模型以及在社会经济变化驱动下的需水模型,预测未来水的供需关系和缺水的势态。结果是未来50年花园口的径流量每10年减少5.7%,整个黄河每10年减少0.43%,并且在预测2030年用水低速增长的情况下,华北大部分和东北南部地区的年缺水量将达到1亿m?3。因此,建议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在未来50年北方缺水势态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外流域调水和非开发水。
这个项目专门用区域环境系统模式讨论了气候生态系统的过渡带,就是半干旱地区恢复自然植被可能产生的气候环境效益。该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发展了简化的大气环境系统模式,可以考虑各类大气成分的变化,包括硫酸盐、气溶胶、黑炭气溶胶、沙尘气溶胶等,还发展了新的水文过程模式。新的水文模式包括了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两种过程,考虑了降水在水平方向的不均匀性,此外还发展了土壤湿度的反演流程,因为土壤湿度对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是极其重要的。
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用数值模拟进行了在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自然植被恢复25%、50%、75%和全部恢复以后产生的土壤上层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的变化的虚拟试验。可以看到恢复自然植被对于区域水文状况的影响是明显的。
虽然这个试验是在内蒙古半干旱地区做的,但这个方法是数值模拟试验的方法,同样可以用其于他地区,如果需要了解黄河源区恢复自然植被可能产生的气候影响和环境影响,这个模式可能是可用的工具。
任继周院士:
今天,很多院士、专家对气象、水文和个别生物方面做了很精辟的深刻阐述,黄河源的问题大家研究得相当深刻,我就农业生态特别是草地生态方面谈一谈如何适应现在的变化。
黄河源生态问题的根源是气候干旱化,大家一致认同,没有异议。此外还有人类不合理的干扰。气候干旱化我们无能为力,人类不合理的干扰,要看我们怎么使用,怎么管理,这是我们能做的。
江河源管理的特点与难点。江河源区一般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生产力低,生产方式是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相适应的适应性生产方式,这是人类最早的仿生学。适应性生产方式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道理。还有藏族的居住家园,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藏传佛教文化的核心地区,宗教文化有它的系统性和保守性。在这个地方进行生态工作是有难度的。怎样治理?黄河源的生态恢复应该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框架内谋求持续发展,丢掉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其具体任务是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尊重藏族的传统文化,合理组织以适应性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减轻草地压力,创建藏族社会生产、生活的新模式,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不但是生态自然界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对生产生活新模式的逐渐形成要持之以恒。
第一,有哪些战略措施?一个是确定发展方向,改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为生态安全为主。建立健全的生态系统,包含地境、生物、社会。鼠害为什么这么严重?过去若干年用毒药毒老鼠,实际上老鼠的天敌也被毒死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把老鼠消灭的同时,把天敌消灭了,老鼠恢复得很快,而天敌恢复得很慢。有一次我从俄罗斯经蒙古人民共和国到内蒙古,看得很清楚,蒙古人民共和国这边有鹰,草地不错,一到我们这儿就光秃秃的,鹰都不见了。恢复一个系统,不只是植物系统,而且包括整个系统,包括动物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指南针最早发明于何时,是谁人发明的,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传统的说法,也是权威性的说法是有熊国(今河南新郑市)的轩辕黄帝发明的。谈到指南针的起源就得上推至战国时代,当时有一种称为「司南」的指南器具,那就是指南针的雏形。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我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生活在隋代和唐代早期,他博涉经史百家学术,通达道经佛典,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而且是著名的炼丹家,自号"孙"。他是总结以前炼丹家经验基础上收集河洛地区和关中地区炼丹家的配方,最后提出硫磺伏火法这种较为管用的配方。总之,火药的发明与传播,和孙思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初,滑翔机和动力机械已经成熟,许多飞行家开始将动力机械装到滑翔机上,研究动力飞行。
1882年,俄国的莫查伊斯基制造过一架机翼像平板似的蒸汽飞机。1886年到1890年,法国阿代尔先后造过4架蒸汽飞机。1893年,英国马克西姆也造过一架大型蒸汽飞机。1896年,美国兰利则造过蒸汽飞机模型。但是,这些飞机都因动力不佳或其他原因而未能飞行成功。尽管俄国、法国和英国声称它们造过最早的飞机,但并未被公认。
真正的飞机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这哥俩从小对飞行十分感兴趣,他们研究过鸟的飞行,曾用绳子拉着滑翔机,像放风筝那样试飞过。他们自己造出了内燃发动机和螺旋桨,并且将自己制造的带螺旋桨和发动机的飞机模型,放到自制的“风洞”中去模拟飞行。为了试飞飞机,他们还亲自写信给气象局,寻找理想的试飞场地。
1903年9月,他们将自己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拉到东海岸的基蒂·霍克海滩,进行了充分的试飞准备。12月17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弟弟奥维尔·莱特和哥哥威尔伯·莱特分别驾驶着“飞行者1号”飞机,成功地飞行了四次,总共飞了秒钟,飞了441米远。虽然只有短短时间和距离,但这却是人类第一次真正地乘动力飞机飞行。当最后一次飞行结束时,威尔伯·莱特曾激动地说过一句话:“飞行时代终于来临了。”是的,这的确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行。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飞机的发明权,还是一段插曲。1901年,美国曾出资5万美元,叫兰利研究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飞行的前70天,兰利研制的“航空站号”飞机也试飞过,可惜失败了。莱特兄弟成功后,美国另一位飞行家寇蒂斯曾对“航空站号”进行改装,并重新试飞成功。于是,他宣称,第一架飞机的发明者不是莱特,而是兰利。由于兰利是当时美国地位显赫的斯密逊研究院院长,所以当时的斯密逊研究院竟滥用职权,宣布“航空站号”飞机是最早成功的飞机。直到1942年,新任斯密逊研究院院长才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声明,为莱特兄弟平了反。同时决定,将莱特的“飞行者1号”陈列在美国博物馆的最佳位置。
当然,像任何一项发明都是在前人积累的经验基础上诞生的一样,飞机的发明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莱特兄弟成功的原因在于总结了飞行前辈的经验。在“飞行者1号”成功之前的许多飞行家的经验,也将在航空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卡尔·本茨(KarlBenz,1884-1929)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
1844年,本茨以遗腹子的身份出生于德国,父亲原是一位火车司机,但在他出世前的1843年因发生事故去世了。从中学时期,本茨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60年进入卡尔斯鲁厄综合科技学校学习。在这所学校,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机械构造、机械原理、发动机制造、机械制造经济核算等课程,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经历过学徒工、服兵役、娶妻生子等人生经历后,他于1872年组建了“奔驰铁器铸造公司和机械工场”,专门生产建筑材料。由于当时建筑业不景气,本茨工场经营困难,面临倒闭危险,万般无奈之际,他决定制造发动机获取高额利润以摆脱困境。于是,他领来了生产奥托四冲程煤气发动机的营业执照,经过一年多的设计与试制,于1879年12月31日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转速为200转/分,功率约为0.7千瓦)。不过,这台发动机并没有使奔驰摆脱经济困境,他依然面临着破产的危险,生活十分艰苦。但是,清贫的生活并没有改变本茨投身发动机研究的决心,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研制成单缸汽油发动机,并将客观存在安装在自己设计的三轮车架上。取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制造专利权”(1886年1月29日)。
1893年,本茨研制成功了性能近先进在“维克托得亚”牌汽车。它用本茨专利的3升发动机,方向盘安装在汽车中部。尽管该车性能先进,但由于价格高达3875马克,因而很少有人购买得起,成为公司的滞销品。这样,这种在技术上为奔驰带来了极高荣誉的汽车,在经济上并没有给他多大的好处。后来,本茨听从了商人的建议,于1894年开发生产了便宜的“自行车”(定价2000马克)。这种“自行车”销路很好,在一年时间内就销出了125辆。由于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机动车,因而给奔驰带来了较高的利润。后来,奔驰又对前期生产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进行了改进,将车箱座位设计成面对面的18个,它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
在发明汽车的过程中,卡尔·本茨的勇气令人十分钦佩:首先,他甘心清苦,埋头于自己的发明工作。其次,他果敢地摒弃了在技术上已十分成熟的蒸汽机而选用了自己并不被人看好的内燃机作动力,反映了他在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再次,他既能开发生产反映汽车技术最高水平的“高档车”,又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普通车”,为公司赢得可观的利润,说明他既有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又有企业家的经营技巧。
人类使用车轮的历史大约有5000年之久了,但是在1690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把两个轮子连接起来乘坐。一个中德·西弗拉克的法国人,曾做过一辆被称之为“塞莱里弗勒”的两轮车,使用方法是:两腿分开坐在车上,两脚蹬地使之滚动向前。
1839年,麦克米伦发明了一种机械自行车。自行车的后轮通过连接到踏板上的曲柄驱动。有了自行车,人们获得了比步行快得多的速度。
1861年,一个叫布鲁内尔的法国人,把他的自行车带到马车匠人米肖那儿去修理,米肖的儿子欧内斯特看到那辆车后,提出:如果在前轮装上一个曲柄,并能够踏着转动的话,一定能命名这种脚踏车得到改进。
还有一种叫“维洛西皮德”的脚踏车,踏板转一圈,轮子就转一周,这种车前轮很大,被人们称为“高自行车:”。它跑得快,就是不稳当。如果刹车,特别是下坡时刹车,骑车的人就可能被甩到把手前面,骑一天的车就得摔几次。但是人闪并没有被吓住。1884年,勇敢的马斯·史蒂文斯骑着,推着、有时甚至是扛着一辆叫“平凡者”的高自行车穿越了美国。
把自行车的前轮变小,从而使骑车更安全的尝试不断进行着,但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1885年,英国人斯塔利发明了链条传动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用链条把踏板的运动传达给轮,并把前后轮的大小一致起来。为了加快行走速度,他党政军把脚踏板睥齿轮设计得大于后轮,以便后轮的转速大于脚踏的速度。这种自行车的一个主要优点,是把车座、踏板、把手以及前后轮的旋转轴这五个点,互相之间都构成三角形结构,这种结构2完全符合结构力学原理。
经过斯塔利的改进,自行车变得安全可靠,而且效率大大提高了。于是,自行车在欧洲很快地普及开来。
1888年,苏格兰人邓洛普又发明了内充空气的车胎。在此之前,自行车用的都是木轮或实心胶轮,这种轮子很重。邓洛普一心想加以改进,但又苦于想不出好办法。有一天,他在公园用橡胶水管浇花时受到启发,发明了带充气内胎的车轮,从而使自行车的性能得到飞跃性地提高,开创了一个自行车大普及的时代。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是解决一个问题或者一项工程,一个课题的详细过程。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知识竞赛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1
一、活动背景
为了丰富我校“读书文化节”的内涵,再现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同学读书的兴致,展现二(1)班的风,在欢乐的六月,二(1)班家委会特策划举办百科知识竞赛活动。
二、活动目的
1、此次活动是“读书好”活动的一个延伸,通过活动让大家博览群书,了解各方面的百科常识;
2、欢庆“六一”儿童节;
3、拓展学生的爱好,陶冶学生情操;
4、建立班级和谐读书文化气氛
三、组织单位:
二(1)班家委会
四、活动对象:
二(1)班全体学生
五、活动主题:
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
六、活动口号:
“乘风波浪!集百家之长!汇二(1)风!”
横幅内容:“欢乐六月,乘风波浪!集百家之长,汇我班风,xx中心小学二(1)班百科知识竞赛”(暂定)
七、(初定)活动时间:
xx年6月7日,晚上7:00入场,7:30活动开始,9:30活动结束!
八、活动地点:
xx街道文化活动中心
九、家委会各人分工明细如下:
晚会总导演:余宗舜爸爸,张伟熙爸爸
晚会总监制:肖意如老师,方昱晴妈咪
场地及音响预约:方昱晴妈咪负责
活动横幅:林捷妈妈负责
“欢乐六月,乘风波浪!集百家之长,汇我班风,xx中心小学二(1)班百科知识竞赛””(暂定)
舞台布置:由李子俊妈妈、钱继伟爸爸主导及安排组员负责
预算及收费:由黎博就妈妈负责!(由黎博就妈咪按照各个板块所需汇总预算,aa制均摊;请三大版主尽快上报预算,一周内完成)
奖章及礼品:李子俊爸爸负责奖章,(百科小状元,10个;百科小榜眼,10个;百科小探花,10个;“谁与争锋”大奖章1个)(暂定)。杨锦浩妈妈负责礼品购买。(所需礼品待定,暂定是百科全书类的图书)
座位安排:由林捷妈妈、何家贤妈妈主导及安排组员负责(请安排打印评精英赛小精英席、嘉宾席、学生席、家长席)”(暂定)
晚会现场秩序:由钱继伟爸爸安排组员负责
突发事务处理:医护小组:张浩彬妈妈;袁晖妈妈。请做好小药箱。做好应急救援措施处理工作。
专业摄影:朱芷彤爸爸、邓少业爸爸
后台ppt展示、音效:梁彦琪妈妈总负责,需要副手请致电肖老师或者方妈妈
司仪配备:家长3-6位(每板块一到两位)负责读题、判断对错,并作相应的知识拓展与补充。要求普通话表达流畅生动。
学生4位。报幕小司仪:4位(待定)
司仪稿:方昱晴妈妈、肖老师
小司仪培训:肖老师
小司仪指导:上届小司仪杨璧远、杨丰源、杨锦浩、吴思瑶
开场合唱小指挥:……(待定)
场地清洁:家谊会组长成员及有空停留一下的家长
十、活动流程(暂定)
7.00:入场。
7:30:小司仪宣布开场。
1.全班古诗经典诵读:《悯农》、《游子吟》
2.钢琴独奏:方昱晴曲目:久石让《菊次郎的夏天》
3.知识竞赛第一大环节:“扬帆起航”大众赛:大家来选abc?
(此板块由负责大众赛的李子俊妈妈补充细则)
4.二(1)班小乐队演唱:《大地》杨锦浩、冼照轩
5.知识竞赛第二大环节:“乘风破浪”分组赛
(此板块由负责分组赛的冼照轩爸妈补充细则)
6.歌曲《老师》,演唱:杨璧远,伴舞:林捷、P颖君、刘伊静、鄞荷、钱加璐、吴思瑶、肖逍、蔡欣桐等
7.知识竞赛第三大环节:“谁与争锋”精英赛
(此板块由负责分组赛的邹皓兰妈妈补充细则)
8.大型音诗画《我们的梦》
9.颁奖
10.拍照留念时间
11.晚会结束。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2一、活动目的:
加强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同时借此活动机会,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二、活动主题:
化学知识竞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四、活动对象:
化工学院所有学生。
五、活动形式:
每个班级选三名同学参加比赛代表自己的班级。
六、活动流程:
(一)前期宣传:
1.召集学生会干部深入个班进行宣传
2.邀请到场嘉宾
3.提前张贴宣传报
(二)活动准备:场地申请及设备的借用、购买装饰品及奖品、活动现场的布置
(三)活动现场:
1.播放背景音乐,主持人致开场白并宣布活动开始
2.必答题:各参赛队指定一位选手从所给的8套题中任选一套,每套题有3道小题,然后每队队员依座位次轮流作答,队员不的提示,答题时间60秒(每题xx分,答对加xx,答错不得分)
3.抢答题:
(1)抢答题进行一轮,分值均为xx分,答对加xx分,答错不得分
(2)主持人宣布“开始”后方可开始抢答,主持人未发出“开始”指令触响抢答器的视为犯规(扣除本队50分)
(3)一经选题就必须在主持人宣读所选题号的内容后20秒内开始答题计时,答题时限为60秒,60秒内答不完全者视为答题超时(不得分)
(4)抢答题可由本队任意一队员主答,不可一队同时有两人以上起立回答问题,在答题时限内参赛队的主答队员回答时其他队员可以进行提示,主答队员结束回答后,答题时间还没到时该队的其他队员可以补充回答
4.风险题:每队一题,在所有的风险题中选择一题回答,题目分值为xx分、200分、300分,选择时只报题号即可,答队得相应分值,答错扣除相应分值,每队答题时间为60秒
5.思辨题:每队一题,在所有思辨题中选择一题回答,每题满分为xx分,答题时间为120秒,超时扣分,由嘉宾评分
6.计分者抓紧时间统计分数,由主持人宣布各参赛队总分及名次
七、比赛纪律:
1.答题时,只有在主持人宣布“请回答”或“开始”才可以站起回答,否则视无效。
2.选手回答问题必须站立,答题完应说“回答完毕”,不可在做补充。
3.各参赛队伍必须服从评委和主持人的一切判断和指挥,严禁在现场发生争执及出现影响比赛正常进行的行为,将取消比赛资格和成绩。
八、活动办法:
xx级、xx级各班选三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竞赛。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抽签。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3一、活动前言
校园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它直接关系到在校学生能否安全健康的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鉴于此,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心面向全校举办校园安全知识竞赛,以增加学生校园安全知识,促进建设和谐校园。
二、活动目的
意外伤害不仅造成大量的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而且削弱了国民生产力;不仅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及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和负担。为了减少或避免学生们遭遇不必要的伤害与损失,加强学生对校园安全知识的掌握,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曲阜师范大学大学生服务中心消防部面向全校举办校园安全知识竞赛。
三、活动时间
复赛时间于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三)。
决赛时间于20xx年xx月xx日(星期六)暂定。
四、活动地点
复赛地点:xx师范大学xx教室。
决赛地点图书馆报告厅。
五、活动对象
xx师范大学在校学生。
六、活动筹备
1、召开团会议,将通知下发到各院系。
2、学校北门设立报名处。
3、根据报名人数安排初赛考场。
4、选拔晋级决赛的选手,随机分组。
5、联系主持人及到场评委。
七、活动规则
1、初赛以笔试的形式进行,笔试分数前32的参赛选手晋级决赛。
2、晋级决赛的32名选手随机分成8个队参加决赛,决赛形式为辩论赛,分为必答题、选答题和挑战题,挑战题有由现场评委根据问题单进行随机抽题,由评委现场评分。
八、活动流程、初赛策划
统一组织选手笔试考试,试卷多样化。
1、主持人讲话并宣布比赛开始。
2、介绍嘉宾及参赛队员。
3、比赛开始。
4、比赛中穿插节目。
5、评审评分。
6、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7、嘉宾颁奖、合影。
8、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9、嘉宾退场。
10、整理赛场。
九、奖项设置
根据个人得分和团体得分评选出一等奖一队、二等奖两队、三等奖五队;组织奖一名、表现奖一名;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知识竞赛活动方案4一、活动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优势,将气象科学传播寓于竞技之中。气象知识大PK电视(网络)竞赛活动,将通过电视或网络,以PK的形式宣传和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使青少年在活动中较全面地了解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科普知识,同时借助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使全国各地的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气象科学产生兴趣,增强日常生活中气象防灾减灾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做一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践行低碳生活的文明公民。
二、活动主题
气象达人我来了!
三、活动时间
20xx年3月21日(待定)
四、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
五、参赛对象
在全国范围内,选拨出的8支参赛队伍
六、活动亮点
1、竞赛通过创意的环节设置和种类多样的问答模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富有趣味性;
2、让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各省市代表队同台比拼,各展风;
3、着力把抽象的知识解读转化为直观、有趣的道具演示和科学实验,强化活动现场的可视性和趣味性。
七、活动赛制
活动将分为半决赛、决赛、颁奖三个阶段进行。参赛队伍由8支代表队组成,每支队伍5人(1名领队:负责比赛现场抽签、联络事宜;4名参赛选手:其中3名参与现场比赛,1名为替补选手)若现场选手有未能回答的题目,可由现场观众回答并发放奖励。
1、半决赛
时间:第一场:20xx年3月21日上午9:00
第二场:20xx年3月21日上午10:00
地点:华丰演播厅
赛制:8支队伍,4队/场,共2场,每场4进2
2、决赛
时间:20xx年3月21日下午13:30
地点:华丰演播厅
赛制:进入决赛的4支队伍进行比赛,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
3、颁奖
时间:20xx年3月21下午15:00
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4名
八、部门设置
成立活动专项组,全面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进行具体分工:
1、主办单位
(1)场地安排及对接
(2)灯光、音像设备
(3)邀请主持人
(4)竞赛题汇总,根据活动赛制出题
(5)参赛队伍对接
(6)媒体宣传
2、执行机构(由活动策划部、活动执行部两个部门构成)
(1)活动策划、参赛须知、比赛规则等文字方案
(2)舞美设计方案
(3)竞赛题型及方向
(4)活动现场道具等制作品制作
(5)活动现场所需制作
(6)现场执行
(7)活动流程控制
九、竞赛环节
竞赛内容:天气与气候、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气候变化、气象与人文等方面的知识,适当结合中学地理知识。(结合20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重点突出气候方面的知识)
1、初露锋芒(选择题,必答)(半决赛、决赛)
(1)环节概述:此环节由各队选手依次答题,顺序为1号代表队到4号代表队的1号选手,1号代表队到4号代表队的2号选手依次类推,进行答题,每题10分,限时30秒,根据答对的题目正确数确定最终得分,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2)具体流程: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主持人读题——作答——主持人公布正确答案——为各代表队加相应分数。
2、分秒必争(判断题,必答)(半决赛、决赛)
(1)环节概述:此环节各队选出一名代表参加比赛,题型为判断题,在规定的60秒内,对主持人读出的问题判断正误,每人10道题目,每题10分,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本环节用时约10分钟。
(2)具体流程: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主持人读题——选手作答——为各代表队加相应分数。
3、快速出击(选择题,抢答)(半决赛、决赛)
(1)环节概述:此环节共有20道题,由主持人读题,选手按动抢答器进行抢答,每题10分,答对得分,答错扣10分,未按规则抢答扣5分,预计用时20分钟。
(2)具体流程: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主持人读题——主持人宣布抢答开始——抢答成功——代表队代表答题——为该代表队加减相应分数。
4、巅峰对决(问答题,抢答)(决赛)
(1)环节概述:此环节共有6道题,由主持人读题,选手按动抢答器抢答,每题20分,回答完毕后,主持人可根据回答情况,再次请其它代表队继续抢答补充一次,评委专家根据答题情况和补充情况打分,总共预计用时20分钟。
(2)具体流程:主持人宣读比赛规则——主持人读题——主持人宣布抢答开始——抢答成功——代表队代表答题——为该代表队加减相应分数。
备注:
1、根据现场具体题目设置,增加配合道具演示和科学实验操作。
2、半决赛每场比赛预计用时40分钟,决赛预计预计用时40分钟。
3、中场休息各代表队可进行节目表演。
十、样题
(一)初露锋芒环节(选择题,必答)
1、要求:以天气与气候、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气候变化、气象与人文等设置问答题目24道。
2、样题参考:当某气象台发布了红色预警信号,表示未来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多少?
A、37℃B、35℃C、40℃
正确答案:B、35℃
(二)分秒必争环节(判断题,必答)
1、要求:以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知识出题,设置是非题目60道。
2、样题参考:《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四周30米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1米的作物、树木。
正确答案:错
(三)快速出击(选择题,抢答)
1、要求:以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知识出题,设置选择题目20道。
2、样题参考:温度越低,雪花越()。
A、大B、小C、正常
正确答案:B、小
(四)巅峰对决(问答题,抢答)
1、要求:以生活中常见的气象现象出题,设置问答题目6道。
2、样题参考:什么是气候?气候有哪些特征?
正确答案:气候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风能等。
气候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不可或缺性;第二,自然性;第三,利弊相生性;第四,多样性。
十一、颁奖环节
1、领导讲话
2、评委公布获奖情况
3、颁奖
4、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