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生活指数

文章内容

主要经济体气候风险变化压力测试进展_气候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tamoadmin 2024-07-19
1.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是什么2.气候在变化 风险有多大3.气候变化是国际安全的风险倍增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英国脱

1.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是什么

2.气候在变化 风险有多大

3.气候变化是国际安全的风险倍增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经济体气候风险变化压力测试进展_气候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

1、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英国脱欧等都反映了一些国家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不信任和反感,这将导致全球贸易体系受到破坏,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2、疫情的爆发和持续影响。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消费需求下降,企业生产停滞,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问题,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3、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引发了极端天气现象,环境污染则加重了健康问题和短缺问题,这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是什么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增速有所放缓。透过上半年经济数据,在“换挡”发展的新阶段,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等诸多复杂严峻的局面。

8月5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详细解读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应对策略。

记者: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增大。美国经济和就业都有改善,但财政减支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增加。日本经济略有起色,但内需依然不振。欧元区状况更加艰难,债务规模还在进一步上升。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长放慢,物价上涨。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益多样化,一些国家频繁以反倾销、气候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国家安全审查等为借口,对我设置各种准入壁垒,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记者: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复杂,许多地方、行业、企业都反映压力比较大、日子比较难过,请问对这种情况怎么看?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许多地方、行业、企业的日子确实比较难过,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但我们也注意到,我国区域、产业、行业、企业之间运行出现了分化,有不少见事早、行动快,能够主动顺应形势变化、加快培育发展新增长点,呈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逆势而上的发展态势。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起步早、步伐快,服务业、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速稳中略升,为全国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高位继续回落,面临转型的压力加大,但也有许多地方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对经济企稳形成了一定支撑。

从产业看,农业稳定发展,粮食持续丰收。第二产业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错,高耗能产业增速有所回落。第三产业增速继续稳步提高,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迅猛。

从行业看,与居民消费相关的行业好于与投资相关的行业。钢铁、有色等行业较为困难,而医药、食品、汽车、计算机等行业增势稳定,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的增速较快。

从企业看,在市场环境偏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但也有一批企业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生产和效益状况良好。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调整,逆势而上,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还面临哪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当前,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还面临不少风险挑战,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仍然多发。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关注,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记者: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宏观政策取向是什么?

:中央已经明确,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稳中有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作用,更有效地激发企业活力。一是更准确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社会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二是注重通盘考虑政策设计,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三是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加强政策协同配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调控。四是更好地依靠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

记者:下半年在进一步扩大内需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消费需求方面,重点是提升能力,改善环境,推动升级。提升能力,就是取多种措施促进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长,让大家有钱消费。改善环境,就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让大家乐于消费、放心消费。推动升级,就是积极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激发消费热情。当前要注意关注和培育信息消费和服务消费两个重点。

投资需求方面,要继续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要保证有限的投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棚户区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具备建设条件的能源项目,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同时,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充分利用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成效的评估成果,扩大市场准入,努力破除“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

扩大内需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加强总体规划、统筹谋划,抓紧修改完善城镇化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大力推动户籍、土地、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记者: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支持企业、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围绕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下一步,在落实并完善已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体说有五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落实好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优惠政策。确保全年小微企业增速不低于各项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而且要用好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

二是支持企业做优做强。研究鼓励优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的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增强海外发展能力。发挥好大企业的支撑作用,鼓励大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三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及时完善细化政策。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项目。

四是进一步清费减负。加强涉企收费秩序的整治规范,进一步清理取消银行业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治理高收费行为。抓紧修订发布商业银行服务指导价和定价目录。

五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记者: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党中央院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重视,要求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下一步,将不失时机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再取消、下放和整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积极创新审批方式,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积极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做好扩大“营改增”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居民用电、用水等阶梯价格制度。实施电价制度改革,推进煤炭税从价计征。做好碳排放、排污权交易试点。

同时,还要深入推进教育、文化、行业协会、公务用车等方面的改革,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记者:下一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还有哪些举措?

: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认真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完善各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持续就业帮扶。

二是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建设。推进整合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大病保险等工作。推进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三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设施条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发展需求。

四是稳定价格总水平。加强重要商品的产供销衔接,及时做好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切实降低流通成本,继续加强教育、医疗、涉农等民生价格监管。严厉查处价格欺诈和价格垄断行为。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努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物价上涨影响。

五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开工建设,支持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需求。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严肃查处征地拆迁、生态保护、劳工用工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气候在变化 风险有多大

一种评估和预测环境系统在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的方法。企业和决策者需要识别对环境系统产生压力的风险因素,例如气候变化、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同时,还需要筛选出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因此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是一种评估和预测环境系统在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时产生的风险和影响的方法。

气候变化是国际安全的风险倍增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冰川消融

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

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

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

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

“消瘦”。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2.极端气候

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

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

根据德国一家著名财产保险公司的报告,1981年至2010年,人类因为极端气候遭受的财产损失平均为750亿美元,而2011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800亿美元。

3.

粮食减产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

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

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4.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只是其中一个小国。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事。但在这里作的决定,将会对我的人民有莫大影响,更会改变世界历史。

”H.E. Maumoon Abdul Gayoom (马尔代夫)于日本京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国会议上所作的声明。

并不是只有岛国才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全球有超过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

;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

情景特别报告》(SRES)估计,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到

34厘米。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

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如沙滩、淡水、

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

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5.物种灭绝“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生物-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

12%的雀鸟-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

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

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而唯一的预防方法,

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气候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所谓的气候变化,指的是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